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丢失資管江湖頭把交椅,銀行理财“陣痛期”還有多久?,歡迎閱讀。
作為居民金融資產配置最主要的兩大方向,銀行理财與公募基金迎來了交換座次的歷史性時刻。
近日由銀行業理财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财市場半年報告(2023 年上)》顯示,截至 6 月末,銀行理财存續規模為 25.34 萬億元。而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的數據,同期内地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為 27.69 萬億元。
這也意味着,資管行業規模的頭把交椅易主,銀行理财暫時退居第二,公募基金規模實現了歷史性首次超越。
2022 年四季度的債市大調整深刻影響了銀行理财規模,2022 年 6 月底銀行理财存續餘額為 29.14 萬億,在此後持續萎縮,近一年内存續餘額累計下降 3.8 萬億。相較之下,公募基金則穩中有進并在今年 6 月最終完成反超——雖然 6 月底公募基金資產淨值較 5 月份的歷史新高微降 800 億元,但非貨基金規模依然呈環比上升趨勢。
一位銀行客戶經理告訴钛媒體 APP," 理财業務面臨的問題在于,大部分產品的預期收益較低,尤其在淨值化管理後,投資者需承擔本金損失風險。但相較之下,基金產品至少給投資者帶來更高的預期回報,但理财產品的收益率僅約為 3%,并且存在損失本金的風險,這導致很多投資者難以接受。"
銀行理财,艱難求穩
理财市場的頹勢體現在諸多方面。
一方面是存續規模的下滑。截至 2023 年 6 月末,全國共有 265 家銀行機構和 30 家理财公司有存續的理财產品,存續規模同比下降 13.1%。尤其股份制銀行理财產品的存續規模同比降幅高達 84.37%。
另一方面,募集難問題也在凸顯。2023 年上半年理财募集金額僅為 27.75 萬億元,而 2021 年和 2022 年同期這一數字分别為 62.41 萬億元和 47.92 萬億元。2022 年全年的募集數據同樣不佳,2022 年全年理财市場募集金額為 89.62 萬億,創下自 2013 年以來的十年新低,相比 2021 年的 122.19 萬億元的高點下滑 27%。
也有觀點認為,季節性因素放大了理财規模的縮減。一位銀行理财經理告訴钛媒體 App,"6 月底銀行業績面臨季末考核,會有一波理财資金流向存款。"
據中金貨币金融研究在研報中測算,倘若加上因存款衝量導致的資金流失、不考慮商業銀行表内外資金統籌規劃的行為,2023 年半年末理财行業規模為 26.69 萬億元——即使如此,這一數字也未能趕上内地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的 27.69 萬億元。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6 月份理财規模大幅下滑是因為商業銀行面臨季末考核,理财資金階段性回流至銀行表内。而今年 6 月份的下滑幅度低于去年同期的主要原因在于,表内存款餘額相比往年更為充足,因此衝存款的壓力相對較小。
此外,資產荒也限制了理财規模的擴張。資管新規生效之後,嚴監管加速疊加房地產景氣度大幅下滑,理财市場上優質非标資產供給減少,理财產品被迫減配非标資產——截至 2023 年 6 月底,理财產品非标資產配置規模為 1.85 萬億元,相較 2022 年底減持近千億元,配置比例為 6.7%,同比下滑了 0.44 個百分點,相較 2014 年 20.91% 的高位更是大幅壓降了 14.21 個百分點。
不過從收益率來看,2023 年,銀行理财產品逐漸走出 2022 年兩次破淨潮的陰霾。破淨率從 2022 年 12 月末的 23.89% 一路下降至 5 月末的 4% 以内。2023 年上半年各月度,理财產品平均收益率為 3.39%。相較之下,2022 年各月度,理财產品平均收益率為 2.09%,為多年來的最低數值。
同時,為了穩住規模,銀行理财公司想盡辦法進一步下調產品稅費。
6 月以來,已有包括招銀理财、光大理财等多家公司宣布降低部分理财產品費率,涉及多款理财產品,部分產品銷售服務費率由 0.30% 下調至 0.15%,甚至部分理财公司聲稱要推出 "0 費率 " 產品。
銀行理财究竟存在着哪些短板?
公募基金對于銀行理财的反超主要發生在兩大關鍵時點。
2017 年前,公募基金規模長期僅占後者體量的約三四成。第一個轉捩點發生在 2018 年,當年資管新規出台,銀行理财開啟了艱難的淨值化轉型,按照非保本理财這一口徑,依然維持了增長态勢,不過增速明顯放緩。
第二個轉捩點出現在 2020、2021 年,彼時資本市場整體處于牛市行情,而基金與市場強關聯,公募基金爆發式增長,總規模從 2019 年末的 14.77 萬億元提升到了 2021 年末的 25.56 萬億元,與銀行理财規模已經不相上下。
那麼,與公募基金相比,銀行理财究竟存在着哪些短板?
一方面是銀行資管能力相對薄弱。
招行董事長缪建民曾坦言," 現在整個中國銀行業在資管方面都相對較弱,尤以理财更弱,這需要幾年陣痛期,将銀行文化轉為資管文化。"
事實上,銀行業的這一短板并非如今才暴露。為了提升商業銀行的資產管理能力,2019 年銀行開始紛紛推出理财子公司,其業務範圍包括發行公募理财、發行私募理财、理财顧問和咨詢等,試圖以相對市場化的機制來探索資產管理業務。
一位銀行業内人士告訴钛媒體 App,目前來看,許多理财子公司并未能完全實現提升銀行資管能力的初衷。" 大批理财子公司還是銀行内部派系鬥争獨立出的產物,市場競争力和活力與公募基金還差距較大。銀行資管能力的薄弱,主要還是缺乏改善的動力。對于大量銀行而言,即使淨利差在下滑,但仍然可以守着利差活下去。"
再者,銀行理财在渠道端的開放程度與公募基金相比明顯不足。
2021 年 5 月,當時的銀保監會對外發布《理财公司理财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明确理财產品銷售機構包括銷售本公司發行理财產品的理财公司和代理銷售機構,代理銷售機構現階段為其他理财公司和吸收公眾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
相較之下,公募基金則依靠與互聯網平台的合作,以餘額寶為代表的創新引領了财富管理行業的數字化與智能化,互聯網平台也已經在公募基金行業扮演重要角色。從規模結構來看,在公募基金領網域,截至 6 月末,螞蟻基金權益類保有規模 5545 億元,非貨類保有規模 12667 億元;天天基金權益類保有規模 4633 億元,非貨類保有規模 6041 億元。兩家互聯網平台占據了行業前三名中的兩席。
銀保監會彼時表态稱:" 下一步銀保監會将根據銀行理财產品的轉型發展情況,适時将理财產品銷售機構範圍擴展至其他金融機構和專業機構。" 到目前為止,這一步尚未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