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失速九号難高端,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零态 LT,作者 | 齊秋實,編輯|胡展嘉
九号公司越來越像是一家兩輪電動車企業了。
前段時間,九号公司的 2023 年新品發布會落下帷幕。在這場發布會上,九号公司官宣易洋千玺成為代言人,并展示了多款兩輪電動車新品,包括九号電動 E300P、小 V、小 Q 三款智能電動兩輪車,除了兩輪電動車,九号電動滑板車 E2 栀子白新色,Segway AT5 全地形車,Segway 儲能電源 Cube 等也紛紛亮相。
顯然,兩輪電動車成為整場發布會的重點,事實上,不僅如此,九号公司近幾年開始明顯在兩輪電動車領網域發力,甚至給人一種要在業務上從起家的平衡車和電動滑板車逐漸轉向兩輪電動車的感覺。
當然 ,感覺一定是建立在一些現實依據上的,九号确實希望兩輪電動車能夠扛起公司未來發展的重任,這背後是九号公司主動在做的重大業務調整。那麼,九号為何不繼續押注在幾年前看起來風生水起的平衡車和電動滑板車領網域了?為何會選擇将業務重心轉向兩輪電動車?
2022 年小牛電動發展遭遇逆風,這也成了九号可以趁勢崛起的重要因素,但九号在 2022 年的利潤增速卻出現了大幅下滑:根據其發布的年報顯示, 2022 年公司營業收入約 101.24 億元,同比增加 10.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 4.51 億元,同比增加 9.73%。
小牛電動為何會遭遇發展逆風?九号公司的淨利潤增速又為何會大幅下滑?進入 2023 年,九号是否還依然可以延續 2022 年的增長态勢?
九号 " 丢棄 " 平衡車和滑板車
在公司發展早期,外界對于九号的印象大體有兩個:平衡車業務和小米生态鏈企業。
2012 年,共同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高祿峰和王野有感于在海南三亞海灘度假時對于進口平衡車的體驗,一起創立了九号公司。最初公司發展順風順水,但随着來自中國的規模化優勢愈發明顯,美國發起了針對中國平衡車的 "337 調查 ",亞馬遜也下架了所有來自中國的平衡車產品。
這使得九号公司開始謀求對于美國平衡車公司 Segway 的收購,後者手握了大量關于平衡車的專利,最終在小米、紅杉等資本的助力下,半年後,九号便完成了對于 Segway 堪稱 " 蛇吞象 " 式的并購。
收購 Segway 既解決了九号此前所面臨的專利問題,又使九号擁有了此前 Segway 在海外所建立的品牌影響力及海外渠道,可謂是一次一舉多得的收購。
不過在獲得小米投資後的九号也開始慢慢進入小米生态鏈,彼時九号常出現在公眾面前的是這樣一種面貌:作為小米生态鏈的一家企業提供價格僅為 1999 元的 " 年輕人第一輛平衡車 "。
在收購 Segway 一年後,智能電動滑板車開始成為市場追逐的風口,同為短程移動工具,滑板車與平衡車在產品工作原理上有很多相像之處,于是九号便自然地業務線擴展至了電動兩輪滑板車。2017-2020 年期間,九号的電動滑板車營收復合增長率達到了 132.22%,增速驚人。
進入 2019 年,随着當年 4 月 15 日頒布的兩輪電動車新國标正式開始實施,由此帶來了大量的在新國标下的替換需求,九号以此為契機又殺入了兩輪電動車領網域,2019 年底,九号發布了其首款智能兩輪電動車。
九号公司為何會在這些年裡看起來頻繁地進入新的領網域?一個重要的因素可能是,此前的重點產品平衡車和電動滑板車在國内始終面臨沒有路權的窘境;而自 2021 年起,國内地鐵開始陸續出台禁止乘客攜帶大容量锂電池產品的規定,這使得平衡車和電動滑板車的使用場景受到了不小的限制,從而壓縮了部分潛在的市場需求。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九号進入兩輪電動車既是看中了政策導向和市場規模,也是在原有業務增長前景受限之下不得不做出的一種突破之舉。
财報業績失速
雖然九号看起來在屢屢突破自己、去年也從小牛那裡搶奪了不少的市場份額,但從其交出的 2022 年财報成績來看,九号卻在一項重要指标上失了速。
3 月 31 日,九号公司發布了 2022 年報,其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 4.51 億元,同比增加 9.73%。雖然淨利潤仍處在增長态勢,但是相較于前幾年的高增速來看,九号 2022 年在淨利潤的增長上幾乎處于半停滞狀态。因為根據公司歷年财報,2019-2021 年,九号淨利潤的同比增幅分别為 74.79%、116.15%、458.84%。
對于這樣的業績失速,九号公司董秘徐鵬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公司兩輪車、全地形車和割草機器人正在市場培育過程中,目前主要是靠平衡車、滑板車業務產生的利潤去支持這些新業務的發展。"
上述解釋大體傳達了這樣的訊息,其一,平衡車、滑板車這些業務雖然 " 舊 ",但是在對于公司的營收和利潤貢獻上仍然占據更重的角色;其二,兩輪車、全地形車和割草機器人這些業務雖然 " 新 ",但是體量尚且較小,短時間内難以為公司帶來占比更多的營收和利潤。
确實,當下電動平衡車(包括電動滑板車)依然為九号公司提供了最大的業務營收,如 2022 年,九号公司的電動平衡車業務營收為 55.4 億元,在總營收中的占比還是高達 55%。營收貢獻排在第二位的即為目前被九号公司視為重點發展方向的電動兩輪車業務,2022 年這部分的營收為 26.6 億元,營收占比為 26%。
但這兩項業務正處于一減一增的發展态勢,2022 年九号公司的電動平衡車業務營收同比減少了 13.56%,電動兩輪車業務營收則同比大增了 99.58%,電動平衡車顯然不再是九号業務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取而代之的電動兩輪車業務成為九号押寶未來的發展方向。
對于公司未來的發展定位和行業地位,九号公司 CEO 王野甚至這樣說過:" 我們不會主動去說自己要做兩輪領網域的特斯拉,但我希望别人對我們有這樣的認知。"
不過,目前的發展現狀怕是距離這樣的發展願景相距甚遠。首先,九号目前兩輪電動車的業務體量還處于一個不能對市場格局帶來颠覆式影響的水平。根據其年報顯示,2022 年九号兩輪電動車全年實現銷量 82.62 萬輛,雖然較為逼近小牛電動在 2022 年實現的全球整車產品銷售量 83.16 萬輛,但距離雅迪這種同期超 1400 萬輛銷量的行業龍頭,體量差距不言而喻。
根據艾瑞咨詢的統計和估算,2022 年中國電動兩輪車銷量約為 5010 萬輛,九号的市場份額約為 1.6%,而據悉,九号的滿產市占率僅為 4%,市場排名在 5 名開外。
其次,九号的電動兩輪車業務确實處于 " 市場培育過程中 ",依然還需要較長時期的持續投入,難免會影響整體的利潤表現。财報顯示,2022 年九号的銷售費用達到了 9.25 億元,同比大增 56.20%。九号也對此在财報中做出了相應的說明:" 主要系本報告期加大業務宣傳力度,宣傳與廣告費相應上漲導致。"
去年 7 月,九号聘請了當紅流量明星易烊千玺擔任其品牌全球代言人,主要目的顯然是想打響品牌知名度。更為重要的是," 脫胎 " 于小米生态鏈的九号想要做到完全的自主可控,勢必要在產品研發、市場推廣和渠道建設等方面重新來一遍,這無疑會帶來各項費用的大幅上漲。
能否繼續提速令人存疑
從起家于電動平衡車,轉向重點發展電動兩輪車,九号在業務發展上換了檔。只是進入 2023 年,九号還能否延續過去的增長态勢多少是令人存疑的。
因為從目前來看,雖然九号蠶食了一部分小牛的市場空間,但在單車均價和毛利率等方面,九号仍然是落後于小牛的,九号更像是小牛的模仿者,而非颠覆者。
九号的兩輪電動車產品主打中高端和智能化的差異化定位,整體均價在 4000 元以上,所宣稱的智能服務有智能感應、三重定位、遠程操控、智能 BMS、真防盜等。但随着行業的不斷發展,電動車行業整體都在不斷地變得更 " 智能化 ",目前像是 NFC 解鎖、智能防盜、智能顯示屏等功能已經算是主流兩輪電動車品牌旗下車型的标準配置了。
不少傳統兩輪電動車品牌更是在積極探索更深層次的智能化,如雅迪在量產車型上實裝了語音互動系統;新日攜手華為全面更新電動車智能化技術。
這還沒有提及九号公司的直接競争對手——小牛電動。2022 年,小牛雖然發展不順,但依托過往的積累,其在很多重要維度上依然力壓九号一頭,除了上文提及的兩輪電動車銷量更高之外,小牛電動單車平均收入為 3432 元,超過九号公司的 3203 元;小牛電動毛利率為 21.2%,九号公司則在電動兩輪車和電踏車上的毛利率只有 16.16%。
小牛為何會在 2022 年發展不順?主要原因可能不是來自九号的強攻,而是受制于種種因素,自身業務發展出現了倒退。
其中值得指出的客觀因素是,2022 年,作為锂電池重要原材料的電池級碳酸锂價格飙漲,2022 年底更是達到了最高的 55 萬元 / 噸。小牛旗下的兩輪電動車產品大多使用锂電池,這使得小牛早早便于 2022 年 3 月就開始對旗下的全系锂電產品進行提價,單車價格漲幅為 200 至 1000 元。產品漲價衝擊到了對于價格較為敏感的潛在客戶,于是自 2022 年第二季度起,小牛的產品銷量便開始持續同比下滑。
不過,對于小牛發展不利的這一外部因素似乎正在減弱。今年 4 月碳酸锂價格已經降至了最低的 18 萬元 / 噸,雖然 5 月又攀升至了 30 萬元 / 噸,但相較于去年,形勢還是要好轉不少。小牛電動 CEO 李彥也表示,小牛電動的目标是在 2023 年逐步從價格上漲的負面影響中恢復過來,在國内和國際市場恢復增長。
小牛若是準備重整旗鼓、勢要恢復增長,那麼直接受到影響的肯定是九号,這将更加考驗九号在產品端以及線下渠道等方面的實力了,至少,九号将在 2023 年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時至今日,九号在組織層面已經逐漸完成了 " 去小米化 " 的堪稱 " 脫胎式 " 的變化,那麼它顯然又想在業務層面完成另一次 " 換骨式 " 的蛻變,能否成功,尚需觀察。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