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基民虧錢基金公司賺錢”,一去不復返?,歡迎閱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周夢梅
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啟幕。7 月 8 日,易方達、華夏、嘉實等多家頭部公募公告,自 7 月 10 日起,旗下部分產品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分别降至 1.2%、0.2% 以下。
當天,證監會以答記者問形式回應公募基金費率改革。證監會有關負責人稱,據行業發展實際和投資者需求,制定了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将監管引導推動與行業主動作為相結合,指導公募基金行業穩妥有序開展費率機制改革,支持公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他行業機構合理調降基金費率。
此次公募基金費率改革覆蓋内容廣泛多元。改革堅持以固定費率產品為主,同時推出更多浮動費率產品,研究推出更多浮動費率產品試點,完善公募基金產品譜系。證監會近日已受理以及正在受理部分浮動費率產品募集申請,包括與基金規模挂鉤、與基金業績挂鉤兩類。
在各項措施中,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備受矚目,新注冊產品管理費率、托管費率分别不超過 1.2%、0.2%,存量產品管理費率下調預計在 2023 年底前完。此外,降低公募基金證券交易傭金費率也已提上議事日程。因相關改革措施涉及修改相關法規,預計将于 2023 年底前完成;規範公募基金銷售環節收費也已有了明确時間表,預計于 2024 年底前完成。監管還表态,将完善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披露機制。
公募基金萌芽破土于 1998 年,當年 6 家公募基金公司成立,發行了 5 只產品。歷經 25 年發展,公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已增至 156 家,管理 10890 只產品(A、C 類份額合并計算),基金規模已超 27 萬億元。公募基金 25 年發展史,也是一部降費讓利史。從調降基金銷售費率,到下調基金管理費率、托管費率;從力推被動型指數基金發展,到上線基金浮動費率產品……
" 公募基金費率改革适應了當前行業發展的形勢需要,也滿足了部分基金持有人的訴求。"7 月 8 日,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長遠來看,基金管理費下調将倒逼公募基金轉變過于依賴規模增長的發展模式,有利于推動基金公司更加注重基金業績表現,為投資人創造更多的收益。
超 70% 主動權益產品管理費率為 1.5%
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是此次改革重點。
7 月 8 日當天,證監會就此表态稱:" 我國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水平相對較高、個人投資者持有規模較大,因此,先行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水平,充分體現我國公募基金行業發展的人民性。"
目前,主動權益類基金平均管理費率相對較高,管理費率為 1.5% 的產品占主流。據公募基金 2022 年年報數據,權益類基金的平均管理費率為 1.27%,按更能體現實際費率水平的資產規模加權方式計算為 1.32%。目前,超 70% 權益類基金產品的管理費率為 1.5%。
近年,基民對降費的呼聲不斷升高,這與基金公司 " 旱澇保收 ",管理費連連走高有關。
國内公募基金的管理費以固定費率為主,在該模式下,即使基金出現虧損,基金管理人仍按固定費率收取管理費。這導致當投資人大幅虧損時,基金公司仍然可以賺得盆滿缽滿。" 基民虧錢,基金公司賺錢 " 的現象屢受诟病。因二級市場波動較大,眾多權益類基金產品出現虧損,許多投資者對基金公司收取 " 高額 " 管理費不滿。
據天相投顧統計 2022 年公募基金年報數據,2022 年基金管理費收入小幅增長,所有披露年報的基金管理人從基金資產中獲得管理費收入達 1442.43 億元,較上年增加 24.24 億元,增幅約 1.71%。
Wind 數據則顯示,2022 年 A 股三大指數下跌,全市場主動權益類基金累計虧損 1.28 萬億元。僅有 4.34% 的主動權益基金獲得正收益,剩下超過 95% 基金都是負收益。
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受到多方肯定。" 公募基金費率改革一定程度能減少‘基金公司賺錢,基民虧錢’現象。但基民能否賺錢還主要取決于市場行情。" 楊德龍對時代周報記者解釋說。
不過,也有人士指出,管理費依然是公募基金公司的最主要營收來源。此番降費或将進一步推動行業馬太效應,頭部基金公司有雄厚實力保證降費的同時保障投研,中小基金公司則可能會受到更大衝擊。
規範是 25 年發展關鍵詞
公募基金發展 25 年,規範發展和降費讓利均是關鍵詞。
1998 年是中國基金業元年,首批封閉式基金——基金金泰和基金開元通過交易所系統上網發行,從此拉開中國公募基金市場的序幕。不過,由于市場品種僅限于封閉式基金,國内基金規模增長緩慢。
2001 年至 2011 年,面向普通投資者的開放式基金發展起來,并逐步走向成熟。随之而來的是,基金銷售費用的壓降以及透明化。2000 年,證監會發布《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試點辦法》,将基金的銷售費用分為募集費用、申購費用和贖回費用,并規定基金的申購費率不得超過申購金額的 5%,贖回費率不得超過贖回金額的 3%。
出于對基金銷售渠道的競争,部分基金管理人針對自有渠道銷售的申購費進行打折優惠,基金銷售費率也曾誕生亂象。對此,證監會 2004 年發布《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推動基金銷售費用的透明化,将基金的認購費和申購費分離,禁止基金在募集期間針對認購費打折。2009,證監會更是全面規範基金銷售費用,禁止支付一次性銷售激勵,并明确規定前端收費模式的最高級費率應當低于後端收費模式的最高級費率。
2013 年,餘額寶橫空出世,開啟互聯網基金銷售熱潮,市場競争加劇。" 一折 " 申購費的基金紛紛出現,受到投資者廣泛歡迎。同年,基金法全面修訂後正式落地,證監會修訂《銷售費用規定》,全面放寬基金銷售費用管制。基金銷售機構的可用優惠折扣較大申購費吸引投資者,申購費可低至 1 折甚至 0 費率。
與此同時,管理費用更為低廉的被動型指數基金快速發展,客觀也降低了投資者成本。
2008 年至 2011 年,基金份額增長較為緩慢,指數基金是這中間的一抹亮色。2009 年,指數基金數量突現井噴式增長,新成立的指數基金高達 120 餘只。
這與監管大力支持有一定關系。2009 年 6 月,證監會發布《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ETF)聯接基金審核指引》,同年 8 月,兩只 ETF 聯接獲批成立,增加 ETF 的市場流動性和規模。指數基金是工具型產品,低成本、高流動性,具備較強的交易和配置屬性。
2013 年以來,新修訂的《基金法》和《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的實施,使得資產管理行業迎來了一輪調整,公募迎來繁榮發展期,基金創新業務不斷湧現。
公募基金行業也在產品管理費的收取模式上做出探索。
首只浮動管理費率基金 2013 年發行。該產品将基金管理人收取的管理費與業績表現直接挂鉤,打破固定管理費 " 旱澇保收 " 的模式。 " 在浮動管理費率模式下,基金經理将更加注重產品的表現,投資者也可更好享受投資帶來的豐厚收益。" 一名業内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不過,浮動費率基金審批一度停滞,直至 2019 年審批再度開閘。截至 2022 年年底,在超過 6000 只偏股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當中,只有 45 只基金是浮動管理費模式,占比僅 0.75%。
浮動費率也是此次公募基金費率改革的重點之一。證監會明确表态,研究推出更多浮動費率產品試點,完善公募基金產品譜系。前期,證監會已受理一批與投資者持有時間挂鉤的浮動費率產品。近日,證監會又正式接收 11 只浮動費率產品募集申請,包括與基金規模挂鉤、與基金業績挂鉤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