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人口減少,這些地區拉響警報,歡迎閱讀。
題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廣場,枯葉
在出生人口下降成為普遍趨勢的前提下,地方若想維持人口增長,關鍵仍需在機械增長方面下功夫,全力打造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發展環境。
撰文丨熊志
總人口負增長的背景下,各省人口增長态勢的分化愈發顯著。
據第一财經報道,目前有 28 個省份公布了 2024 年的常住人口數據,其中有 8 個省份常住人口呈正增長,分别是廣東、浙江、新疆、福建、海南、西藏、安徽和陝西。
2 個省份常住人口與上一年持平,有 18 個省份常住人口比上一年減少,其中山東減少 42.8 萬人,減少量排在第一位。此外,中部 6 省去年合計減少 94.03 萬人,人口減少的警報已然拉響。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那些人口減少的省份該如何有效應對?
01
2024 年,經濟大省也是人口大省的廣東和浙江,人口增長領跑全國。其中,廣東的常住人口增長了 74 萬人,浙江增長了 43 萬人。
不過,在已經公布數據的省份中,常住人口縮水,是多數省份的普遍現實。其中,山東、河南、湖南、遼寧、吉林、山西都減少了 20 萬人以上。
這些人口縮水的省份,已經不是首次出現負增長的局面了。
以山東為例,2022 年常住人口首次負增長,2022 年到 2024 年分别減少 7 萬人、40 萬人、42.8 萬人,降幅越來越大。
2017 年,山東的總人口突破 1 億大關,2024 年為 10080 萬人,按照目前的縮水速度,未來山東的總人口很可能跌破 1 億大關。
河南作為勞動力大省,情況比山東更加嚴峻。它在 2021 年進入負增長通道,2021 年到 2024 年分别減少 58 萬人、11 萬人、57 萬人、30 萬人,直接縮水了超過 150 萬人。
▲河南鄭州(圖 / 圖蟲創意)
東北地區依然是人口負增長的重災區。
其中,黑龍江尚未公布數據,遼寧和吉林分别減少 27 萬人、22.1 萬人。減少量的數值看起來不算大,但它們的總人口基數并不大,如吉林一共只有 2317 萬人,換算成下滑的比率來看,人口減少的情況已經相當嚴重。
從地區分布來看,常住人口負增長的地區,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像中部 6 省中,只有安徽保持着 2 萬人的增量。而西部地區中,只有新疆、西藏和陝西保持着正增長的勢頭。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安徽的人口增長也在逐漸放緩,2023 年增加 4 萬人,2024 年增加 2 萬人,增長動力不足,未來大概率也會進入下滑的通道。陝西則在 2021 年和 2023 年都處于常住人口減少的狀态。
未來,中西部地區很可能 " 全軍覆沒 ",集體進入人口負增長的階段。
常住人口的增減,主要受到兩個因素影響,一是自然增長,也即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數量之間的差值,二是機械增長,也即淨流入還是淨流出。
具體來看,人口減少量排第一的山東,2024 年的自然增長為負,減少了 16.8 萬人,同時機械增長也為負,減少了 26 萬人。
山東的出生人口數量,排在全國第三位,僅次于廣東和河南,2024 年全年的出生人口為 64.9 萬人,但排名高更多還是人口基數龐大的結果。
近幾年來,山東的出生人口數,處在急劇減少的狀态,2019 年還有百萬規模,這兩年則縮水到 60 萬人出頭。這說明,敢生、能生、願生的山東人,當前的生育意願越來越低了。
另一方面,機械增長為負,說明山東的常住人口處在淨流出的狀态。
這背後主要是因為,山東的產業結構較為傳統," 大象經濟 " 屬性突出,依賴資源產業和重化工產業,民營經濟的活力不足,所能提供的優質就業崗位少,對年輕人的吸引力略顯不足。
▲山東濟南(圖 / 視頻截圖)
河南和山東的現狀相似。出生人口數不斷減少,2022 年開始出生人口數和死亡人口數倒挂,2024 年自然增長為 -1.1 萬人,同時淨流出 28.9 萬人。
河南作為勞動力輸出大省,是全國人口流失最嚴重的省份之一,七普數據顯示,河南流出到外省的人口達 1610.09 萬人,主要流向了江浙和廣東等地。
近兩年來,随着鄭州的發展,河南的人口有回流的迹象。但鑑于區網域經濟發展格局和人口流動慣性的雙重影響,河南人口淨流出的局面,短期内恐怕很難扭轉。
再看中部地區,6 個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長全部為負。其中湖南、湖北的出生人口數比死亡人口數,少了接近 20 萬人。而常住人口正增長的唯一省份安徽,自然增長也為負,減少 13.7 萬人。
這說明,生育意願持續走低,出生人口數急劇下滑,對地方總人口規模的影響越來越大。
至于東北地區,由于老齡化嚴重,出生人口基數長期維持低位。加上產業結構轉型滞後、經濟活力不足,人口大量外流,這也導致其常住人口數一直處在縮減階段。
未來,随着地區間的搶人大戰日益激烈,以及老齡化、少子化趨勢的加劇,東北的人口衰減勢态或将進一步加劇,人口發展形勢不容樂觀。
人口規模大小,直接關乎地區的消費市場潛力,而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又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總人口負增長的背景下,未來地區之間的催生、搶人競争,只會愈演愈烈。
如上所述,年輕人的生育意願下降,導致出生人口數大幅減少,自然增長放緩,這意味着,地方要避免人口持續衰減的勢态,就得在激勵生育上拿出更多的有效措施。
為了破解 " 不敢生 " 的困境,很多地方都在發放生育補貼,甚至部分區級政府也積極跟進。如廣州黃埔區穗東街南灣社區發布補貼方案,符合條件的家庭生育三孩,可一次性申領 5 萬元生育補助金。
此類真金白銀的鼓勵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生育意願。不過,要讓年輕人敢生,還得營造生育友好的良好社會氛圍。比如,進一步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全力發展普惠性托育服務機構等,切實減輕家庭育兒負擔。
圖 / 圖蟲創意
當然,在出生人口下降成為普遍趨勢的前提下,地方若想維持人口增長,關鍵仍需在機械增長方面下功夫,全力打造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發展環境。
正所謂 " 人往高處走 ",人口的流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因素。改革開放以來,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區持續流動,根源在于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領先、產業結構完備,能夠提供更為豐富的高質量就業崗位。
不難發現,出現人口負增長的省份,要麼是東北,要麼是中西部地區,它們普遍都面臨着產業結構轉型困難的挑戰。即便是沿海的山東,人口淨流出的背後,也有產業過于傳統、發展模式相對滞後的因素。
反觀深圳、杭州等城市,盡管房價居高不下,卻依然吸引着大量年輕人湧入。究其根本,在于這些城市市場機制靈活,政策環境寬松,權力不會膨脹到連商家的店招顏色也要幹預,民營經濟蓬勃發展,這就極大地提升了吸納就業的能力。
所以,中西部地區要想擺脫人口流失的困境,增強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核心在于轉變發展思路,真正樹立服務型政府的理念,以優質的服務,良好的營商環境,完善的產業配套,去赢得人才、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