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嚴正聲明:将調查取證并舉報!,歡迎閱讀。
7 月 23 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通過微信公眾号 " 國宏高端智庫 " 打假,表示與湖南中投綜合控股有限公司無任何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已有多家知名央企、機構接連發布 " 打假 " 聲明。
将向有關市場監管部門舉報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在 7 月 23 日發布的聲明中稱,近日湖南中投綜合控股有限公司 ( 以下簡稱該公司 ) 冒用我部門名義,将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注冊登記為持有該公司 100% 股權的股東。就此,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嚴正聲明如下:
1、該公司與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無任何隸屬或股權關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資、合作、業務往來關系,該公司一切行為均與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無關,其假冒我部門下屬企業所從事的任何行為,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依法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2、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将就此事進行調查取證并向有關市場監管部門舉報,保留采取民事訴訟、刑事報案等權利,并通過法律途徑嚴肅追究有關責任主體的法律責任,堅決維護合法權益。
同時,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提醒,有關個人及組織,謹防上當受騙,避免造成損失。
據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發布的聲明中介紹,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成立于 1975 年,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的事業部門。
多家央企、機構發聲打假
除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外,近期,還有中央部委所屬部門遭到假冒。
7 月 20 日,國務院國資委官方公眾号 " 國資小新 " 發表《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嚴正聲明》,央資監理產業發展(内蒙古)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該公司 ")冒用我部門名義,将我部門注冊登記為其公司唯一股東,并可能存在偽造我部門事業部門法人證書、印章、負責人籤名、假冒我部門下屬企業名義開展不法活動的情形。提醒有關個人及組織,辨識不法分子假冒我部門下屬企業名義,或可能偽造我部門證照、印章從事的不法行為,謹防上當受騙,避免造成損失。
圖片來源:國資小新微信公眾号
同日,發改委直屬事業部門國家信息中心也發布聲明,稱貴州國信賜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與國家信息中心所屬公司無任何隸屬或股權關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資、合作、業務等關系,其一切行為均與國家信息中心及中心所屬公司無關。
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除了上述發改委、國資委下屬機構外,7 月以來,中國華融、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結算、中信集團、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多家央企、機構發布 " 打假 " 聲明。
7 月 25 日,中國華融發布《嚴正聲明》,稱近期公司關注到網址為 www.12135kf.com、kf3.mai.so 的網站冒用公司及公司員工名義,聲稱公司已接手處理某公司債務問題,要求投資者填寫個人信息及籤約轉款。中國華融表示,公司從未開展上述業務,公司員工從未通過上述網站與投資者和社會公眾進行聯系。對冒用公司名義從事非法活動,損害公司聲譽的任何部門或個人,公司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同時,公司提請廣大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高警惕,注意防範詐騙風險,切實保護好自身權益。如确認受騙且遭受财產損失,請盡快聯系公安機關報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均表示,不法分子冒用公司領導和幹部職工身份,通過短信、微信等方式進行詐騙活動,已向公安機關報案。
中央結算公司發布聲明稱,近日,有市民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投訴,有不法分子冒用公司名稱偽造 " 全國 12315 平台 "APP、發布與國家教育部聯合處理教育退費等虛假消息,并通過 " 實時回款管理系統 " 等渠道進行投資欺詐。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發布聲明稱,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中國結算名義誘導投資者下載名為 " 服務中心 "、" 中國結算在線 " 等自行制作的未受信任的 APP,冒充中國結算員工并偽造公司印章、檔案,謊稱通過 " 投資證券增值返現 " 的方式 " 清退學費 ",誘騙群眾轉賬以實施詐騙。此行為嚴重侵害了中國結算聲譽,構成侵權,造成不良社會影響,損害了公共利益,涉嫌刑事犯罪。
中信集團也在 7 月初曝光了 18 家 " 假中信 " 企業名單。中信集團公告稱,日前,中信集團監測到有不法分子通過偽造公章、籤字等方式将中信集團子公司北京中信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中信企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登記為其股東。
經核實,相關公司系不法分子通過提交虛假材料、采取欺詐手段隐瞞事實方式,假冒北京中信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中信企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名義設立的企業。
中信集團稱,中信集團及下屬公司與相關公司(含其投資企業)無任何隸屬或股權關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資、合作、業務等關系,其一切行為均與中信集團及下屬公司無關。
另據中國基金報,冒名 APP 詐騙出現的頻率也較高。例如,6 月 12 日,國家開發銀行官網發布消息,近日,國開基礎設施基金有限公司注意到有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及移動端傳播一款名為 " 國開基建 " 的金融理财 APP,冒用公司名義開展非法金融活動。
6 月 8 日,中國商飛官網發布嚴正聲明稱,近期有不法分子假冒中國商飛開發一款名為 " 大飛機 "APP 程式,并在其中發布 " 中國商飛小額期權 "、" 中國商飛股份期權 "、"ARJ21 私募基金 "、"C919 私募基金 "、"CR929 小額基金 " 等虛假投資理财項目。
多部門積極行動
據報道,在假冒國企央企的案例多發的背景下,除了國企央企自身積極主動打假外,多個部門也果斷 " 出手 "。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 7 月 12 日上午發布關于防範冒用金融監管名義實施詐騙的風險提示,提醒廣大金融消費者提高警惕,增強反詐意識和識别能力。
此前,國務院國資委于 4 月公布第三批假冒 " 央企 "295 家名單,明确有關公司及其下設各級子公司均為假冒國企,與中央企業無任何隸屬或股權關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資、合作、業務等關系。這已是國資委近三年第三次公布假央企名單。
專家表示,假冒央國企通常具有相似特點,如成立時間短、股東頻繁變動、存在多種關聯風險等,且在國資委系統查詢不到相關信息。
據證券時報,這些冒牌央企以虛假身份在地方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中遊走,利用偽造的信息獲取資源,并規避經營風險以獲取高額利潤。一旦項目受阻,其潛在風險不可估量,非法集資可能導致民眾财產損失,企業投入大量資源可能毫無回報,甚至這些風險可能傳導至資本市場,幹擾金融秩序。
從公開信息來看,以前不少偽央企是采用注冊相似名字的方式,讓外界以為和央企有關,而現在,更有不法分子铤而走險,直接采用了提供虛假工商登記的方式。一位地方工商管理部門的一線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假冒注冊的違法成本很低,發現後,追查成本高導致的追責不到位都是打擊侵權假冒的痛點。
編輯|程鵬 蓋源源
校對 |段煉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微信号、證券時報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