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第一個淘汰油車的國家,竟然在北歐。。。,歡迎閱讀。
要問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在哪,我想大夥兒不會有第二個答案。
根據 Canalys 的報告,2022 年全球有 59% 的新能源車銷售來自中國。
但要說哪兒的新能源普及率最高,那咱就得讓讓了。
上個月,中國的新能源車滲透率是 32.3% ,而有個國家已經達到了驚人的 91.1% ,幾乎有中國的三倍之多。
它就是挪威。
10 輛裡有 9 輛是新能源車,而且在這 91.1% 裡頭,純電車型的占比高達 83.3% ,插電車型只有 7.8% 。
可以說在挪威,傳統燃油車已經到了入土為安的最後一步了。
關鍵是,這個快要讓油車消失的國家,不但位于寒冷的北歐,還是一個石油大國,石油工業創造了挪威 20% 左右的 GDP 。
低溫和石油,這倆簡直就是推廣電車的死敵。這感覺就像,盛產石油的大慶,在那冬天零下 30 ℃的天氣裡,街頭跑的全是電車。( 雖說也不是真就沒這個可能 )
所以,這個歐洲大慶——挪威,到底是怎麼一步步變成電車王國的?
首先,和所有國家一樣,挪威電車最開始也是靠政策扶持。只不過,他們的起步非常早。
咱們的新能源國補政策是從 2010 年開始,已經算比較早了。而挪威是在 1990 年,就開始試行對電動車免進口稅,那會兒别說特斯拉還沒個影,就是連锂電池的汽車都沒發明出來。
在那之後,挪威給電動車的福利是一發不可收拾,包括免收 25% 的增值稅,降低道路稅等一系列優惠。
政策的導向的結果就造成買電車比油車便宜太多。
以大眾高爾夫車型為例,燃油版的進口價格是 22046 歐元,電動版要更貴,是 33037 歐元,但燃油版加上額外的排放稅、增值稅等稅費後,落地價格是 34076 ,而電動版的落地價格是 33286,反而更便宜了。
并且,挪威對電車的扶持可不只是在買車上,在日常使用的方方面面也是怎麼寵愛怎麼來。
高速通行費打折( 甚至之前很長時間是免收的 ),停車費減免,保險額外優惠,還有能使用公交車道等一堆政策福利。
這些政策累積在一起,就讓挪威人不管咋算賬,選電車都要實惠太多。
當然,消費者最終會買電車的一個必要條件是充電夠方便。
在多年的持續投入下,挪威也是很早就開始大面積鋪設充電樁。
根據歐洲替代燃料觀察組織( EAFO )的報告,挪威早在 2020 年底就建成了 1.87 萬個充電站,在所有主幹道上實現每百公裡至少有兩個快充站,平均每萬人有 35 個充電樁,法國這個比例是 6.9 個,日本只有 2.3 個。
挪威人均充電樁數量遠遠高于其他國家
從總量上來看,挪威人口只占歐盟人口的 1% ,但充電站數量卻達到了歐盟公共充電站的 8% 。
最難的充電問題都解決了,那剩下來的也就都不是啥大事兒了。
先說氣溫,挪威雖是高緯度國家,但因為海洋性氣候,首都奧斯陸的冬季最低溫度其實只有零下 5 ° 左右,挪威的大部分海面都不會結冰。
你以為它是嘎嘎冷的東北,但其實人家更像青島,所以電車在續航上也沒有那麼大影響。
然後,自然資源豐富的挪威,超過 90% 的電力都是來自風力和水力發電,壓根不靠化石燃料。
再加上挪威本身國土面積也不大,電車完全能應付過來,而且北歐人也比較重視環保。種種原因累積在一起,就造成挪威現在人人都在買電車的局面。
而因為電車市場的這些基礎優勢,挪威早就被中國車企盯上了,名爵、蔚來、比亞迪等一眾國内廠商都把挪威作為出海歐洲的第一站。
大家齊刷刷奔向挪威,除了因為當地對電車的接受度高,更重要的是市場進入門檻比較低。
挪威沒有本土汽車工業,也沒有進口稅,不管哪的車企來賣車,都是一樣的政策。
中國電車去的越早,就越容易獲得先發優勢。
但目前來看,中國品牌的市占率并不高。4 月份,銷量前十的車型裡沒有自主品牌,還是特斯拉和德系車更受認可。
沃爾沃這個土生土長的 " 北歐牌子 " 可不算
所以,中國企業還得再接再厲。
當然,我知道大家其實也不是奔着霸榜去的。畢竟挪威的人口不過 500 萬,汽車市場盤子并不大, 2022 年也才賣了 17 萬輛車,還不到比亞迪在一個月的銷量。
把挪威作為進攻歐洲市場的橋頭堡,才是車企們的真正所想。
不過話說回來,在挪威這塊不大的市場,還是能看出電動化的浪潮已經越卷越高,一旦補能問題被解決後,電車的優勢就會變得巨大。
也因此,挪威定下了在 2025 年實現所有新車零排放的目标。
而挪威的現狀是不是也在告訴我們,油車淘汰的進度條可能比我們預期的都要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