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院長視點 | 如何跨越“中等技術陷阱”?,歡迎閱讀。
大家或許聽過 " 中等收入陷阱 ",但你知道什麼是 " 中等技術陷阱 " 嗎?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教授在總結世界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基礎上,提出了跨越 " 中等技術陷阱 " 的概念。
什麼是 " 中等技術陷阱 "
什麼是中等技術水平?
如果用數字刻度來評價技術水平,我們可以用 "0 到 1" 代表着關鍵的原創性技術,而 "1~10" 代表着不同程度的應用技術水平。
中國目前缺失原創性技術;應用技術在很多領網域也還沒達到世界頂尖水平,大體處于 "4~7" 的位置,整體水平均未到達全方位系統性的強大。
中國目前正處于中等技術水平。
那 " 陷阱 " 又從何說起呢?
技術的擴散,是随着發展中國家憑借低成本優勢承接發達國家成熟產業的產能轉移來實現的。
在這個過程中,發達國家獲得豐厚的資金回報,用以自身技術的更新迭代。而發展中國家成為技術應用市場的同時,自身技術也在轉移過程中得到發展。
到此為止,雙方還處于雙赢的狀态。
但核心技術始終被發達國家掌握,一旦技術轉移的紅利被收割完畢,而發展中國家還未實現技術領網域的技術水平提升,又不能成功從應用性技術轉型為原創性技術,那麼其經濟增長就會進入長期相對停滞的狀态。
這,即是中等技術陷阱。
簡單而言,一個經濟體從低度發展到中等收入水平可以借助從發達經濟體擴散而來的技術來實現,但很難通過單純的技術擴散來實現從中等收入經濟體到發達經濟體的跨越。
一個經濟體如果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跨越 " 中等技術陷阱 "。
然而,要想跨越中等技術陷阱困難重重。
當發展中國家憑借自身努力,在科技、經濟等方面對發達國家構成競争壓力的時候,必将迎來發達國家的打壓乃至科技封鎖。
這正是中國今天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面臨着重大的挑戰。
" 中等技術陷阱 " 的跨越
必須具備的 3 個條件
一個國家要突破 " 中等技術陷阱 ",必須具備 3 個條件:
一大批有能力進行基礎科學研究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一大批有能力把基礎研究轉化成應用技術的企業或機構;一個開放的金融系統。
國家通過财政負責基礎研究,市場負責應用技術,而金融負責基礎研究到應用技術的轉化。
這 3 個條件必須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 中等技術陷阱 " 的跨越
開放政策是關鍵
如何才能跨越 " 中等技術陷阱 " 呢?在宏觀層面,開放政策是關鍵。要對近年來所強調的 " 新型舉國體制 " 作科學理解,繼續實行開放政策,并且越來越開放。
1
基礎研究方面
( 1 ) 開放式國家實驗室
國家幫助建立的基礎研究實驗室及實驗設備必須是開放式的。
這是為了避免各個大學和科研機構重復建設,提高實驗室和設備的使用效率。
參照歐盟的經驗,在不同區網域的大學和實驗室之間建立橫向合作,形成基礎科學研究網絡。
( 2 ) 建設開放式人才市場和思想市場
基礎研究離不開人才,離不開不同文明、文化和國家的科研工作者之間的充分交流。
中國必須繼續堅持開放,甚至單邊開放,以吸引國際人才。
在傳統學術期刊之外,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工具來了解世界基礎研究動态。
當政府與政府的關系變得困難的時候,強化和國外大學的交流來獲得最新的科研思想。也可以利用 " 第三地 "(如東南亞國家)來與西方國家做間接的交流,以确保在科技思想層面不會與世界 " 脫鉤 "。
2
應用技術方面
( 1 ) 建設開放的工業實驗室體系
二戰以來,工業實驗室體系是把基礎研究轉化成為應用技術的最重要的工具。
中國已經建立了諸多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各地方政府也在建設工程實驗室。但這些工業實驗室缺少競争性和效率——政府的投入變成無底洞,而實驗室無需過問產出。
工業實驗室的市場化改革不可或缺,尤其是需要通過開放來提高工業實驗室的有效使用率。
各級政府的工業實驗室之間應當互相開放,應當向大學和有興趣致力于應用技術的科研機構和研究者開放,更應當向民營企業開放。
中國大量的技術轉化由中小型民營企業進行,而它們自身沒有能力建設工業實驗室。國家實驗室向民營企業的開放可以有效促進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建設。
( 2 ) 确立開放的企業制度
在公司運作方面,企業的不開放是中國最大的短板。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西方企業的供應鏈變得越來越長,也越來越開放。這正是其越來越國際化、越來越具有競争力的主要制度要素。
中國的情況剛好相反,企業之間基本上互相封閉,產品的各個零部件都由自己來生產,供應鏈的長度微不足道。
因此,中國的企業以市場份額來保障利潤,一旦市場飽和,利潤就成問題。
西方企業之間并非天生就樂于開放。例如,美國政府通過反壟斷法等手段迫使微軟等企業以開放替代分解。
政府可以通過立法迫使大型民營企業向中小型民營企業開放,讓它們把供應鏈延伸到中小型民營企業。企業的開放和供應鏈的拉長會更有助于中國的企業 " 走出去 " 而實現國際化的目标。
3
金融方面
( 1 ) 發揮金融在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之間的 " 協調者 " 作用
政府、市場和風投是西方國家科技進步的 3 個主體。缺失風投體系是中國科技進步最大的短板。
中國的金融體系是為實體經濟和社會經濟穩定服務的,無法扮演華爾街金融體系的角色,也很難產生像美國那樣的風投體系。
鄭永年教授的研究組最近在提倡中國要建立雙金融中心,分别以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為中心。上海的金融中心為實體經濟金融穩定服務,而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中心則基于大灣區各個中心城市的 " 勞動分工 " 之上,通過融合發展構建一個可以跟華爾街競争的金融中心。
( 2 ) 鼓勵國有資本在風投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果中國的銀行系統很難扮演風投的角色,那麼可以考慮讓國有資本發揮風投作用。
風投的回報一般需要很長時間,一般是 8~15 年,但國有資本管理者的任期一般是 3~5 年,很顯然,現任管理者不可能為其下一任進行投資。
要克服這個體制短板,就要進行改革。
例如學習新加坡的國有資本管理,賦予國有資本管理部分非政府的編制,例如法定機構,任期不受一般行政建制的制約,同時也需要确立有效的評估和監管機制。
( 3 ) 發揮政府的協調作用
中國目前的金融結構困境在于,真正需要資本的科創企業拿不到資本,而不需要資本的企業則 " 被 " 給資金。
中央要求銀行把資金導向中小型企業,但絕大部分銀行還是千方百計地把資金導向國企或者大型民營企業,這是結構錯位所致。如果金融結構不調整,中國的中小型科創企業貸款問題就無法解決。
這個問題是可以通過改革得到解決的。
比如設立大量的中小型國有銀行,專門服務于中小型企業,這些銀行的考核标準應當和大型國有銀行不同。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後,讓美國經濟復蘇的不是華爾街,也不是大型銀行,而是社區型中小型銀行。大型銀行僅起到穩定作用,真正起到經濟復蘇作用的是與民生經濟真正相關的中小型銀行。
尾聲
近代以來的世界科技,是所有文明、所有國家共同造就的一座高山。
中國通過幾十年的虛心學習、努力發展,在這座山上持續攀爬,對山頂上的一些國家構成了競争,于是他們不僅阻礙中國繼續上行,還要把中國趕下山。
越是這樣的危急時刻,中國越不能意氣用事,不管一個國家以前的科技多麼先進和發達,只要選擇了封閉,就一定會變得落後。
中國的科技也曾引領世界發生劇變,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但因為閉關鎖國政策,中國先是失去了一個航海時代,繼而又失去了一個由此引發的工業化時代。
因此,中國必須接受深刻的歷史教訓,不能幻想自己可以離開當今世界的科技系統,去再造 " 另一座山 ",而是需要在開放的狀态下進行科技創新,繼續為世界科技 " 這座山 " 貢獻中國的力量。
總有一天,不是中國離不開 " 這座山 ",而是 " 這座山 " 離不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