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我去華為那兒開了個會,發現鴻蒙的野心超乎想象。,歡迎閱讀。
前陣子,我們出過一期視頻暢談華為鴻蒙 NEXT 的前途。
當時我們的觀點是:
雖然華為鴻蒙跟之前的微軟 Windows Phone 一樣,面臨着大版本的更迭,未來充滿着各種不确定性,但原生鴻蒙并不會走上 Windows Phone 的老路。
這不僅是因為有 WP 的前車之鑑,還因為華子在鴻蒙系統上走的每一步都特别的穩。
在那期視頻中,我們從底層代碼的演變,用戶基數的差異,以及政策的扶持等角度,去分析華為是怎麼走穩每一步的。
而今天華為搞了個原生鴻蒙生态活動,我們也是去到了現場。
除了聽周鴻祎在現場講了一堆段子,比如 " 公司沒有老餘這樣的網紅,開發布會都沒人聽 " 、 " 只要老餘做的,我就支持,只要華為幹的,我就覺得是對的 " 之外,托尼也對華為原生鴻蒙的 " 穩 " 有了新的認識——
一方面是技術理念的 " 遙遙領先 " ,另一方面則是研發人員真的有在腳踏實地幹實事。
首先說技術的部分。
這個部分比較值得拿出來聊的主要是:架構、安全和智能這三大塊。
架構方面,從大的行業分工來說,原生鴻蒙跟傳統方案就有着明顯區别。
據華為負責人的說法,傳統方案是采用水平分工,比如:微軟、谷歌這些負責系統層,英特爾、高通負責硬體,軟體廠商負責應用層。
而原生鴻蒙的創新在于對垂直領網域和水平領網域的整合——簡單來說,他們想把上面這些活全都包了。
其中垂直領網域是指,華為要把從軟體、硬體、芯片和雲端全都搞定,并且打通。像隔壁的蘋果那樣,從硬體到軟體,把最核心的都握在自己手裡。
而水平領網域則是指華為一直在做的 "1+8+N" 全場景戰略。
在未來,垂直領網域會決定軟體怎麼更好地在設備上跑起來,水平領網域決定了鴻蒙設備之間的互聯體驗。
為了實現這些,他們提出了 " 異構并行 " 和 " 組件解耦 " 兩個概念。聽起來有點抽象啊,我慢慢給你們講。
先說這個 " 異構并行 " 。
按照華為的說法,這個技術就是一個更輕量化的性能調度方案,可以解決 " 一核幹活,多核圍觀 " 的假并發現象。
舉個例子,如果說傳統方案是所有任務都跑在一個 " 混合車道 " ,華為鴻蒙内核就是可以根據任務負載程度的不同,劃分出超車道、快車道以及慢車道。
這樣一來,就可以讓不同的 APP 都跑在理想的能效區間。
雖然會上華為他們沒有對這個技術做更具體的分享,但托尼還是蠻期待的。
因為他們自己也說了,現在内地的芯片制造工藝就是落後于世界最先進水平。在硬體落後的情況下,華為一定不敢在性能調度和軟體優化這塊掉鏈子。
再來說說 " 組件解耦 " ,這個東西雖然聽起來復雜,但其實很好理解。
簡單來說,就是把原生鴻蒙的各種功能搞成模塊化的,例如顯示、聲音、通信。只要開發者把這些模塊按照需求組合起來,就以把鴻蒙系統搬到手機、手表、平板等各種各樣的產品上。
在安全方面,他們表示鴻蒙内核是 " 基于數學方法的形式化驗證 " ,在安全性上經過了 " 行業最高等級的安全認證 " ,但這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原生鴻蒙的隐私保護架構很有想法——從之前的 " 管權限 " 變成了 " 管數據 " 。
在會上,他們講到了托尼也覺得很痛的一個痛點:雖然現在很多手機系統都有隐私權限管理,但依舊擺脫不了 APP 對于權限的濫用。
比如,有的時候我們只是想把一張圖分享到某個軟體,但它卻要索取整個圖庫的查看權限,不然不給操作。
他們打了個很形象的比方:之前系統的權限管理相當于——快遞員就上門取個件,但你卻需要把家裡大門的鑰匙給他。。。
而華為說的所謂 " 管數據 " ,其實就是把隐私管理做得更細,精确到每一個檔案數據。
現場不讓拍照,放個以前的圖
比如:你想要在應用上分享圖片時,不用把整個圖庫的查看權限都給交出去,只需要把你想要分享的圖片給應用就可以了。
并且在把圖片傳輸到應用的過程中,還需要通過一道關卡——臨時緩存組件。
智能方面,小藝現在有了盤古大模型加持,這個想必差友們也都知道了。但以後不只有小藝和鴻蒙第一方應用能吃上 AI 能力果實了,第三方應用也能調用。
因為原生鴻蒙直接把 AI 框架放進了系統層,然後給開發者們搞出了點 AI 控件,比如:AI 摳圖控件、 AI 語音朗讀控件。
這樣一來,開發者需要什麼 AI 能力,就可以把相關的控件塞進 APP 裡面。
根據華為的說法,開發者用一行代碼,甚至不用代碼,就可以在應用上實現 AI 能力。
比如,用了 image 組件的小紅書原生鴻蒙版,可以實現提取圖片中的文字以及摳圖等功能。再比如,在語音朗讀組件的加持下,新浪新聞的原生鴻蒙版可以用 AI 朗讀文字内容。
類似的這些功能,華為都幫你給打包好了。有需要的 APP 都不用自己想辦法,順手給它拿走就行了,突出一個方便。
前面聊的這些都是技術層面,接下來,則是 " 腳踏實地辦事 " 的部分。
相信很多差友都聽過這句話—— " 大嘴負責吹牛,背後的開發團隊負責實現。 "
現在托尼對這句話有了新的感悟:大嘴敢吹牛,也是因為他真的了解華為研發團隊的實力和毅力。
在這次下午的啟動儀式之前,華為那邊先安排了一次媒體溝通會,會上是由各個研發部門的大佬來進行講解。
在會後的交流中,那個大嘴背後帶着團隊攻城拔寨的男人——華為終端 BG 軟體部總裁龔體,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大概是這樣:
原生鴻蒙不能拿着 70 分的答卷出來,這樣消費者是不滿意的,我們要做就要做到 100 分,甚至超出滿分。
或許之前華為頂着壓力不發純血鴻蒙的原因,就是來自于這批技術人的堅持——寧可不發,也要頂着壓力把原生鴻蒙做到理想狀态。
而在華為研發團隊和國產 APP 廠商的共同努力下,原生鴻蒙應用的數量也正在從之前的 TOP 50 往 TOP 200 + 發展,聽說今年要朝着 TOP 5000 的方向努力,再接下來就是 TOP 500 , 000 。
雖然聽起來有點誇張,但就目前時不時蹦出來的新聞來看,這事情說不定還真能讓他們辦成了。
說到最後,托尼想聊點活動之外的東西,為什麼我會期待原生鴻蒙能成。
在這次會上,華為講到的一句話,托尼感覺是整個活動的重中之重,那就是——打造中國人自己的軟體生态。
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像吹牛,但華為敢這麼說,我還真敢信一信。畢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程式員們的開發能力在世界範圍内,也能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
想要搞定這個 " 生态 " ,缺的其實也就是背後的這塊基建。
而這個問題,華為已經開始着手解決了,并且目前看來,成效不小。
雖然說不準未來會是個啥情況,但說不定,咱們真有機會見證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