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海航米格-15再戰國軍F-47,我軍吃了小虧,戰友直呼:太冒進了,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戰史堂 Author 戰史堂
朝鮮戰争結束後,我軍解放近海諸島提上議程,開始謀劃攻占浙東沿海島嶼。與此同時,1954 年初,國民黨與美國正在醞釀所謂的 " 共同防御條約 ",妄圖依靠美軍力量保證其安全。
為了加快沿海島嶼解放進程,1954 年 5 月 8 号,解放軍海軍司令部下令:要密切配合陸軍攻占東矶列島,駐扎寧波的海軍航空兵負責奪取登陸點的制空權,打退敵空軍的反撲。
▲我軍登陸東矶列島的連環畫。
駐扎在寧波莊橋機場的是海航 2 師 6 團(裝備米格 -15 比斯)和 1 師 4 團一大隊(裝備拉 -11),由海航副司令員曾克林、副參謀長紀亭榭現場指揮。
早在 3 月 18 号,6 團的崔巍和姜凱就擊落了國軍的 F-47N 戰鬥機,因此國軍消停了一段時間。此戰詳細見
1954 年 5 月 11 号早上 10 點 30 分,我軍雷達發現敵機來襲,位置在松門鎮以南約 30 公裡,正往北快速接近,抵達大陳島後在上空盤旋。
這是兩架來自國軍五大隊的 F-47N 戰鬥機,長機是金華上尉,僚機是毛節盛少尉,他們的任務是巡邏掃蕩浙東沿海地區。
▲我軍的米格 -15 比斯繪畫。
▲國軍的 F-47N 戰鬥機,執行沿海偵察掃蕩任務,性能不及米格 -15 比斯。
發現敵機後,寧波指揮所立即下令攔截。擔任值班任務的是 6 團中隊長保錫明和飛行員董世榮,兩人立刻駕駛米格 -15 比斯起飛,朝目标空網域飛去,這是他們首次參戰。
由于技術條件所限,上級規定的出擊距離不能超過 150 公裡,兩人飛到巡邏線邊緣的頭門山上空時,還沒有發現敵機。指揮所根據敵機最新動态,命令他們朝西南方向繼續搜索。
此時海面有霧,天地線難以分清,很難發現敵機,再加上兩架米格 -15 比斯已經飛過松門鎮,離基地超過了 170 公裡,指揮部只能命令兩人往回搜索。
▲ 1954 年 5 月 11 号空戰前,長機保錫明(左)與僚機董世榮正在研讨戰術。
▲我軍兩架米格 -15 飛翔在祖國的天空。
再看另一邊,完成任務的兩架 F-47N 轉向南,在 5000 米高度,準備原路返航。而我軍的兩架米格 -15 比斯正好從南往北飛,雙方在大陳島西南 15 公裡處相遇(一說披山島附近)。
僚機董世榮首先發現了位于右後下方的 F-47N,立即通報給長機保錫明。本着 " 誰先發現,誰先攻擊 " 的原則,保錫明命令董世榮攻擊。
此時金華上尉和毛節盛少尉還沒有發現後方逐漸逼近的米格 -15 比斯,董世榮直撲 F-47N 僚機,直到相距 400 米時才被毛節盛少尉發現,他趕緊在無線電裡大喊:" 米格!"
話音剛落,米格 -15 比斯開火了,曳光彈 " 嗖嗖 " 地掠過毛節盛少尉的 F-47N,後者趕緊推杆規避,董世榮緊跟在後面。
▲我軍飛行的大致方向,與國軍 F-47N 在大陳島附近海網域相遇。
毛節盛少尉知道,對付米格 -15 比斯,必須要誘使其下降高度,讓它飛在不靈活的低速狀态中,這才有脫身的可能。
在接下來的格鬥中,毛節盛少尉嚴格按照此戰術操作,不停地進行蛇形機動,在低空低速下與米格 -15 比斯進行水平纏鬥。
對于米格 -15 比斯來說,對付 F-47N 這種相對靈活的目标,一擊不中後應該脫離到遠處,然後再伺機攻擊。
然而當天海面有霧,天氣不佳,如果按上述戰術,很可能讓敵機趁機溜走,于是董世榮只能被動地跟在毛節盛少尉身後,抓住一切機會攻擊。
在 F-47N 轉彎時,董世榮就開火攻擊。由于米格 -15 比斯裝備的機炮射速不足,載彈量不多,而且偏轉角射擊難度大,他的 6 次射擊無一命中。
激烈的戰鬥讓毛節盛少尉也筋疲力盡,始終無法擺脫後面的米格 -15 比斯,事後他坦言在戰鬥中有一個閃念:" 兄弟,打死我算了吧。"
▲米格 -15 的一門 37mm 機炮和兩門 23mm 機炮,威力很大但是射速慢,備彈不足,偏轉角射擊難度大。
在董世榮和毛節盛少尉纏鬥的同時,雙方長機也展開了格鬥。保錫明利用米格 -15 比斯優異的垂直機動能力,保持高度優勢,牢牢占據了 F-47N 六點高的位置。
保錫明找準機會,不斷地俯衝接近敵機,射擊後從一側退出,如此循環攻擊了 7 次,命中了 3 次,敵機最後墜毀在松門以東的海網域裡。
正當保錫明擊落 F-47N 長機,準備左轉脫離時,F-47N 僚機正好在其左上方,正朝保錫明飛來,距離不到 500 米。
毛節盛少尉也發現了下方的米格 -15 比斯,他立即調整好角度,打了一個點射。F-47N 的 8 挺 12.7mm 機槍射速很快,彈丸投射量大,命中了保錫明的座機。
一發子彈打穿了座艙蓋,保錫明右臀負傷,保險帶和褲子着火,座艙裡煙霧彌漫,他抛掉座艙蓋準備跳傘。董世榮趕緊放棄追擊,轉而掩護保錫明,毛節盛少尉趁亂跑路成功。
▲大難不死的毛節盛少尉返航後與座機的合影,F-47N 備彈多,可以随意潑灑子彈。
指揮所在聽到飛機被擊傷的報告後,立即詢問保錫明的情況。指揮員紀亭榭得知他負傷出血,如果在海面跳傘幸存幾率極小,立馬命令保錫明:" 不要跳傘,沉着冷靜,趴到風擋後面,堅持飛回來。"
保錫明忍痛拉高飛機,一直爬升到 7000 米高度,以便燃油耗盡後還可以滑翔一段距離。他忍受着低溫、傷口流血不止、飛機難以操縱等困難,朝機場返航。
最後在燃油即将耗盡的情況下,保錫明安全着陸,當飛機停穩後,他立即暈倒在座艙裡,下半身幾乎被鮮血染紅了。
▲我軍米格 -15 比斯座艙内部,此時艙蓋沒有關上,注意面板上的中文标注。保錫明在負傷情況下,安全降落,表現突出。
在這次戰鬥中,保錫明和董世榮在作戰半徑極限進行空戰,擊落敵機一架,為我軍再添一顆紅星。特别是保錫明在負傷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以頑強的毅力駕機返航,表現十分突出,榮記二等功。
這次作戰也暴露了一些缺陷,有人說:" 他們兩個太冒進了,打得太遠。" 飛行員由于經驗不足,長僚機沒有協同攻擊,而是各自為戰,戰鬥效率較低,最後還被對手突襲成功。是一個深刻教訓。
毛節盛少尉駕駛落後的 F-47N,擺脫兩架米格 -15 比斯,并擊傷其中一架,堪稱一個壯舉,他後來得到了國軍内部的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