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淺談螢幕塑料支架,手機設計不應局限于“細節”,歡迎閱讀。
最近很多中端手機都開始大張旗鼓地聲明取消螢幕塑料支架,仿佛一夜之間螢幕塑料支架就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塑料支架也被貼上了醜、廉價的标籤。可塑料支架存在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為什麼廠商們現在才想起來要 " 幹掉 " 它呢?它真的有廠商們說的那麼不堪嗎?
身負 " 重任 " 的塑料支架
其實螢幕塑料支架就是螢幕玻璃面板邊上的一圈塑料,廣泛地存在于各種數碼產品之中,尤其是使用玻璃和金屬作為外觀材質的手機、播放器和電腦等,因為這也是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在玻璃和金屬之間起到緩衝作用,避免設備在跌落時金屬變形導致玻璃碎裂,同時還能填補玻璃與金屬之間因公差帶來的縫隙。另外,帶有塑料支架的螢幕面板在生產過程中也便于移動和裝配,從而提高生產效率。
在按鍵直板機時代,大部分手機用的都是塑料螢幕面板,而且外面還有厚厚的邊框,螢幕可以說是被牢牢地包圍起來,那個時候幾乎沒有碎屏的煩惱,因此結構上也沒有采用塑料支架的必要。
來到早期全觸摸屏智能機時代,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不少采用玻璃螢幕的手機,并且螢幕面積增加了不少,不過依舊是塑料機身居多,并且螢幕大都被包在塑料邊框裡,有些機型還采用額頭下巴與螢幕分離的設計,螢幕鑲嵌在塑料面板中,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在蘋果這邊,iPhone 4 幾乎開創了玻璃面板 + 金屬邊框 + 玻璃背板設計的先河,現在來看當年這個設計也是非常驚豔的,但金屬邊框信号差和玻璃面板易碎也成了遺憾。盡管蘋果在金屬邊框與玻璃面板之間加入了塑料支架緩衝,但超出邊框的螢幕依舊很難被保護到位。
在兩年之後的 iPhone 5 上,蘋果終于取消了螢幕與金屬邊框之間的 " 台階 ",把塑料支架做薄做細藏在了邊框裡,玻璃面板整體咯高于邊框,并且在後來的多代 iPhone 中都采用了類似的設計。實際上不止蘋果,當時大部分手機都是這麼設計的,這也是業内公認的玻璃與金屬結合的優秀設計。
被嫌棄的螢幕塑料支架
可無論螢幕塑料支架怎麼美化,它的存在始終會讓螢幕與邊框之間有隔閡,總歸是 " 邊到邊 " 的設計看起來更加簡潔高級。還有一點,塑料支架的存在會讓螢幕邊框看起來更寬。為了跟塑料支架說再見,廠商們也曾經嘗試過各種方法。
比如開創了安卓全金屬機身潮流的 HTC One(M7),其采用巧妙的分段設計,使螢幕的四個角避開了機身邊角,從而保護螢幕免受跌落衝擊,視覺上看它的螢幕就是直接貼在機身上的,黑色的邊框幾乎隐藏了支架。
彼時的大廠魅族在超窄邊這條路上走得也很遠,MX4 時期宣傳的 " 螢幕懸挂點膠技術 " 就是完全抛棄了螢幕塑料支架的設計,采用柔軟的膠水粘合螢幕與中框,同時起到緩衝和固定的效果,同年的小米 4 也是采用類似的技術。
後來就是曲面屏的時代了,一方面由于曲面屏本身玻璃比較厚,大弧度的圓角在跌落時能快速分散壓力避免碎裂,另一方面螢幕塑料支架要做成曲面屏的形狀需要更高成本,因此廠商們大都不做塑料支架,轉而采用粘膠工藝,用膠水把螢幕固定在中框上。當然,也有一些富貴大廠選擇了更薄更細更貴的塑料支架,并且将其隐藏在了螢幕下面,以此來維持整機的抗摔能力。
直到 iPhone 12 發布,蘋果又再次回到了直角邊框、純平螢幕的方正設計,由于采用了超瓷晶面板,其螢幕的硬度得到了大幅提升,加上與螢幕齊平的中框,它終于取消了螢幕邊緣的塑料支架,實現了玻璃直觸金屬邊框的效果。
然後就是直屏手機就全面回歸了,大部分高端型号都取消了螢幕塑料支架,并且進一步收窄了邊框。而在很多中端型号上,塑料支架又回來了,有些機型還處理得十分粗糙,對于習慣了看不到塑料支架的曲面屏用戶,螢幕玻璃旁邊突然多了一大黑圈,難免就開始嫌棄起來。
螢幕塑料支架是無辜的
繞了一大圈,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螢幕塑料支架不是原罪,通過出色的設計和工藝,塑料支架也可以和機身融為一體,但是得加錢。
對于高端機而言,用更好的玻璃、更堅固的金屬邊框就可以實現玻璃直觸邊框的 " 邊到邊 " 設計,相應的物料成本會提高;為了玻璃與金屬邊框之間縫隙均勻,也需要更高的加工成本;為了保護螢幕,金屬邊框至少要與螢幕齊平,因此機身也不能太厚,内部結構也要特别設計;如果要做隐藏式塑料支架,更細更薄的支架也是很貴的……總之,就是兩個字:" 加錢 "。
從前文我們可以大致總結為:" 直屏 + 金屬邊框 + 無螢幕塑料支架 " 要加錢," 好看的螢幕塑料支架 " 也要加錢,那麼這些聲稱取消螢幕塑料支架的中端直屏手機們真的是 " 含淚虧本 " 嗎?當然不是。
在預算面前,總不能既要又要,于是他們不約而同選擇放棄金屬邊框,轉向塑料邊框,并且在塑料上營造出了金屬的觀感和質感,還順帶做了超窄邊,高級感油然而生。讓中端機型看起來像高端機型,價格卻依舊親民,不得不說廠商們真的抓住痛點了。
手機設計不應局限于 " 細節 "
以前廠商們總喜歡用 " 邊框窄至 xx mm"、" 屏占比高達 xx %"、" 厚度僅為 xx mm"、" 重量僅為 xxx g" 等參數來宣傳設計,咋一看很厲害,可是整台手機用起來總覺得不和諧。比如左右超窄邊配大下巴、螢幕的 UI 邊界與邊框不對應、機身重量不平衡、邊框硌手等。這其實就是因為廠商過于追求某個細節而忽略了整體。
出于宣發的需要,廠商搞點 " 噱頭 " 是可以理解的,但因為某個 " 噱頭 " 而影響用戶體驗,就有點得不償失了。好不好看不是廠商說了算,用戶說好看才是真的好看。
拿 Pixel 5 舉個例子,它從發布那天起,就沒有一個參數是拿得出手的,可以說是全面落後。但神奇的是,我每次在朋友圈曬它的照片都會有很多人評論問:好好看,是什麼型号啊?
在我心中 Pixel 5 也是最好看的全面屏手機,沒有之一。四邊等寬,螢幕 R 角與機身 R 角完美對應,前攝在 R 角圓心,螢幕比例也很合适,整體看起來極度和諧。
這幾年我們也看到國產手機的顏值整體有了非常大的提升,甚至很多千元機都有着相當讨喜的外觀,幾家大廠逐漸都形成了各自的成熟設計語言,擁有了品牌辨識度。
在比拼參數多年之後,我們很高興看到手機廠商開始關注螢幕塑料支架這樣的細節,但我們也希望廠商們不應止步于此,應該從整體出發去探索更多設計的可能性,而不是為了噱頭局限于某個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