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2024年會迎來新一輪去產能嗎?,歡迎閱讀。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宋笛 2023 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出現 " 部分行業產能過剩 " 一語不可低估。2012 年和 2015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曾提及產能過剩。翻過年來,即開啟了一輪去產能周期。這次會否一樣?
答案是不會,至少不會是之前那種規模和方式地 " 去產能 "。
首先是產能過剩的程度不同。2012 年剛剛經歷了一輪大規模的刺激政策,短期刺激帶來的產能疊加刺激後需求擴張的無力,出現了產能過剩的迹象。2012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產能相對過剩和經濟下行壓力之間的矛盾 " 有所加劇 ";對 2015 年前後出現的產能過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判斷是結構性產能過剩 " 比較嚴重 ";但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只是認為 " 部分行業產能過剩 "。從數據來看,2023 年前三季度工業產業利用率雖在低位,但基本維持在 74% 以上,而 2016 年多季度均在 73% 以下。
其次是產能過剩的領網域不同。2012 年、2016 年甚至追溯至 1998 年,過剩的產能主要集中在紡織、煤炭、鋼鐵等傳統產業。這些行業以國有企業為主導,其中伴有大量 " 僵屍企業 " 利用行政補貼持續運營。這些行業過剩產能的背後本來就有強大行政力量的推動," 解鈴還須系鈴人 ",因此彼時去產能以一種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方式推動,并伴随國企改革的進程。
此次情況不同。盡管 2023 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并未明确提及產能過剩行業,但在此後中央财辦相關負責人詳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曾提及," 部分新興行業存在重復布局和内卷式競争,一些行業產能過剩 "。從整個產能利用率看,醫藥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電子設備制造業均處于產能利用率谷底或者出現了較大的下滑,此外諸如光伏、锂電池等產業也普遍被認為存在產能過剩的情形。
這些產業大部分不是傳統產業,市場主體也是以民營企業為主,其中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當然也有地方政府地推波助瀾,但整體上還是市場機制運行的結果。權威人士曾說:" 那些本身沒有行政幹預、市場機制發揮較好的領網域,就别再去指手畫腳了。比如,消費品領網域市場化程度高、競争相對充分,市場能夠自動出清,他們去不去產能完全可以依靠市場調節。" 以此而論,這些行業的去產能可能需要政府小幅調整一些具體的產業政策,但大體上可以放心交給市場。
最後是產能過剩的原因不同。此前幾輪產能過剩在需求端呈現的不足并非短期不足,而是歷史性退坡。這種退坡也往往伴随着經濟結構的轉型,需要從供給側入手,進行持續性改革以匹配新的需求、引導新的需求、創造新的需求。
但這一輪的產能過剩,部分來自房地產等行業周期性轉變帶來相關行業需求端不足,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設、" 平急兩用 " 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 " 三大工程 " 的推進,預計進一步平衡供需;另一部分過剩產能則是内外需市場的短期不足所致,其原因包括海外貨币政策周期、市場預期偏弱等。但這些過剩行業本身大部分還處于發展期,仍有大量的海内外需求,且需求有望持續增長。對于這些行業,并不需要在供給端大規模主動地去產能,而是需要充分利用好國内超大市場的優勢,進一步提升國内市場的總需求,并幫助企業更好地走向海外,利用好海外市場需求。
相對而言,這才是化解這一輪產能過剩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