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Costco施壓供應商降價,歡迎閱讀。
對于 Costco 而言,如何在堅守 " 會員第一 " 理念的同時,完成從 " 全球采購 " 到 " 區網域協同 " 的轉型,将是決定其在中國市場存續的關鍵。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披露的一則消息引發行業人士關注:開市客(Costco)正要求中國供應商降價,以抵消特朗普政府加征的關稅成本。
這一舉動恰逢沃爾瑪因類似行為被中國商務部約談,兩起事件疊加,當關稅從政治決策轉化為企業成本,當供應鏈彈性成為競争壁壘,這場橫跨太平洋的零和博弈,其結果或将決定未來幾十年全球零售行業的走向。
1 壓力源自何方?
相關報道引述消息人士稱,Costco 要求中國供應商降低貨品價格,以應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加征 20% 關稅,中國監管部門關注 Costco 此項舉動。
Costco 的這一行為,無疑是在全球貿易環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之一。
圖:Costco
首先,Costco 施壓中國供應商降價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國政府對華加征關稅的政策。
自今年 2 月以來,特朗普政府開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 10% 的關稅,随後又将稅率進一步調高至 20%。這一政策直接導致美國進口商的成本上升,而 Costco 作為全球領先的零售企業,自然需要尋找應對之策。或許通過要求中國供應商降價,Costco 能将部分關稅成本轉嫁給供應商,從而減輕自身的财務壓力。
其次,Costco 的這一策略可能對供應鏈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供應商在面對 Costco 的降價要求時,可能會面臨利潤空間被壓縮的困境。這不僅會影響供應商的盈利能力,還可能導致供應鏈的穩定性受到威脅。如果供應商無法承受降價壓力,可能會選擇減少與 Costco 的合作,甚至退出市場。這将迫使 Costco 尋找新的供應商,增加供應鏈的不确定性。
眾所周知,Costco 的議價能力源于其渠道優勢地位與采購規模。Costco 通過精簡 SKU 策略實現供應鏈效率躍升。其 SKU 約 4000 個,遠低于沃爾瑪的 2 萬個,但單個 SKU 年均銷售額高達 4000 萬美元(2019 年數據),是沃爾瑪的 46 倍。這種 " 少而精 " 模式通過規模化采購壓低進貨成本,使商品價格普遍低于市場 20%,同時保持 10.9% 的毛利率(行業平均 15%-25%)。
雖然 Costco 對供應商的選擇标準極為嚴苛,不滿足其品質要求的供應商将不會得到合作機會,而那些能夠達到開市客标準的供應商,則可以與之建立穩固且長期的直接采購關系。但 Costco 還是通過推出自有品牌 Kirkland Signature,進而繞開供應商的價格波動,确保產品的穩定性與價格優勢。
圖源:Costco 官網
這種策略不僅簡化了供應鏈流程,提高了整體的運營效率,也确保了商品的高品質和合理定價,進一步鞏固了 Costco 在市場上 " 低價高質 " 的品牌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國内供應商的議價空間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随着東南亞供應鏈成熟,頭部代工廠開始構建多客戶、多區網域產能布局。這種產能分散化削弱了零售商 " 以量壓價 " 的效力,部分頭部供應商甚至反制要求采購價年增 3%-5% 以對衝關稅。
再者,中國商務部等有關部門已經約談沃爾瑪,原因是其要求一些中國供應商大幅降價,企圖将美對華加征關稅的負擔轉嫁給中國供應商和中國消費者。而 Costco 的類似行為,可能會被視為對中國市場的不公平競争,從而引發監管部門對其 " 不合理轉嫁 " 行為進行警示。
2 高開低走的在華表現
Costco 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可謂高開低走。
自 2019 年第一家 Costco 中國門店在上海落地以來,Costco 在中國市場的擴張步伐相對緩慢。截至目前,Costco 已經在内地完成 7 家門店的布局,分布在上海、蘇州、寧波、杭州、深圳和南京 6 個城市。然而,與山姆會員店相比,Costco 的拓展速度顯得更為穩健。
圖源:Costco 官網
整體來看,Costco 在華的經營策略呈現明顯的雙面性,既有基于全球經驗的優勢布局,也面臨本土化不足的挑戰。
其優勢首先體現在精準的市場切入策略上,早在 2014 年 Costco 便通過天貓國際、京東等電商平台建立線上渠道,提前積累品牌認知與消費數據,為線下門店選址和商品策略提供依據。2019 年,Costco 上海首店開業僅用了 37 天的時間,就 " 吸納 " 了 20 萬會員,會員費收入成為穩定利潤來源。
商品策略方面,Costco 主打 " 高端平價 ",通過批量采購和精簡 SKU 降低成本,引入茅台等稀缺商品以低于市場的價格銷售,形成差異化競争力。倉儲式賣場設計與獨特的 " 尋寶式 " 促銷體驗,也增強了消費者的購物沉浸感。
然而,Costco 的本土化短板限制了其進一步發展。
首先,會員制在華接受度有限,續卡率僅為 60%,遠低于全球 90% 的水平,反映出消費者對其服務粘性不足。
供應鏈本土化滞後是另一核心問題,門店中生鮮品類本土化率不高,核心商品高度依賴進口,導致價格競争力弱且供應不穩定,如雞蛋等日常必需品常出現缺貨。
門店選址多位于郊區,增加了消費者的交通成本,而線上配送不夠靈活和便捷,與山姆的 "1 小時極速達 " 形成鮮明對比。此外,自有品牌 Kirkland 在華知名度較低,未能復制其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
圖:山姆會員店
面對山姆會員店 54 家門店(嘉興店 3 月 20 日正式開業)的規模效應與成熟的本土供應鏈,Costco 在商品豐富度、價格優勢和購物便利性上均處于劣勢。這表明,Costco 若要在國内市場實現突破,需在本土化供應鏈建設、會員服務優化及全渠道體驗提升上進行深度調整。
結合 Costco 最新業績表現來看,其 2025 财年第二季度财報顯示,公司營收達 637.2 億美元,同比增長 9.0%,超出市場預期,主要得益于會員制模式的持續吸引力和價格優勢。然而,每股收益低于市場預期,反映出成本壓力與利潤增長的失衡。
盡管 Costco 在全球市場憑借高周轉、低毛利率和超高會員續費率維持增長,但中國市場的特殊性使其難以復制成功經驗。
面對山姆會員店的先發優勢、本土供應鏈的成熟布局及新興業态與競争者的衝擊,Costco 需加速本土化進程,優化供應鏈、提升會員服務體驗并調整擴張策略,方能在競争激烈的中國市場尋求突破。
結語
Costco 被爆施壓中國供應商降價的行為,是在全球貿易環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之一。
然而,這一行為可能對供應鏈產生深遠影響,并引發中國監管部門的進一步關注。在中國市場,Costco 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包括供應鏈的本土化問題、會員制模式的接受度較低、門店選址和線上化體驗的不足等。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Costco 需要采取更加靈活的經營策略,加強供應鏈的本土化建設,提升會員服務的價值,優化門店選址和線上化體驗。只有這樣,Costco 才能在中國市場實現持續穩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