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陳行甲X馮侖:人生就是離别的過程,歡迎閱讀。
内容來源:陳行甲新作《别離歌》上市之際,對話馮侖。
責編 | 若風 排版 | 若風
第 8031 篇深度好文:9644 字 | 25 分鍾閱讀
個人成長
近日,陳行甲與御風集團董事長、萬通集團創始人馮侖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談,聊了聊各自人生路上的坎坷和歡笑,也分享他們是靠什麼樣的信念走到了今天。
以下為本場對談精華内容:
一、人生做選擇有四個維度,想都湊齊非常難
馮侖:
今天的主題是"做自己的英雄"。
其實我們有很多共同的經歷,包括做一些公益,所以我想圍繞着公益可以多聊一下。
首先,你在公益項目中确實做了一些人文關懷,同時也有社會觀察,你從機關出來就做公益,馬上滿7年了,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在公益領網域裡,你最大的人生感受是什麼?
因為你是全身心、全天候投身于公益,你做公益的方式非常了不起,你現在有什麼特别的體會?
陳行甲:
謝謝馮總,您問的是一個很徹底的問題,其實我不僅僅是以公益為職業,我還是以公益為"志業",志向的志。
其實在英文裡,它們的區分比較清楚,比如說職業、工作就是job、profession,但是如果用career,翻譯成中文的話,可以是"生涯"。
一個人"吾生也有涯",就是學海無涯,所以那就是以此為志業,我很喜歡這個說法,我是決定了以公益為志業的人,我當時決定投身公益的時候,其實就是想清楚了的。
我本科就是學數學的,所以我經常有很多數學思維,我們會畫幾何圖,畫坐标象限。
我們經常會用坐标象限來形容說,人生其實就是一道選擇題,你會面臨很多的事情,也會面對很多的路口,看你怎麼選。
如果你選擇這條路,可能是另外一種人生;你選擇那條路,可能又是另外一種情況。
有時候,人生是沒有回頭路可走的,選了就是選了,你選了這條路,意味着放棄那條路。那麼怎麼選呢?
您剛才問的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用解數學的方法來說:
我們建立一個幾何象限,決定你想去做什麼事、你要去做什麼事的話,我們可以畫一個坐标圖,如果分為四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你喜歡、你熱愛;
第二個維度是你擅長;
第三個維度就是有意義、有價值,這個意義可以是廣一點的意義、虛一點的意義,也可以是具體一點的意義,總之這個意義感,是我們活着的一個最重要的動機;
第四個維度是能掙錢,因為我們都不是活在真空中的人。
從這四個維度講的話,我覺得,人的一生,在做關鍵選擇時,能把它們湊全是極難的,湊全将會是完美人生。
正常情況下,你如果能湊到三個,就已經非常好了,至少要有兩個,你的人生才能立住。
做公益這件事,對我來說已經湊到了三個(維度):
第一我認可它,我通過過去的經歷,我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從而得出綜合的一個判斷,對社會治理體系和社會結構的判斷。
我對這件事情有充分的認知,我很喜歡這件事情,特别是那種還帶一點點未知的探索性的事情。
我7年前辭職的時候,在整個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相對是不發達的。
我其實看過您的書,您中間的那些分享,您發現了很多的公益項目,做了很多的公益實踐,您知道中間的酸甜苦辣。
我過去在基層行政的過程中也有觀察、有體驗、有思考,所以我就覺得公益是有探索性的事情,我就非常喜歡。
第二,我不敢說我擅長,但是我覺得作為好的公益慈善人,它需要的那種社會連接的能力,特别是我在基層行政領網域鍛煉出來的項目策劃能力和團隊執行能力,以及我過去得到的百姓的信任。
馮侖:
我們在公益上有一些交集,我覺得你特别強大的能力,跟你過去的經歷有很大關系,你的領導力、執行力都很強,溝通能力也很強。
這三個力量在你身上體現得很完美,這樣的話你就能做公益(事業),能夠達成你想要做的。
很多人去做一件事情,他的溝通能力可能很強,但沒有執行力;
有的人,執行能力可以,但是沒有領導力,對規劃和對未來的方向感差一點,所以我覺得你的領導力超強,現在又多了一個表達能力。
這幾個能力在你身上充分地體現出來。
陳行甲:
馮總您是前輩,是智者,在您面前我也不想假模假樣的謙虛。這些能力,我其實不敢說擅長,我覺得我基本上是合适的。
所以第二個維度有了,第三個是有意義,有價值感,它自然是擺在這個地方的。
所以我覺得做公益是一個立得住的事情,對于人生選擇上來說,它是非常值得的。
講到這兒,我其實很想說,用我的數學模型來說,馮總您當年似乎是這四個條件都具備了。
馮侖:
我當時從機關離開的時候,跟你不太一樣,你其實更理性,我離開(機關)的時候,遇到一些社會突發事件,我就出來做生意了。
我是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慢慢尋找到你講的第一個維度。
相當于在一輛車上,是被動的,人家讓你下車,但我還沒到站,你怎麼讓我下車?他說,不行,這車不去(你的目的地),或者壞了,我只好下來自己找方向。
我先去一家私人企業打工,解決吃飯問題,打了兩年工以後,慢慢思考,找到了意義,認為商業也可以到達我原來想到的那個地方,但我沒"車"了怎麼辦?我就自己造個"車",繼續(前進)。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是通過打工的過程慢慢思考,後來找到了商業和我原來要去的地方所結合的意義。
第二個維度,我還不擅長做生意。
我30歲開始出來做生意,之前從沒做過生意,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我講一個數字你就知道了,我從1991年開始創辦公司,但1991年,中國連一個和做生意相關的法律都沒有,到1993年才有《公司法》。
1993年到現在,全國人大通過了将近300個法律,現在,我們有将近1100個行政法規跟做生意有關。這30多年中,我就不斷地在學習,所以就回答了"擅長"這個事,(原本)我是不擅長(做生意)的。
第三個是興趣,興趣是有的。
第四個掙錢。
最開始也沒錢,是做了幾年以後,企業慢慢發展了,才賺到一點錢,公司發展了幾十年,有一些财務能力,我現在還是比較熱愛、喜歡房地產這件事,所以這四條是慢慢具備的。
二、人生只有一種成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馮侖:
我特别想了解,你人生轉換(方向)以後的這幾年,最重要的體會是什麼?
我為什麼好奇這個問題,因為我一半以上的時間還在做企業,有三分之一多一點的時間做公益,但你是全職、全身心地做。
所以我特别想了解你現在的體會、體驗,或者你有什麼獨到的東西。
陳行甲:
聊到這點,(我的感受)就慢慢地在内心裡很清晰地浮現。我年輕的時候看過那句話,當時有點不屑一顧,覺得它非常"雞湯",甚至有點膚淺。
但是現在我已經滿53歲了,再回過頭去看,特别是結合我這七年在公益中的實踐。
我無比地認同那句我曾經認為很膚淺的話——"人一生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了一生"。
這句話是我當下最發自内心的感受,就是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了人生,不是外界看着你,覺得你怎麼光鮮、怎麼富足、怎麼成功,而是你有一種發自内心的平和的、不羞恥的、非常自洽的喜悅。
馮侖:
我有時候看你的視頻,我發現你真的非常喜悅,有時候還會唱歌,我覺得這是人生特别好的一個狀态,(你)不僅找到了生命的意義,還找到了生命的愉悅感,而且有對未來快樂的憧憬,這種生命狀态非常好。
可是我看到《别離歌》裡講到,你做的這三個公益項目,特别是接觸一些癌症患者,遇到病人、孩子的病況和他們心理上的問題,以及一些困難家庭,包括你家裡也有親人生病。
你經歷這麼多事,還能保持堅定而且愉悅的心态,真是像俞敏洪老師講的"有膽、有趣、有愛",這種性格是後天養成的,還是你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一直都是這樣的狀态?
陳行甲:
馮總,您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我非常願意跟您這樣一位兄長、智者交流這樣一個維度的問題,我覺得我很喜歡現在的自己。
當然我也喜歡過去那個勇敢的自己,現在這種輕松的、快樂的、愉悅的自己,我也非常喜歡。
至于我這種性格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這個問題我想清楚了。我跟我的愛人除了是夫妻以外還是朋友,我們是大學同班同學。
前不久,我們深度交流過這個問題,我為什麼這麼喜歡自己現在這種狀态,(結論)就是小部分來自先天。
我小時候跟着母親在山區農村長大,我那時活得小心翼翼的,因為我母親是那個年代在山區農村最困難的人群——"半邊戶"。
我的父親是一個農稅員,在遙遠的地方工作,一年才回來一次。我童年印象中,有一年他春節都沒回來。
我母親帶着我姐姐和我兩個弱者生活,這麼弱小的一個家庭,只有我母親一個"半勞力",所以在生產隊裡是特别受歧視的對象。
所以我有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分糧食的時候,在黑夜裡打着燈籠,在生產隊的倉庫裡,看着那些有青壯年勞力的家庭興高采烈地分糧食。
而我的母親背着背簍,一手拉着我,一手拉着姐姐,我們小心翼翼地站在外面,等别人把糧食都分得差不多了,最後堆得只剩那麼一點點的糧食,我們才上去分。
後來,學習心理學之後,我才知道我有一點"讨好型人格"。
因為我從小跟着母親學會了看人臉色,那時看生產隊長的臉色,看小組長的臉色,看家裡有勞動力的人的臉色。
因為那時入冬之後要打柴,我們家的勞動力完全不夠,從我記事起,我會跟着母親去砍柴,但是我們能砍多少?
所以每到入冬之前,必須有一天要請工砍柴,我母親帶着我,上門找勞動力多的家庭去請工時的那種狀态,令我印象極其深刻。
所以我的性格中有比較和善、比較善于溝通的地方,這可能就算是我的基因中帶來的一些優點。
三、面對抑郁症,首先要去掉"病恥感"
馮侖:
就我自己的體驗來說,我發現人其實有"三張臉":
第一張臉是你認為你自己的樣子,你給自己畫像;
第二張是社會上别人看你的那張臉,比如你自認為自己是君子,可是别人都認為你是小人;
這兩張臉就有反差,于是你就會想要改進,這張"未來的臉"就是第三張臉。
第一張臉是自己看自己,第二張臉是别人看你,第三張臉是你要找到差距,想改變的那種(狀态)。
人能達到這"三張臉"合一的狀态,會愉悅幸福得不得了,你大概就是這樣的人。因為人的焦慮,來自這"三張臉"不一樣,如果自己看自己的這張臉,和别人看你的這張臉有衝突和矛盾,會帶給你不安、焦慮、痛苦。
如果"三張臉"合一,比如我認為我是一個能幹的人,别人也誇獎我能幹,我得到了激勵,繼續努力做,我就是更能幹的人,這時我會很滿足。
我覺得你現在就擁有滿足感,你對自己的認知和别人對你的認知是一致的,你全身心地投入公益,不像有的人在做公益的過程中,會想再得到一點别的東西。
所以我說你是"三張臉"合一了,你很幸福,很快樂。
陳行甲:
非常謝謝馮總,您其實在幫我梳理心境,我特别想跟您分享一下,我形成現在的性格特點,後天的決定性因素在哪裡呢?
我人生中的成長,特别重要的一點是我在40歲那一年,在成為全省最年輕的縣委書記的第一年裡,我患了重度抑郁症。
不僅僅是做簡單地咨詢、吃藥就可以康復的,我愛人是陪我去住過醫院的。
我其實覺得,患抑郁症是我人生成長中的鏡像。
這樣您大概就能理解,為什麼我現在做的項目中,有個"知更鳥公益項目"是專門關懷兒童青少年抑郁和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的。
因為"身受"才會"感同",我自己患過抑郁,我知道那有多難,我知道在絕望的深淵是一種多麼痛苦的狀态。
我還是個大人,我當時還有愛人那麼強有力的支持,而孩子呢?這就是為什麼現在這類問題這麼嚴重的原因。
那麼我做這個項目的過程中間,我走出抑郁的過程雖然很艱難,但是我很幸運,我走出來了,之後我就成長了。
馮侖:
你靠什麼來治好抑郁?我也很好奇。
陳行甲:
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罹患抑郁症狀或抑郁情緒的概率是多少?不是90%,不是99%,而是100%。
哪怕您回望過去的人生,雖然您現在是一種非常好的、非常智慧的狀态,但是在漫長的一生中,您沒有低落、絕望、無力的時候嗎?
一定會有,這是100%的,在這個狀态裡面,其實就已經出現抑郁情緒、抑郁傾向了。
只不過有的人比較幸運,(這種情緒)可能是一過性,有各種客觀、主觀的因素加在一起,比較幸運地逃過了而已。
所以我願意面對公眾、面對大家,把我曾經是一個重度抑郁症患者這件事講出來,我想以我的經歷幫助那些罹患抑郁症狀或者抑郁情緒的人,幫助他們去掉"病恥感"。
患了抑郁症不是我們的錯。這并不是我們脆弱,并不是我們不堅強,并不是我們矯情,抑郁就是"精神上的感冒",這不可恥。
首先要去掉"病恥感",第二個就是幫助社會公眾,為抑郁症去污名化。抑郁症不是精神病,不要去歧視它,如果你歧視它,某一天也許就是在歧視自己。
馮侖:
我想問你一個挺有趣的問題,廟裡的和尚會抑郁嗎?
陳行甲:
我覺得他們也會有(抑郁),只是你不知道。
馮侖:
小和尚(也許)會抑郁,那麼修行比較好的和尚會嗎?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察,因為我也接觸過很多社會上的人,(我發現)往往君子容易抑郁。
我一直有一個方法,用來解決内心的(情緒),其實就是兩件事,第一,情緒不好的時候去跟人聊天、跟人交流,這很重要,情緒不好的時候不要一個人待着。
第二,如果找不到人怎麼辦?那就看書。當我情緒不好、遇到難事、有無力感的時候,我是拿着書,(哪怕)不翻進去讀,只看書名。
我會看書名,然後看書的目錄,等于這一晚上我看了這麼多人對不同問題的分析,找到了很多解釋方法,人對自己的行為要有合理性的解釋、正當性的解釋,我得到了解釋,我就釋然了。
所以我剛才問你,為什麼修行好的和尚不抑郁?因為他有一套解釋方法。
陳行甲:
您這個覺察,我覺得很有意思,我覺得那些得道的高僧,他們年輕的時候一定抑郁過,為什麼?
因為您剛才問道,行甲,你現在為什麼這麼自洽,為什麼這麼快樂,活出了一種喜悅感?
是的,我就是活出了喜悅感,在我患抑郁症的過程中,我衝破那個殼,我走出黑暗隧道,給我賦能了,我是真正意義上的康復了。
我吃了兩年半的藥。因為我住過院,出院時,我的主治醫生對我說,這個藥你要長時間吃,我就問他,長時間是多長?
他說,吃到有一天你忘記它為止。
這句話就有點禅意。我當時很着急,吃了一年藥之後,我曾經試圖要擺脫它,我覺得我有工作要忙,我有正事,我怎麼能天天吃藥,潛意識裡感覺自己還是個病人。
于是想慢慢嘗試(斷藥),因為我自己覺得狀态也比較好了,我就斷藥,一段時間之後我的病情就反彈了。
我的愛人有高度的警覺,她感覺出我在反彈時立馬就說,聽醫生的,(這個藥)我們要一直吃下去。
有很多人一生都必須吃藥,好比說你得了高血壓、糖尿病,你的藥就是要吃到生命中的最後一天;
如果你患了高度近視,你的眼鏡就是要戴到生命中最後一天。這個藥不就是你的眼鏡嗎?
為什麼沒有人抗拒戴眼鏡呢?然後我愛人給我備了一個藥盒,讓我放在包裡,随身帶着,她為了讓我記得吃藥,還精心準備了各種顏色的藥盒。
後來,我又吃了一年多之後,狀态越來越好,工作又很忙,有那麼幾天,我總覺得有點不太對勁,想起來我忘記吃藥了,我一下子喜出望外,我終于忘記吃藥了。
然後我馬上給我的主治醫生打電話說,我這幾天都忘記吃藥了,結果我的醫生非常輕松地笑着跟我說,但是這會兒你又記起來了。
我馬上就說,我知道,然後我就乖乖地繼續吃藥,到後來我發現,我的狀态特别好的時候,可能有一兩天會忘記吃藥。
但是第三天,等我想起來了,我會把忘記吃的藥又吃回來。
當我感覺特别好的時候,我按照醫生說的,也不要停藥,把藥切成一半吃,我又這樣吃了一兩個月,還是覺得狀态很好。
覺得天特别藍、花特别香,風都是甜的,我說,還要吃藥嗎?
醫生說,要吃,你感覺這麼好,就把它切成四分之一。
一直吃到有一天,醫生說,行甲,哪一天你不用吃藥了,你自己心裡其實是知道的。這個話又有點(禅意)出來了。
我愛人就說,人老了以後,走路不太穩的時候,需要一根拐杖,一直要杵到(生命的)最後一天,拐杖是你的朋友,是幫你的。
至于這根拐杖(雖然)把你的胳膊、手掌磨得不舒服,但是這一點不舒服相對于它對你的幫助來說,比例(占多少),我們又要算一道數學題。
我愛人一語點醒夢中人,所以,我就一直這麼把藥吃了下去。
有一次我從外地出差回來,我又把一板藥從12顆切成了24顆,又切成48顆,等我吃完了,我愛人就非常快樂地跟我一起,在燈光下面拿着小刀切藥,切到後面的時候,我當時在燈光下突然笑了,我内心的聲音出來了:你不用吃了。
但是我仍然非常喜悅地笑着,把這板藥全部分完,裝進了我的藥盒,我可以不吃它了,但是我仍然帶着它,因為它是我的朋友。
在我哪一天可能遇到極端情況,心緒難平的時候,我也許還用得着。既然它是我的"朋友"、我的"兄弟",我就一直帶着它。
馮侖:
所以找到一個"解釋"很重要,你看你做到了自洽,找到一個與眾不同的解釋,于是就有喜悅。
你如果沒有這個解釋,就會有苦惱,就很負面,你覺得你是個病人,但你把藥理解成為朋友,你接受了以後,有喜悅感和成就感。
四、人壓力太大時,千萬不能有這種情緒
馮侖:
行甲,導致你抑郁的誘發因素是什麼?因為我奶奶是精神病患者,所以我寫過一篇小文章,專門講"奶奶瘋了"。
在我20歲以前,我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她經常會在後半夜起來,突然大聲地演講,她常年都是這樣的狀态,所以我就很關心你抑郁的誘發因素是什麼。
陳行甲:
您的問題問得特别好,我們讨論這些問題,可能就會幫助到螢幕前的觀眾朋友們,我當年的誘發因素是什麼呢?
我在面臨巨大的、客觀的、非常艱險復雜的工作壓力和工作情況時,出現了一種非常要不得的情緒,就是自責。
強烈的自責,長時間的自責,責怪自己為什麼這麼不堅強,責怪自己為什麼這麼不堪大任,責怪自己為什麼這麼對不起家庭,對不起組織的培養,對不起自己讀過這麼多書,對不起一路以來愛護自己的這麼多人,對不起我要照顧的幾十萬面臨脫貧攻堅的(百姓)。
這麼巨大的壓力都靠在你一個人身上,你會睡不着覺,心神不寧,你幻想自己能拎着自己的頭發,把自己提出坑,但是怎麼可能?
說實話,自責、内疚、負罪感是非常要命的情緒,這些是抑郁症最多的誘發因素。
在面臨很更大的工作壓力的情況下,會再陷入負循環,你會吃不下飯,體重開始減輕,然後你就開始魂不守舍,狀态越來越糟,這個時候,你就會陷入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其實我現在回過頭看,從我有抑郁情緒到患抑郁症,中間起碼有兩到三個月的時間。
在這麼漫長的時間裡,有很多得到緩解的機會,都被我一一放過了,因為我對生理和心理科學的無知。
因為我對自己的偏執的自責,(讓我)一一放過了可以往回走的路口。
結果最終走到了抑郁症,走到了自己完全沒有辦法控制的境地。
但即使我在最艱難的時候,我都沒有想過自殺,因為只要我走到三樓以上,我就要往裡面走,我不給自己這種自殺的機會。
當時讓我強壓住自己不往自殺那個方向去想的最主要的原因、我的力量,真的不是我去世多年的母親,不是我的老父親,不是我還沒成年的兒子,不是我多年相濡以沫的愛人。
而是50多萬的貧困地方的老百姓,他們怎麼能接受他們的縣委書記是自殺的?
這對他們造成的傷害,對這個地方的詛咒和傷痛,是我無論如何不能(帶給他們的),于是,我最後決定去求救。
在我還有自省意識時,抓住最後一絲力氣去求救,我給愛人打電話說我病了。我倆相隔500公裡,而且中間因為我對抑郁的無知,導致我瞞着愛人,報喜不報憂。
我之前一直在想,她在老家帶着孩子多辛苦,我隔着這麼遠的地方,怎麼能讓她挂念我?
但事實上,朋友們,當你難過的時候,一定要去找你最親的人、最愛的人,不要怕麻煩他們。
五、人生就是離别的過程
馮侖:
回過頭再看你新出的這本《别離歌》,你看這麼多人推薦,陳越光、俞敏洪、戴建業等等,都是了解你的,而且是好朋友。
整本書裡邊講的這些故事,我覺得實際上就是在講公益的可持續。最後我講一個有意思的點,就是你把"别離"作為這本書的升華點。為什麼最後你停在"别離"兩個字上呢?
陳行甲:
您問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最開始我有一個朋友說這個題目沒有商業意識,因為"别離"兩個字帶一點傷感,帶着憂傷,帶着人生中間的一種無奈的情緒。
說實話,我覺得我也是越過了人生的一些山丘了,我已經到了這樣一個階段了,我現在回望人生,我覺得其實人長大的過程就是一個離别的過程。
我從小長大,離開我的家鄉,離開生我養我的小山村,再長大就離開父母,然後我自己獨立成家。
我成家之後,辛辛苦苦地在異地一起跟愛人操持家務,把孩子一點點養大。
我的愛人特别睿智智慧的一點,我特别佩服她,就是我兒子在讀高三的那一年,她當時是一家内地銀行的國際金融業務的老總,說辭職就辭職,辭職一年陪兒子。
我愛人說兒子馬上上大學了,我們宜昌是個小城市,兒子肯定要到大城市去。我兒子是"學霸",甚至是"學神"級别的。
我愛人說,他将來到哪去我就不知道了,所以我要珍惜我這一生中可能最後能跟他朝夕相處的時間。
現在我兒子從北大畢業,考了全額獎學金,在美國念博士。人生是一粒種子,你不知道他将來會在哪落地生根。
她說,我要珍惜這人生中間可能是最後的跟他朝夕相處的時間,但是我兒子那個時候也才16歲,我愛人就有那樣的覺察。所以我後來一想,人生可不就是這樣一個過程——離别的過程。
我們在不斷地成熟,在不斷地長大,我們最開始是離開母親的身體,幾年之後離開母親的懷抱,慢慢地走路,我們到學校去。
小學畢業後你看小學的老師;中學畢業後你看中學的老師;大學畢業你多麼的不舍,多麼喜愛你的校園,但你要告别它,你不會當一輩子學生。
人這一輩子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揮手告别的過程。
幸運的人在慢慢地、自然地離别,但是也有很多無奈的生離死别。我們常說,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
我在《别離歌》中寫的都是些普通人,都是一些傳統意義上可能不會被記得、不會被在乎的小人物。他們活了一生,我在書裡講的第一個孩子只活了7歲,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我其實覺得如果我不寫他,他這一生像一縷煙,像一顆塵土,就永遠地消失在這個世界了。
他不是王侯将相,他沒有經歷過成王敗寇,他沒有走到才子佳人這樣一個階段,他還沒來得及看過這個世界的美好。
但他來過這個世間,他非常努力地去掙扎、求生,去感受生活。這是值得記錄的人生。
馮侖: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察。我看寫"别離"的作品特别多,因為别離過程中的情感是最拉扯,也是最濃烈的。
愛人之間、子女之間不忍分離,人處于生死之間也是拉扯,生的人想把要死的人拉住,死的人又不想下去。
你說到"别離歌",我就想起這個往事。好多年前,一位前同事去世,我去龍華殡儀館參加追悼會。出來的時候有一個人拿個樂器和一個小本跟我推銷,說要點歌嗎?我說這個地方怎麼還能唱歌?他說是可以點歌的。
原來卡拉OK在這兒還能點歌。我就充滿好奇地問他,到這兒的人都點什麼歌?他跟我說,一般都點三個歌。我問什麼歌?他說第一個歌叫《其實不想走》,第二個點得多的叫《真的好想你》,第三個歌叫《走進新時代》。
所以其實"别離"就這麼三件事:第一不想走;第二好想你:第三面對現實,走進新時代。你用"别離",加了個"歌",有情感上的不舍,也有一種樂觀的展望,我覺得這個書名起得很好。
陳行甲:
對,而且這個"歌"其實是一種歌唱的狀态。古人講踏歌而行,我就很喜歡這句話,喜歡在中間踏歌的那種感覺。
就像您說的"歌",您可能說多半是喜悅的,但也有憂傷的歌。但是您注意到沒有,即使是憂傷的歌。
比如《泰坦尼克号》那首My Heart Will Go On,愛爾蘭風笛的聲音一上來,你就感覺到一種淡淡的憂傷,但是你也會注意到它很美。
所以我就覺得"别離"和"歌"連在一起的話,它就有一種深情的、莊嚴的氣質,這樣連在一起的這種狀态,感覺就很好。
我就說其實人生離死别是個常态。我把《别離歌》這本書獻給天堂裡的母親。我的母親已經逝世快20年了,但是我後來就想,我為什麼通過這樣一種狀态把書獻給她?這是一種懷念,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告慰。
我就想起很喜歡的一個美國著名演員——基努·裡維斯,在接受訪談的時候說的話。
主持人問他,你覺得人死後會有靈魂嗎?基努當時的回答是特别震撼的。
一個人人到底會不會有靈魂,大家通常都會從宗教信仰、從科學、從社會、從各種角度去想。
但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人死後會不會有靈魂,我只知道我的那些離去的親人,他們一定很想念我們。
馮侖:
我覺得你挺了不起,因為寫書這件事我也有嘗試。比如有很多人寫别離,你怎麼把别離寫得跟别人不一樣?這是個挑戰。
一般大家都會在行文中描述拉扯的痛與傷感,那就是大家心裡預期的别離。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