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妄想比對:Bf 109 K-4和Fw 190 D-9哪個更強?,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裝甲寄居蟹 ,作者裝甲寄居蟹
納粹德國空軍 1944 年開始的主力戰機除了新是的 Me 262 之外就是 Bf 109 K 系列和 Fw 190 D 系列,而 K-4 和 D-9 則是其中的絕對主力。有關其歷史,之前筆者已經寫過了,但是實際上兩種飛機的飛行特性差别很大,Bf 109 總體上更為全能,尤其是水平機動能力,但是 Fw 190 更為重視快速改變機動平面的能力。最初 Fw 使用空冷發動機主要是為了不影響 Bf 109 的液冷發動機用量,但是到了 K-4 和 D-9 上面,雙方都使用液冷發動機,這些差别也就不大了。但實際上德國空軍的飛行員們分裂比較大,有人喜歡 109,有人喜歡 190,這也正常,但是到了戰争末期,飛機設計的差距其實逐步顯示出對戰争的适應性了。
D-9 戰鬥機其實是 Ta-152 的一種過渡機型
K-4 戰鬥機算是 109 系列的終極版本了
僅從飛行性能本身上說,K-4 在極速、爬升、功重比、翼載荷等數據上比 D-9 要好,但是 D-9 的滾轉率和航程則有優勢,這些對比網上有很多數據,不再贅述。其實如果玩遊戲的話,絕大部分玩家肯定更喜歡全能型的 K-4,如果有火力更強大的 K-6,那簡直是夢中情機,殺死 D-9 輕而易舉,但很多時候問題并不是這麼簡單。
109 系列以極小的體積和大功率發動機實現了極強的飛行性能,注意,從投影上看,零戰比 109 大,雖然其重量更輕
Bf 109 設計完成是在 1935 年,Fw 190 則在 1940 年,這幾年的差距導致了 190 戰鬥機的自動化水平要遠遠超過 109,這筆者在前面的文章中說過了,同時 191 系列的座艙視野也要好很多,這對于目視作戰很有幫助。另外 109 系列脫胎于競速機,其整機結構較為脆弱,但是 190 系列則不同,堅固程度更大。另外 109 系列還有一些諸如高速杆力過大、扭矩過大轉向傾向明顯、起落架間距小不利于起飛降落以及載油量小等缺陷,也很受诟病。
K-4 前方視野
K-4 後方視野
D-9 前方視野
D-9 後方視野
我們從飛行員視角,會得出一些結論。我們去玩《戰機世界》,可能主要關注怎麼打下敵機,玩《戰争雷霆》可能還要考慮氣象條件和少量飛機本身的技術局數據限制(例如載彈量等),但是要玩 DCS 恐怕考慮的就不止前面這些了,這就是自動化帶來的差異。如果我們閒着沒事 DCS 肯定讓我們如痴如醉,但是工作累一天就像打兩把放松一下,可能會去玩《戰機世界》或者《戰争雷霆》。
I-16 飛機
在英美被視為 " 扔貨 " 的 P-39 在蘇聯人手裡就是殺敵利器
對于德國飛行員來說,最初只有 109 戰鬥機,自然飛行員最為熟悉這架飛機,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陷,已經開習慣了,缺陷不再是缺陷了,那就只剩下優點了,這就像開慣了 I-16 的蘇聯飛行員去開 P-39 的感覺一樣。但是對于訓練時長不斷壓縮,敵人又一刻不停的老來空隙的戰争末期,菜鳥飛行員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順利克服 109 系列的缺陷,但是自動化程度高的 190 自然更适合,新手飛行員也玩不出那麼多花活,所以他們去飛 109 和 190 在空戰中可能區别不大,所以說,戰争末期從人的角度上說,老鳥飛 K-4 自然如魚得水,新手飛 D-9 則更容易駕馭,可往往新手飛行員沒有那麼高的話語權,我們總會關心諸如哈特曼、巴克霍恩、拉爾等人對飛機的評價,但是又有幾個人去問問一個戰争末期連擊落 1 架飛機都沒實現的菜鳥的感受呢?
量產型 " 疾風 " 性能遠不如原型機,飛行員評價沒有 Ki-100 好
所以說很多時候飛機到底強不強,是有很多因素制約的,毛主席早就說過,決定戰争勝負的根本因素還是人,而不單純是武器。就如同我們的老對手,日本陸航二戰末期的紙面萬能戰鬥機四式 " 疾風 " 在實際戰鬥中飛行員的評價并不見得比拼湊出來的 Ki-100 更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