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320億元!“造芯”的野心藏不住了!,歡迎閱讀。
重慶的 " 造芯 " 野心,藏不住了!近日,重慶一口氣發布了兩份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如下),透露了未來幾年芯片產業發展的目标。
其中《重慶市集成電路封測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3 — 2027 年)》提到,到 2027 年,全市集成電路封測產業營收突破 200 億元;《重慶市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3 — 2027 年)》則提到,到 2027 年,全市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營收突破 120 億元。
除了發展目标,行動計劃還具體提到發展路徑、重點任務以及鼓勵政策等。一言以概之,重慶造芯,是認真的!其實,作為我國第一塊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的誕生地,重慶不僅有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底氣,更适逢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時代良機。
01
底氣——從永川 24 所到電子信息產業重鎮
重慶在我國半導體發展史上,有過濃墨重彩的貢獻。1968 年,國防科工委決定在長江上遊北岸、重慶西部的永川建立一個專業從事集成電路及相關技術研究的綜合性研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 1424 研究所(也稱 24 所)。這也成為我國第一個集成電路專業研究所。
當時的科研條件相當艱苦。因為被技術封鎖,設備買不到,技術人員只能自己研究制造設備、檢測設備等。為解決生活日用所需,技術人員自己建豆腐坊、挂面坊、蜂窩煤站。
即便面臨種種困難,永川 24 研究所不畏艱難,于 1972 年 6 月成功研制出了我國第一塊 PMOS 型大規模集成電路 120 位靜态移位寄存器。這一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國集成電路技術開始進入大規模集成領網域。
此外,永川 24 所還誕生了我國第一個 1K、4K 靜态存儲器(SRAM),第一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單電源 16K 位動态存儲器(DRAM),第一塊 ECL 電路 S12,第一個 ECL10K 系列和 ECL100K 系列電路,第一代運算放大器系列、集成穩壓電源系列和第一套彩色電視機成套電路系列,第一塊 A/D、D/A 轉換器、第一批抗加模拟電路、第一塊 RF 頻率合成器、第一塊大規模射頻接收機單片模拟集成電路 ……
不過,永川 24 所始終面臨地理位置偏僻、基礎設施差等制約科研發展的問題。之後,20 世紀 80、90 年代,永川 24 研究所一部分搬遷到重慶主城,一部分搬遷到江蘇無錫。其中,搬遷到江蘇無錫的人員成立電子工業部 24 所無錫分所,并于 1987 年與 742 廠組合成立了無錫微電子聯合公司(1989 年 2 月改制為華晶電子集團公司)。而由永川 24 所為基礎成立的華晶電子集團,走出了許多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重要人才,被稱為 " 中國微電子產業的黃埔軍校。
永川 24 所的故事或許過于遙遠,但是重慶身上的集成電路标籤遠不止于此。
比如,重慶是 SK 海力士在全球海外最大的封裝測試基地。2013 年 5 月,重慶引入 SK 海力士半投資建設 Nand Flash 存儲芯片封裝測試生產線,負責半導體後工序加工服務項目,包括建設芯片封裝、測試、内存模組等生產線。2017 年,為滿足急劇增長的半導體市場需求,SK 海力士投資擴建二期項目,累計投資金額達12 億美元。
重慶也是我國集成電路生產力布局的重點承載區網域,功率半導體晶圓產能位居全國前列,擁有萬國半導體、華潤微電子等晶圓制造龍頭企業。2023 年,總投資 75 億元建成的 12 英寸晶圓產線順利投產,產能 2 萬片 / 月,技術水平成功跻身于全球第一梯隊。
此外,三安光電與意法半導體超 200 億元的碳化矽項目,也是花落重慶。2023 年 6 月,三安光電與意法半導體聯合宣布,拟投資 32 億美元在重慶共同建立一個新的 8 英寸碳化矽器件合資制造工廠。同時,三安光電還計劃投資約 70 億元在當地獨資建立一個 8 英寸碳化矽襯底工廠作為配套。
可以說,重慶是當之無愧的傳統工業和電子信息產業重鎮。目前,重慶已建成"IC 設計 - 晶圓制造 - 封裝測試及原材料配套 "全流程體系,集聚了 80 餘家集成電路企業,包括華潤微電子、SK 海力士、中電科芯片集團、聯合微電子中心、三安光電、意法半導體、奧松電子等,2022 年全口徑營收約429 億元。
02
機遇:汽車產業百年之變局
那麼,位居西南的重慶,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優勢在哪裡?
首先,重慶有扎實的產業基礎和完善的產業鏈。尤其是在汽車制造方面,作為中國自主品牌的汽車重鎮,重慶具備完備的汽車生產供應體系,擁有年產 230 萬輛的汽車整車產能,以及長安汽車和賽力斯集團等代表性汽車企業。
其次,重慶擁有巨大的終端市場空間。随着汽車新四化的演進,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公認的半導體產品最大的應用市場。而在汽車百年之變局的轉型視窗,重慶汽車行業不僅成功 " 押寶 " 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并且率先完成轉型并跻身全國新能源汽車第一方陣。
2023 年汽車市場内卷慘烈,長安汽車卻交出了一份穩健的高分答卷。據長安汽車銷量快報顯示,2023 年,長安汽車銷量超 255 萬輛,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銷量超 47 萬輛,同比增長 74.8%,創歷史新高。這意味着,長安汽車不僅在燃油車板塊守住了效益基盤,而且在新能源車板塊實現盈利能力穩健提升。
另一家重慶車企賽力斯的產銷快報也頗為亮眼,數據顯示,12 月賽力斯新能源汽車銷量達 42141 輛,同比增長 153.21%;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 151798 輛,同比增長 12.40%。
随着新能源汽車的逐漸普及,每輛汽車都需要上千個芯片,以每年生產 100 萬台新能源汽車計算,一年的芯片需求将達到 10 億顆。這也意味着,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速增長将為集成電路產業的下遊應用創造巨大的市場機會。
此外,在消費電子領網域,重慶每年生產了全球約 1/3 的筆記型電腦和全國約 1/6 的手機,巨大的產業體量也為集成電路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重慶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持續的政策支持和前瞻性布局。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梳理,2014-2022 年,重慶每年均制定了集成電路制造的支持政策,鼓勵和支持集成電路在各個領網域的應用。
重慶日前出台的兩個行動計劃就提到不少對集成電路企業的鼓勵政策。
圖源:重慶市人民政府網站
比如,《重慶市集成電路封測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3 — 2027 年)》中明确,對實際到位投資在 5 億元以上的集成電路封測類企業,按照企業貸款利息(中國人民銀行基準利率)50% 的比例,給予最高不超過 2000 萬元的貼息支持。對開放產能為行業企業提供封裝測試服務的集成電路封裝測試企業,按照封測費用 5% 的比例給予資金支持,對單個企業年度支持總額最高不超過 200 萬元。
對為封測企業提供芯片測試與驗證等公共服務的市級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台,根據平台運行服務情況,按不超過企業運營費的 10% 給予獎勵,對單個企業的獎勵資金每年最高不超過 400 萬元。
《重慶市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3 — 2027 年)》中則表示,對實際到位投資 2000 萬元以上的集成電路設計類企業,按照其每款產品完成首次全掩膜工程流片費用 50% 的比例給予資金支持(流片費用包括知識產權核授權費、掩膜版費、測試化驗加工費),對單個企業年度支持總額最高 1000 萬元。
對已建成的市級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台,為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提供 EDA 工具、仿真、知識產權庫等公共服務的,根據平台運行服務的情況,按照不超過企業運營費的 10% 給予獎勵,對單個企業的獎勵資金每年最高不超過 400 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