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2023年進度條過半,職教賽道的創業者們過得好嗎?,歡迎閱讀。
圖源:Pixabay
度過漫長的冬眠期後,教育行業終于在 2023 年的春夏蘇醒。比之其他賽道的落寞,職教賽道似乎顯得不同。職業教育培訓企業在產業生态中處于重要地位,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下達,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職教賽道創業者站在風口,一定是借着官方鋪好的層層台階不停地向上彈跳,不過現實情況往往是多維的。
芥末堆與幾位深耕職教賽道的創業者聊了聊。
蛋糕大了,分蛋糕的人也多了
李司 2018 年開始獨立創業,公司的主營業務是職業資格考試、成人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李司大學學得是計算機,大學還沒畢業就在某知名網校做教務,從 2009 年工作到 2016 年,這麼多年一直浸潤在職教領網域。用李司自己的話來說:"20 來歲就進入這個行業,如果不做這行,我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深耕賽道多年又趕上了政策東風,但現在的李司卻很失落:" 其實我覺得這個賽道很多創業者是舉步維艱的,并沒有想象得風光。我們公司高峰期大概有 300 多家客戶,現在還在合作的只剩 100 家不到。"
首先,資格考試的需求在下降。李司為我們舉了個例子:" 在以前,一個會計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按照常規路徑,畢業之後就會考初級會計,過個兩年、三年再去升一個中級會計,這樣做的核心目的肯定是拿更高的薪資或者幹脆跳槽,但我明顯感覺當下這部分需求變弱了。" 談及原因,李司分析,這與當前的就業形勢和經濟環境不無關系。" 現在根本沒有機會跳槽,不要說跳槽了,保住工作都很難。很多人的收入是在下滑的,以前可能一個月掙八千,現在一個月掙五六千,這樣的形勢下,培訓支出肯定也會變少。"
不光如此,由于很多之前做 K12 教育的企業也把目光轉向了職教賽道,導致競争空前激烈。職教賽道上市公司很多,實際上上市公司面臨的業績壓力也很大。很多職教領網域從業者都有同感:" 市場可能還可以,但是湧進來的人實在太多了。"
李司的創業一度非常順利,剛開始那兩年,團隊七八十人做出了 4000 多萬的業績,在高峰期,公司有将近 130 名員工。疫情之後,李司甚至還投資了兩家公司,彼時他認為,疫情會很快結束。将近三年的艱難期加上對形勢的判斷偏差,李司陷入危機。
李司回憶,其實2022 年 3 月份的業績是公司成立以來最好的一個月,但是 7 月份以後,每個月就平均虧大幾十萬。2021 年李司的公司只有 3、4 個月是虧損狀态,但是到了 2022 年,4 月份以後就一直在下滑,7 月份開始就虧損得非常厲害了。投資血本無歸,市場環境千變萬化,李司的資金鏈幾近斷裂。2021 年年底,李司為了兌現答應員工的年終獎和雙薪,把自己的車賣掉了,賣車的幾十萬全部用來發獎金,但最後仍有小部分缺口,李司知道,員工在背後議論,說老板 " 克扣獎金 "。有一次,李司宣布員工提成要晚十幾天發,有個員工把李司堵到辦公室,要求他籤一個 " 欠條 "。
好的時候一順百順,失意的時候一地心酸。李司坦言,自己已經不止一次絕望地站上了天台。過去圈内的朋友們聚在一起,可能會互相傾訴彼此的艱難,但他現在會刻意避免再 " 傳播負能量 "。" 沒辦法,大家都不容易,很多朋友已經徹底破產,很怕自己說錯什麼話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李司無奈地說。
好在,堅守之下,李司的公司今年有了新轉機。他告訴我們,2021 年和 2022 年加起來公司虧損了将近 700 萬,萬般無奈下他只能大幅度控制成本,一方面将員工縮減到原來的 30%,另一方面在業務的選擇上也更加審慎。" 營業額的話,2020 年大概在 4000 萬,2021 年差不多 2800 萬,去年就只有 1200 萬到 1300 萬左右,今年可能在 1000 萬上下,我估計會略有盈利。" 李司說。現在,李司将新的分公司開到了廣東,他相信,廣東省作為職教大省和人口淨流入大省仍蘊藏着更多的機會。
存量博弈下,成人學歷教育市場遭遇滑鐵盧
對于李司的感受,深耕職業教育賽道 8 年的創業者林鴻表達了同感:"2019 年和 2020 年進入職業教育賽道的創業者是最多的。"林鴻 2020 年創建了自己的公司,他将自己的公司定位為 " 職業教育類的供應商 "。
談到公司業務,林鴻說,目前招生分為企業招生和社會招生,社會招生學員數量驟減,但來自企業的生源卻在增加。他補充道:" 社會學員數量少了其實很好理解,因為賽道參與者多了,競争就激烈了。而且有學習需求的人都學習過一輪了,職業教育跟學科教育不同,續報率沒那麼高。另外,不排除有人出于各種原因報班學習,最後發現沒學到東西,以後就也不想再報名學其他的了,這也是行業内魚龍混雜的負面影響之一。"
來自企業的生源變多則得益于國家近年來對職業教育的鼓勵和支持。林鴻表示,企業普遍願意讓員工去參加各類培訓或考取證書,但能否獲得企業生源很考驗職業教育機構與企業對接的能力," 掌握非常廣的人脈和資源才能賺到這部分錢。"
林鴻還觀察到行業内的另一種傾向——成人學歷教育市場難度增大。本身這部分人群的需求量就有限,用戶的報考意願和願意為學習投入的精力也并不高。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曾分析稱,需要通過繼續教育提升能力的成人,收入可能普遍較低,需求也很分散,為做好成人職業教育又增加了難度。
圖源:行業交流群截圖 林鴻供圖
一般而言,職業教育機構成人學歷教育業務需要依托公辦高校進行,一所高校可能與多個學習中心合作。成人學歷教育形式主要為 " 網教 "、" 自考 "、" 成考 " 、" 國考 " 為主,目前呈現出了 " 嚴進嚴出 " 的傾向,招生指标方面也開始有所限制。林鴻解釋:" 舉例來說,高校原本有 1000 名學生,成人教育招生就不能超過 1000 人,但最初是沒有這方面的限制的。高校沒辦法招收那麼多學生,分給各個學習中心的指标肯定就更少了。越好的學校競争就越激烈,不光考生競争,學習中心也在競争名額,機構相應獲得的收益也在減少。"
另一位業内人士也告訴我們,目前很多提供 " 不過包退 " 產品的教培機構處于兩難境地,不敢招生:可能招到了學員,但是由于名額限制大概率不能被錄取,最後就面臨着退費問題,因此貿然招生很可能讓機構陷入退費和口碑危機。
職教賽道不是 " 虛火 ",需求仍大量存在
有人暫時遭遇瓶頸,也有人時刻鬥志昂揚。孫樹波的業務是 " 職教高考 ",他認為," 職教高考 " 是一條黃金賽道,市場前景廣闊。
不久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轉設為職業本科,并改名為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在政策上,2014 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首次提及 " 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 ";時間快進到 2021 年,官方頒布《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定管理辦法(試行)》、《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 年)》等一系列檔案,重磅檔案《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再次明确提出:到 2025 年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 10%。
以往,中職畢業生升學多以高職院校為目标,參加中高職銜接、對口單招或者普通高考,但存在對學生和家長吸引力不強、考試内容與考生實際需求不适配等弊端。普職分流背景下,職教高考考生來源範圍更大,與此同時,高職院校、職教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都可以面向中職畢業生招生,所以錄取的數量也在增加。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近年高考報名人數不斷攀升,主要增長的生源就來自 " 中職 ",來自 " 職教高考 "。比如 2021 年河南高考報名人數高達 125 萬人,但是參加 6 月普通高考的僅有 79 萬人,也就是說,多達 45 萬人參加都是 " 職教高考 "(主要包括高職單招與高職的專升本兩類)。孫樹波表示,全國職教本科錄取率今年大概在 3%,2024 年在 4 — 5%,2025 年能達到 10%。"2018 年 -2021 年,全國高職每年都在以 100 萬的增量連續擴招。預計在 2023-2025 ,職教高考将迎來政策紅利期,而在未來幾年,職教畢業生每年都将產生超 700 萬的增量。" 孫樹波補充說。
圖源:受訪者供圖
孫樹波是做教研出身的創業者,曾兩次高考落榜,在接觸自考時突然覺醒了考試技能。嚴格來說,孫樹波是職教賽道的新入局者。最初,他和學生一起創業主攻成人自考,企業瀕臨倒閉之際以 6000 萬元的價格被并購,也曾在阿裡巴巴商學院做過内容研發。離開成人自考賽道後,孫樹波投入職教高考賽道。
孫樹波的業務非常垂直,只做 " 職教高考 ",關于業務盈利點,他介紹:" 我們一名學生收費 3 萬元,考試不過退費。如果按照 80% 的升本率計算,平均每名學生收費 2.4 萬。這 2.4 萬除去招生老師的提成 1 萬元還剩 1.4 萬元,教師的平均成本大概 8000 元,因此利潤在 6000-7000 元之間。" 孫樹波坦言:" 如果是 50 人的班級,利潤能達到 40 萬左右。教師成本是固定的,當然是班級越多利潤越高,但是說實話,一個班也不虧錢。"
他提到,近期浙商教育集團與甘肅省有一個教育扶貧的項目,甘肅 24 個縣都有中職高考升本的需求,孫樹波與對方對賭 60% 的升本率——如果達不到 60%,他不收取任何費用并且支付對方 100 萬元。
孫樹波認為,做 " 職教高考 " 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是修正學生的認知和學習心理,而這是自己團隊的優勢所在。對于曾經的 K12 頭部企業轉型職教高考,孫樹波并不焦慮。他認為,頭部 K12 企業也許在知識内容研發層面具備優勢,但中職學生群體與 K12 的學生的心理狀态與學習習慣差異都很大,面向這個群體還是存在一定的準入門檻。
據芥末堆了解,職教賽道目前競争激烈,一定程度上擠占了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部分細分賽道需求萎縮也是客觀存在的現實。然而,就像新陳代謝一樣,新的需求也依然強勁。例如,有業内人士告訴我們,目前醫生職稱考試培訓相關業務增長就非常快。另外,職教賽道也存在供需失衡的問題,一些熱門的行業領網域人人争搶,但是部分新興產業,例如環保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領網域人才缺口很大,相關培訓市場還有待進一步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