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比低薪更可怕的,是永遠戒不掉的“打工思維”,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認識管理 Author 吳亮
作者:吳亮
來源:認識管理 ( ID:gh_503913264134 ) ,摘編自《視己為人:在不确定的時代活出有掌控力的人生》,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1
打工對普通人改命意味着什麼?
什麼是普通人?無家底、無人脈、無超能力,簡稱 " 三無人員 ",可謂徹徹底底的小白。
若一個 " 三無人員 " 貿然創業,則必敗無疑,輕則潦倒,重則深陷債務泥潭。或許有人會細數蓋茨、扎克伯格等人從大學退學而後成功創業的例子,但事實上,他們都非 " 三無人員 ",假如有人也從哈佛或北大、清華退學創業,且出身于富裕中產家庭,我們當然不反對他的激情創業。
還有人會想到俞敏洪、劉強東的逆襲人生或周圍白手起家的小老板,因而點燃創業熱情,但假如他們看到了創業者九死一生的超低成功率,可能會多幾分冷靜。
既然小白創業行不通,那能否選擇自由職業?
當然可以,比如,送外賣、清洗抽油煙機、做月嫂,或到工地搬磚、砌牆等。但這顯然與很多人向往的自由職業不同,他們想的是自己坐在電腦前,敲敲鍵盤,錢就會飛來,就能掙錢。或被尊稱為專家,做份方案甚至僅僅聊上幾句。
前者更常見的是出賣時間和力氣(當然,也一定需要相應的技能、經驗等),後者多交換的是技能、經驗和智慧。但顯然,普通人作為 " 三無人員 ",在職業生涯起點,不可能有足夠的專業或行業積累,除了時間,頂多加上一紙文憑,再無其他。
事實上,以上兩類都叫自由職業,創業風險高,幹不了,高價值的自由職業也幹不了,對普通人來說,就只剩下全職打工一條路了。然而,打工卻非長久之計,可以說,打工是為了有一天不再打工。
因此,選擇一份全職工作的核心标準,不應是錢,而是獲得培訓和實戰的機會,以及站在公司這個平台打開眼界、結交人脈、建立影響力的可能性。簡而言之,是能得到成長鍛煉。
什麼樣的工作,能帶給我們更有意義的成長鍛煉呢?
關于如何選擇一份好工作,前面章節已有論述。在此,以長遠的眼光來看,作為打工出路的自由職業或創業,其共同點是向客戶提供某種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因此,我們普通人在打工的同時,要努力積累下面兩個方面的至少其一:
解決方案側:讓自己具備優勢技能,并将其變成產品或服務。
客戶側:積累潛在客戶,并建立信任。
以此為指向,幾乎所有崗位的鍛煉都可以變得有意義。當然,不同崗位在價值鏈中的作用不同,很明顯,類似寫代碼、畫產品圖這樣的工種,較容易鍛煉出解決方案側的技能:類似銷售、運營的崗位,則更有助于客戶側的積累;而 HR、法務等輔助活動,在價值鏈中不夠突出,但如果人員夠專業且有客戶意識,也可以找到打工外的出路,例如成為一名顧問或創立專業機構。
反過來,假如把工作幹成搬磚、例行公事,那麼任何崗位也可能變得毫無意義。我們必須時刻記住:全力以赴,磨煉技能、積累經驗、形成判斷力,并在工作中樹立個人口碑、廣結善緣,因為這是改變命運的前提。站在這樣的立場上,一個打工人是為公司還是為自己,其實并無二樣。
2
在危機到來前
找到職業生涯的第二曲線
任何事物都逃不出 " 成一住一壞一空 " 的循環,管理思想大師查爾斯 · 漢迪認為,事物在向上爬升前,會有個向下的投入期,他将整個過程稱作 "S 型曲線 "(見圖 6-5)。
職業生涯同樣遵循 S 型曲線規律,要想逃脫走下坡路的命運,我們需要提前找到第二曲線(見圖 6-6)。在第一曲線行至巅峰之前,便可以開始發現新曲線并進行投入。從年齡上講,理想情況是在 35 歲前找到第二曲線,如果 40 歲之後才開始尋找,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難度會越來越大。
打工人的第二曲線會是什麼呢?
必然不是換個地方繼續打工。要知道,大多數企業招聘都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一線崗位傾向于招 35 歲以下的人,經理、總監等中層崗位的門檻是 40 歲,高管崗位或高級人才的年齡限制會放寬到 45 歲,至于年齡更大者,要想找到回報高、有發展的全職工作機會,難度會非常大。
如此看來,打工人最可能的出路,是自由職業或創業。要完成這個轉變,有兩條路徑(見圖 6-7):
路徑一:将兼職作為從打工人到自由職業者的過渡,最終成為一名終身的自由職業者,或繼續進化為創業者。
路徑二:直接從打工人進化為創業者,但是考慮到創業的巨大風險,很有必要将副業作為過渡。
其中,路徑一中的兼職可以快速帶來新收入。同時,從兼職過渡到自由職業,可以是個平滑的過程,這只需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兼職帶來的收入已能滿足個人的生活需要,二是能源源不斷地獲得兼職客戶,換句話說,這份兼職工作具有可持續性。
而路徑二,有個長時間的投入期。如果把打工、兼職和自由職業都視作挑水吃的話,那麼副業如同挖水井,創業好比建自來水廠,後兩者志在打造 " 自運轉系統 ",必然需要長期投入。
無論走哪條路徑,都有越來越多的人需要超越打工。當職業發展普遍被看作 " 找個班上 " 時,我們要帶着方向感磨砺自己,争取成為創業者。我們的社會需要有人上班,更需要有人創造 " 上班的機會 ",當我們志在成就他人時,也就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場所。
3
職業發展的驅動力
看見職業命運和走向,是普通人更新打怪的前提。然而,若要令職業生涯生生不息,僅靠認知不夠,驅動人真正成長的是三個關鍵要素:心态定位、能力提升、人際關系。
心态定位:無論幹什麼,你都必須擁有 " 創業者心态 "。
作為曾經的資深打工人和創業者,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将諸多同事在職場上區抽成了三六九等?直接原因是績效、上級評價、同事關系等,但又是什麼造成大家這些方面的迥異表現,甚至天差地别的狀态呢?
原因或許很多,但有一點至關重要:心态定位。
假如一個人,僅将打工視作賺錢養家的方式,必然選擇 " 給多少錢,幹多少活兒 "。假如只把打工看成解領導出的題,這或許會赢得領導的歡心,但僅作為領導的手腳,既難獲得真正尊重,更難跳出崗位局限,去獨立創造價值。
據這些年的觀察,我發現那些持續上升的優秀打工人,除了選對賽道和運氣好外,最重要的就是:他們表面看起來在打工,實則擁有 " 創業者心态 "。而這種心态的核心特征是,時時刻刻在想," 如何創造更多價值 "。
為此,他們首先很尊重自己的熱情和優勢,因為如果不喜歡、不擅長,就不可能把事幹好。反之,碰到不得不幹的事時,他們一定會想辦法讓自己喜歡上這些事,并下功夫迅速掌握相關技能,而不是花時間抱怨。
其次,在工作中,他們往往會不斷透過表面發現深層的真問題。他們重視目标,但這是為了創造價值,而不是完成 KPI,在其眼中,沒有價值的數字就是垃圾。
他們尊重企業文化,卻不會讓自己成為被流程和規矩困住的機器人,而是打破一切常規,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甚至主動做命題者,提出高價值的目标或問題。有時我會想,這些人根本不是在打工,他們完全就是企業的主人,哪個老板會不愛這樣的員工呢?
事實上,這樣的人既能專注于眼前工作,享受當下,又把企業看作自己達成人生目标的修煉場,把打工的過程看作一場場的輪崗鍛煉,因而他們多處于一種事事皆成長又不易受傷、" 命運操之在我 " 的狀态中。
要想從打工人成長為一名自由職業者或創業者," 創業者心态 " 更是個必然前提。
我極少見過覺得打工好煩、好不舒服并想要趕緊逃離的人能自己幹出名堂。試想,作為員工,幹什麼、怎麼幹,既有企業框架的指導,也有自己發揮的空間,如果覺得這都好煩了,那當需要自己尋找客戶、自己開發產品時,那便是煩上加煩,只想丢盔棄甲了。
只有一種 " 煩 " 值得逃離,那就是作為打工人,感覺手腳被綁得太死,有一些事想做,有一些東西要賣,所以不得不走。
事實上,這根本就不是 " 煩 " 的情緒,而是想要綻放自我、創造更大價值的能量狀态,這種能量會引導我們不斷尋找客戶在哪裡,不斷探索用什麼辦法才能滿足客戶,于是很自然地轉變成了自由職業者或創業者。若非如此,那就只是把在一個地方搬磚,變成了回家自己搬磚。
個人要想在不确定的環境中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運,首先要做的就是,從職業生涯的第一天起,就樹立 " 創業者心态 "。
打工是很多普通人的起點,但由于就業環境和職業危機我們越來越難将其視作終點。無論眼下的角色是什麼,我們都需要擁有和磨煉 " 創業者心态 ",并不斷提升能力,建立和維護社會網絡。這将驅動我們的職業生涯在打工之外獲得新的可能性。(本文完)
作 者:吳亮,國家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曾任阿裡巴巴高級組織發展專家、和君咨詢合夥人,《視己為人:在不确定的時代活出有掌控力的人生》作者。
你的思維方式
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