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起猛了,這都能拍出來了?!,歡迎閱讀。
隔壁的韓劇又 " 卷 " 出了新高度,
不過,
這次的 " 卷 ",是從未設想過的角度。
當大部分觀眾對 " 偶像劇 " 的認知還停留在 " 霸道總裁愛上我 " 的時候,
韓劇已經開始拍 " 霸道兒媳愛上我 " 了!
六月末開播的《榴蓮小姐》,
第一集上來就安排了五十歲的兒媳婦當着全家人的面向七十歲的婆婆告白的戲碼。
圍觀的其他家庭成員:這是什麼情況???
被告白的婆婆:震驚三連。
" 玩你奶奶嗎?!"
不跟韓劇比,
這放在泰劇裡也是相當炸裂的存在。
最新更新的劇情中,婆婆和兒媳的感情線已經有進展了——
婆婆醉酒,兒媳憂心忡忡端茶倒水,婆婆嘴上說 " 又來惡心我 ",人卻已經倒在了兒媳懷裡。
這眼神快要拉絲了,我沒開玩笑。
打電話無人接聽的丈夫:或許有人在意我的死活嗎?
然而,正是靠着極度抓馬的劇情,這部劇才保住了本就不多的收視。
一個更直觀的對比,
十年前的《星你》,在韓國 SBS 電視台播出,取得的收視率最高為 28%,平均收視率也在 20% 以上;
但前兩天我們剛寫過的《惡鬼》,
同樣是 SBS 電視台、同樣是頂級班底,目前取得的最高收視率卻僅有 11%。
同檔期裡的收視冠軍——
李俊昊、林允兒主演的《歡迎來到王之國》,自身最高收視率也僅為 12%。
而近期另一則引發熱議的報道是——
" 韓劇面臨滅亡危機。"
據韓媒報道,目前的韓劇市場供大于求,有 100 多部韓劇找不到播出平台。
韓石圭的《直到天亮》、樸持厚的《超感警探》、車仁表的《青瓦台的人們》等殺青一年的電視劇最近都沒有得到編成(編成即電視劇拍完了去哪裡播,什麼時候播)。
(《直到天亮》翻拍自紫金陳的小說《長夜難明》↓)
制作公司明年的電視劇制作篇數可能會縮小至今年的三分之一,選角公司則表示:靠演技吃飯的配角和群演都擔心說這樣下去工作都沒了。
因為編成壓力,挖掘創新素材和新人的試圖也漸漸在減少。
電視劇制作公司相關人士表示:每集制作費升至 15 億(韓元),拍了電視劇也不能保障公開與否,所以不得不只拍羅曼史、驚悚等人氣素材和依靠明星。
相關人士表示:除了主力作品之外很難拍出高質量作品的環境構成的話,韓劇很難再有更好的發展。電視劇市場需要打破之前的方式,開發全新收益構造、素材、企劃的時機。
代入這個背景重新審視開篇提到的《榴蓮小姐》,
是不是突然就能理解編劇的 " 離譜 " 了。
一言以蔽之,
被吐槽也好過沒人看。
" 韓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flop 的?"
可能很難得到一個确切的答案。
但水溫的變化卻是顯而易見的。
與韓劇日漸慘淡的收視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網飛上個月剛剛官宣了《鱿魚遊戲 2》的陣容。
有能壓得住場子的頂級大咖——
李政宰、李炳憲、孔劉。
有當紅的人氣小生——
任時完、魏河俊、姜河那。
《黑暗榮耀》裡的 " 狗在俊 " 也來了。
女演員陣容也不再像第一季一樣是鄭浩妍一枝獨秀,而是官宣了四位小花。
《鱿魚遊戲 第一季》熱播時,老套的劇本、男主的廢柴人設、結局爛尾等等都引發了不同程度的争議。
但現在這份堪稱豪華的演員陣容名單甩出來,就知道擁有一部影響力輻射到全球範圍的作品,對演員來說多具吸引力了。
更現實的原因是片酬,
據 D 社報道,李政宰參演《鱿魚遊戲 2》單集片酬高達 100 萬美元以上,堪比好萊塢一線大咖,和《權力的遊戲》《生活大爆炸》等爆劇主角相同身價,大幅刷新了韓國演員最高單集片酬紀錄。
《鱿魚遊戲》之後,最出圈的韓劇當屬宋慧喬主演的《黑暗榮耀》。
不僅讓她終于拿到了夢寐以求的百想視後,
也讓一眾配角跟着飛升。
(網傳 " 妍珍 " 的下部新電影搭檔戛納影後全度妍 ↓)
而《黑暗榮耀》同樣是網飛出品。
流媒體對韓劇市場的瓜分是全方位的——
上遊用大手筆的投資和更自由的創作環境分走了頂尖的編劇、演員;
(韓國知名編劇曾在采訪中表示網飛只給錢,不提修改意見 ↓)
下遊則用精準定制的影視作品分走了觀眾。
而無法保障能否播出和收視效果的本土韓劇,只能開始打 " 安全牌 ",即上文報道中提到的「只拍羅曼史、驚悚等人氣素材和依靠明星」。
復仇爽文火了,就批量生產;
土甜偶像劇回溫,就如法炮制。
路徑依賴和創作惰性形成循環,
拖着曾經以 " 敢于創新 " 著稱的韓劇一路下沉。
曾幾何時,韓劇的制作方式意味着先進和高效。
比如對編劇的重視——
編劇有了創作題材後會和合作的電視台一起商量;
大到一部劇的導演、主要演員,小到配角、場地,編劇都享有一定的話語權;
已經寫好的劇本不能被随意修改,知名編劇的薪酬可以媲美大牌演員。
再比如邊拍邊播的創作模式——
一來保證了創作的靈活性,可以根據觀眾的反饋和市場需求來調整劇本;
(比如《繼承者們》男二的劉海,就是拍到一半因為觀眾喜歡才有的 ↓)
二來減輕了成本的投入,從寫劇本到拍攝再到剪輯、播出,縮短了整個流程的創作周期。
如果收視差的話,會直接選擇砍集數,降低沉沒成本。
再加上官方對文娛產業的重視,韓劇也在自覺探索類型的多樣化。
(2016 年被不少網友視為韓劇的天花板之年,愛情、玄幻、懸疑等多個賽道都有大熱作品湧現 ↓)
如今韓劇也面臨着自己的瓶頸。
但韓劇的危機就意味着國產劇的 " 安全 " 嗎?
并不,
相似的問題國產劇也無法避免。
視頻平台的崛起把用戶從電視熒屏帶往了手機螢幕。
網劇早就不再是低成本、粗制濫造的代名詞,
相反,網劇擁有着更靈活的排播模式、更寬松的創作條件、更豐富多樣的類型等諸多優勢。
國產劇也同樣存在路徑依賴,
只不過近幾年走俏的從 " 大女主 " 變成了 " 女性群像 ",從 " 古裝 "" 仙俠 " 變成了 " 古偶 "" 仙偶 "。
連雙宋都已經 BE 了好幾輪了,
上新的國產劇中卻還是能隐隐窺見《太陽的後裔》的影子。
更值得擔憂的,究竟是韓劇還是國產劇呢?
這個時代對于全世界的創作者來說都是改天換地的新時代,
但路在何方,
也留待不同條件制約下的創作者自己去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