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别熬了,這救不了你的工作倦怠,歡迎閱讀。
根據前程無憂發布的《2022 職業倦怠報告》,近九成的受訪者正在經歷職業倦怠。所謂 " 職業倦怠 ",是個人與工作的心理距離加深,或對工作感到消極或厭倦。
有人找不到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認為自己不過是個 " 工具人 " 罷了;有人正被 " 工作強度大 " 所困擾,恨不得把時間掰成兩半用;還有人囿于 " 人際關系復雜 ",在職場中步履維艱 …… 在《2022 新生代員工職場現狀調研報告》裡,道明了新生代的倦怠情緒來源。
一邊焦慮,一邊倦怠,是大多數打工人的常态。(圖 /《我的解放日志》)
與此同時,2023 年新一輪降薪裁員潮也随着這場春風襲來,讓無數打工人更感水深火熱。一邊為現實焦慮,一邊又無法停止倦怠,是大多數打工人的常态。
面對不同階段的職場倦怠,是即刻逃離?還是再熬一會兒?或是有其他更好的解法?
對此,新周刊找到三位年輕人,聊聊他們的職場倦怠自救指南。
當一顆 " 螺絲釘 " 開始醒悟
" 我好像沒電了。"
" 沒電你就給手機充電呗。"
" 不是手機,我說我沒電了。"
......
無盡的修改意見讓阿龍對工作感到倦怠。
無論休假躺平啥也不幹,還是外出旅遊散心,阿龍感覺自己似乎永遠都沒法再充滿電量了。大平台、高工資的大廠光環也無法消解工作帶來的倦怠感。
早些時候,一個廣為流傳的互聯網工作梗,悉數盡顯當下不少年輕人的職場困境,阿龍也不例外被戳中了,他用小号點了個贊,配上一連串 " 哈 " 作為轉載文字以自嘲。
沒有人比他更明白其中苦澀了——工作日常被大小會議填滿,每天和各個部門對線,項目方案經過幾十人的修改意見,最終變得 " 面目全非 "。
" 它已經跟我最初的創意沒什麼關系了。" 說到此處,阿龍只好繼續苦笑。
在阿龍自己也不記得到底是第幾版的修改中,他意識到自己只不過是個改來改去的工具人。很久之後他回想起那種感覺,就像是自己在駕駛一艘身處迷霧的船只,七嘴八舌的聲音指揮他往哪兒開,最後這艘船可能只是在原地打圈圈。
阿龍意識到自己只不過是個改來改去的工具人。
讓阿龍感到撥雲見日的瞬間,是他在裸辭後,把自己視頻創作的愛好放到最大化——成為一名 vlogger,把生活的鏡頭對準自己,将創意變成視頻。
" 雖然目前收入不如過去。" 但對阿龍來說," 看着關注我的粉絲越來越多,這可是比完成 KPI 更有成就感的事。"
成為全職 vlogger 之後,阿龍也更新了自己的裝備,用熱愛創作更好的作品。
誰說 " 螺絲釘 " 是打工人難逃的宿命?有時候,适時轉換到适合自己的賽道,或許更能閃閃發光。
" 熬 " 不是辦法,解決問題才是
在大學課堂裡,讓學生們 " 舍不得逃課 " 恐怕是對于一門課程的最高贊賞了。
曉靜的專業課就做到了這點。
擁有海外碩博學歷的她,歸國後像媽媽一樣,成為了一名高校教師。大家評價她的課堂不僅有趣,還滿滿幹貨。
這一切,與曉靜在課前大量的準備工作密不可分。" 我們新聞傳播專業最重要的就是‘新’。" 每堂課前,她都會花費幾個小時把新近發生的案例寫進課件,只為讓學生們感受新聞業界的最新動态。
曉靜的每次備課都要準備到深夜。
這份看似簡單的堅持,在日常繁忙的教師工作中,顯得極其難得。
除了給學生上課以外,曉靜肩上還肩負着課題研究、教研會議的重任。她回想起來:" 最可怕的是,有時候甚至在假期都得抓緊寫論文。" 像曉靜這樣繁忙的工作安排,是青年教師的常态。
臨近期末,她毫不意外地——狠狠失眠了。
明知第二天還有早課,曉靜還是忍不住琢磨起近期田野調查的具體進展。就這樣,腦海中 " 強迫入睡 " 和 " 思考失控 " 的鬥争狀态,持續到了天亮。" 那天的早課我竟然忘帶了 U 盤,只好一張嘴巴幹講了。"
陷入失眠之後,人的工作效率也會降低,變得有心無力。
" 陷入失眠 ",正是職業倦怠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根據意大利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第一個疫情高峰期處于倦怠的一線醫護人員群體中,半數以上的人表示難以入睡,近四成的人也會經常做噩夢。
" 熬呗。" 媽媽作為曾經高校青年教師,給出的建議似乎簡單粗暴了些。但很顯然,這種苦哈哈式的解決方式,對曉靜而言并不受用。
她想找回幾年前在英國念書時期末趕 due、同時處理好幾篇課程論文的節奏感。她想明白了," 與其被 KPI 追着跑,不如主動去追着 KPI 跑 "。
除了這種積極的心态轉變,曉靜也從學生那裡學到了一些更好地操作辦公設備的小技巧,讓自己手中這台高性能的辦公輕薄本發揮了真正的效用。
高效的辦公體驗,讓工作過程都變得愉快了。
" 像我在做課件的時候,用手這麼一拖拽,手機上的檔案就傳進電腦了。" 類似魔法一樣及時響應的效果,為她的日常工作節省了很多時間。
有時候,工作的忙亂并非指向個人能力問題,精進辦公方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逃離工作?還是逃離倦怠?
逃離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陳工深以為然。
" 要逃早就逃了。" 從小懷有工程師夢想的陳工,偏偏想在這行幹出點成績。
在他剛進大學土木系時,就聽說自己這專業總是擅長為各行各業培育并輸送人才。一開始他以為這只是句玩笑話。
後來陳工才明白,盡管他與同學們都是憑借着優異的高考成績進入土木這個 " 頭牌專業 ",但畢業後選擇入行的人并不多,甚至幹幾年就轉行的也大有人在。
產生這樣的局面也不難理解,工地上呆着——實在太苦了。所謂的名校學霸的光環,在這裡也統統失效。陳工舉了一個生動的比喻:" 人家那些老師傅啊,都是幹了幾十年的。他們蓋的房子,可能真比我吃的米飯還多。"
明白了這個道理後,老師傅口中的 " 小陳 ",從此對前輩們工作上的指指點點更是不敢吭聲。剛入行那會兒,他看到老師傅皺眉搖頭都會心頭一緊,最害怕聽到的兩個字是 " 不行 "。
大多數時候,他都是以沉默應對。後來,雖然心裡覺着自己的意見沒問題,但嘴上還是條件反射般回一句—— " 您說得對 "。
在職場復雜的人際關系中,除了 " 您說的都對 " 外,好像也别無他法。
長此以往,陳工對踏入工地的倦怠情緒,疊起來比這棟計劃在建建築的樓層都高。
在這期間,周圍也充斥着 " 幹不下去就算了 " 的聲音。但他冷靜後發現,自己想逃離的,并非這份工作,而是這份因為害怕產生的倦怠感。同樣,在這份《2022 職業倦怠報告》中,近七成的受訪者也并不認可僅通過跳槽就可以解決自身的職業倦怠問題。
陳工想從自己開始改變。" 既然方案不成熟,那我就積極跑現場、對方案。" 還好,他選擇了一款信号夠穩定的電腦——跟着他在戶外到處跑也不掉線,與師傅們溝通方案的時候也都能狀态在線。或許,這也是屬于陳工的勇氣來源。
不斷打磨、不斷修改," 不行 " 也能變成 " 還可以 "。" 說不定下次師傅們就誇我‘真行’。" 陳工的心态也穩健了很多," 我相信,這些只是時間問題。"
獲得認可,是獲得良好職場體驗的開端。
有時候,工具也是方法。那些擁有專業性與高性能的辦公設備,或許就能給予我們與世界交鋒的勇氣。
從阿龍、曉靜、陳工這樣的新生代職場人身上,我們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身處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卻也懂得在外界的變動與環境的壓力下,逆勢而生、順勢而為。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于是,我們也應當像他們一般,不必在無謂中耗費時間、在低效中消磨意志。身處新時代的職場環境,每個年輕人都應該擁有适配其當下需求與未來發展的辦公設備。
就像全新華為 MateBook 數字系列筆記本,作為高性能輕薄本,不僅擁有專業螢幕,堪稱色彩管理大師;還依靠強勁性能,充當流暢操作的神助手;更能通過智慧互聯,成為你的高效辦公搭檔。
不同工作場景下的華為 MateBook 數字系列筆記本,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當前,華為 MateBook 數字系列筆記本最新產品已上市,我們相信,這份 " 自有一套 " 的高能裝備,能夠幫助每一個職場人士都能順滑地度過職業倦怠期,在各自的職場天地中擁有自己的 " 高能時刻 "。
[ 1 ] 《2022 職業倦怠報告》|前程無憂
[ 2 ] 《2022 新生代員工職場現狀調研報告》|前程無憂
[ 3 ] Your Body Knows You ’ re Burned Out︱TheNYTimes
[ 4 ] " 精神辭職 " 的職場人,只能自救嗎?|KnowYourself
作者:王子島
監制:顧冠楠、李偉亮
統籌:鄭少麗、邝菲
策劃:白大可、叁叁
撰稿:王子島
校對:向 陽
排版:嘻 嘻
封面:《我的解放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