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孤舟》:諜戰出圈之困,偶像也難解,歡迎閱讀。
孤舟難行,張頌文也不好頂。
8 月 6 日,由曾舜晞、張頌文主演的《孤舟》在愛奇藝上線,并同時于江蘇衛視、東方衛視、北京衛視三台聯合播出。諜戰題材上星的優勢使得《孤舟》成為了當前電視端播出劇的 top1。8 月 26 日收官之時,收視破新高。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至 8 月 27 日,其累計有效播放已超 10 億。
不過在網絡平台,其傳播力與口碑表現并不盡如人意。雖然近年來諜戰劇品類不缺作品,但即使是流量加成也少見出圈爆劇。諜戰劇 " 老中青 " 組合,或者說 " 演技派 + 青春派 " 的搭配似乎已經不管用了。
" 諜偶 " 争議,從何而來?
《孤舟》講述的是由曾舜晞飾演的顧易中從國外學成歸國,在抗戰爆發後,與王玉雯飾演的肖若彤參與地下行動,失敗後被栽贓為黨内叛徒,後主動潛入日偽,與蘇州特工站站長周知非和日軍顧問近藤利男鬥智鬥勇的故事。其中,重要反派人物周知非由靠《狂飙》爆火的張頌文出演。
熟悉的 " 青年演員 + 演技派 " 的搭配與後期漸復雜的感情線讓《孤舟》常得到 " 諜戰偶像劇 " 的評價。
事實上,自 2015 年《偽裝者》成為現象級爆劇,推出 " 青春勵志偶像派諜戰劇 " 風格,後續的諜戰劇便走向年輕化創作模式。2016 年的《解密》、《麻雀》、《胭脂》等均以當時人氣偶像加實力演技派組合的演員陣容作為諜戰劇新的 " 打開方式 "。
相較電視的單向傳播,互聯網時代各類劇集井噴式增長,觀眾有了更多的選擇。諜戰劇偶像化便是為了适應電視劇台網互動的播放形态、抓住網生代觀眾審美口味、獲得市場關注的應對手段。青春化的叙事主題、英雄式的人物塑造、愈加復雜的情感關系、色彩鮮明的影像風格等成為了這時期諜戰劇的主要特點。
雖然後續此類劇集的市場評價并不高,但為了獲得觀眾的注意力,叙事模式上對人物關系和情節衝突等方面的強調,則被許多當下的諜戰劇繼承下來。《孤舟》也具有相應的特征。
一方面,人物設定和關系糾葛要好看。《孤舟》便設計了一個復雜的反派角色,并在正反派陣營各設定了具有讨論度的情感交叉。張頌文飾演的周知非是一個迷霧一般的角色,高位的反派人物,周轉在多方勢力中,很難看出他的真正企圖。與他相關聯的初戀情人翁太是軍統的特工,而朝夕相處的妻子則是在利益權衡下的選擇。主角這邊則聚焦顧易中與肖若彤、張海沫之間的關系,無論是 " 革命白月光 " 還是 " 先婚後愛假結婚 " 都在情感關系上給足了看點。
另一方面,戲劇衝突和故事結構要好看。《孤舟》便設定了明确的雙線故事,既有抓卧底找 " 八号細胞 ",也有主角顧易中做卧底。觀眾在缺乏信息的視角下,猜測 " 誰是卧底 ",投身于具有懸念和解謎趣味的遊戲中。同時也在全知視角下體會 " 做狼人 " 的緊張氛圍,跟着主角 " 潛伏 " 的節奏,在刺激的場景中冒着随時有可能被發現的風險闖關到底。
這些形式上的設定搭建起了精美的架子,足夠制造話題、足夠吸引人,諜戰基礎之上的青春化表達指向更廣闊的人群,可以說是很能 get 的公式。但正如那些口碑不佳的眾多偶像諜戰劇一樣,僅僅能吸引觀眾是不夠的,還要有留住觀眾的底氣。
" 厭蠢 " 的諜戰,粗糙的《孤舟》
成為《偽裝者》并不容易,其熱度口碑雙豐收的原因不僅在于極具看點的人物關系和感情設定,還有其扎實的情節設計與合理的人格内核,而這也是許多諜戰劇沒有做到的地方。
在劇情上,《孤舟》的前半部分便 " 勸退 " 了許多觀眾,主要表現在其邏輯缺失,細節不精。
從首集開始,劇情的設定就稍顯粗糙,有許多為了走劇情而走劇情的環節。比如男主參與行動是因為他繪制的地圖行動人員看不懂,作為 " 編外人員 " 的他便可以直接參與到營救行動中去。後面為了洗清自己的嫌疑,顧易中找到了敵方特工并讓其寫下口供,這重要的證據就如此恰巧地在打鬥的過程中丢失,并被損壞。
緊密節奏之下有許多難經推敲的細節,戲劇的張力被草率的轉折所引導。刻意的設定打破了諜戰應有的緊張感、刺激感,讓其變成 " 只能看看,不能細想 " 的下飯劇。
人物設定上的缺憾主要表現在男主,《孤舟》主線放在顧易中身上,是一個明顯的成長型故事,但其角色缺乏鮮明特征,成長線也略顯生硬。
觀眾愛看菜鳥主角一路更新打怪,也愛看身具技能點的主角拿捏劇情爽感,這樣的劇作邏輯雖少創新,但至少明确且清晰。但顧易中似乎不那麼 " 菜 ",也不那麼強。
家庭、求學的背景使其具有一定的 " 硬 " 技能,所以把他往 " 心無城府的愛國青年 " 上塑造是站不住腳的,但後續的情節又無法為這樣的人設背書,顧易中和表哥初次嘗試對付周知非的手段可謂十分稚嫩,後續應對反派設局的方法也未見高明。
故事大抵想要聚焦男主處事和解決問題能力在行動過程中的成長,但這成長的表現是被事件推着走的,主角在行動失敗、敵方陷害等一環接一環的設計中不得不選擇潛伏。成長的過程只表現在做的事情和說的語言裡,而不在人物内裡的轉變,并不那麼讓人信服。
合理的成長型叙事諸如《唐詭》中的盧凌風,不成熟、理想主義,但性格特色突出,觀眾能理解他的行事準則,在看穿他的魯莽自大後,見到人物本身的赤誠;《偽裝者》裡的明台,年輕,莽撞,重感情,所以觀眾能夠理解其情緒化的表演,更能在後續其沉着的決策中看到角色的成長。
但在本片中,男主做決定更多是輕率的、被動的。情節的塑造不涉及人物内心的糾葛、浮于表面,似乎只需要将一個初出茅廬的革命行動者的歷練一一展開就好了。
人格内核的缺失讓故事變得死氣沉沉,粗糙的邏輯與情節的不合理也讓諜戰失去了重要的支撐點,被弱化的諜戰類型漸失去了它的生命力。
諜戰劇的下一步
作為電視劇的特定題材,諜戰劇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鉤子,它有偵探的邏輯,也有懸疑的元素,在正反立場的對立中看主角的驚險博弈已搭建起了一個好看的框架,這也是諜戰劇品類持續輸出的原因。但長青賽道并不是劇集制作的萬金油,諜戰劇的創新已越來越難。
劇集《潛伏》曾被認為是國產諜戰劇的巅峰,它故事落點有趣亦有險,叙事節奏起伏有變,情節編排巧妙。導演兼編劇姜偉,曾擔任《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編劇,自編自導國產犯罪心理劇《沉默的證人》,另一位編劇林黎勝代表作為《天下無賊》。《孤舟》便是這兩人合作的又一部國產諜戰劇,但這據傳打磨近十年的劇本從邏輯、人設、情感等方面似乎都不那麼具有驚喜感——傳統好劇的主創組合也無法保證拿下口碑熱度的雙豐收。
作為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劇集類型,諜戰劇大致經歷了經典的正劇風、青春風到現在的多元化三個階段。回顧過往我們能發現,過去的每個時期,諜戰劇都曾面臨過創新難的問題。
2009 年《潛伏》爆火将諜戰劇的熱度推向高潮,随後出現的《風筝》、《黎明之前》、《懸崖》等都是兼具了口碑和熱度的佳作。這階段的電視劇直擊特工的工作生活,這些人物是内斂的、成熟的,他們已經身處驚險的位置,要在具體的行動者面對、解決困境,展現出獨有的英雄魅力。劇目在整體基調上是灰色的,它強調情節的設定,注重巧妙的構思,開啟了中年特工、假夫妻人設、密碼破譯等玩法,後續的劇集則多固化在這些設定中,同質化嚴重。
2015 年,《偽裝者》開始在題材、叙事上尋找另類的表達。劇集開頭并不展示一個 " 完成式 " 的特工,而是在成為特工之前講述他們緣何、如何成為特工,後續再跟進具體的特工行動。在這樣的過程中,主角必經信念的破碎重組,多方位的成長是這類劇集的主題。這一時期的劇目顏色走向多彩,但後續跟着出現的諸多劇集,抓住了偶像,缺失了諜戰,也在這一類型中逐漸迷失。
随着網絡空間的擴大,近年來,諜戰劇的叙事也走向多元,故事的面貌發生變化。單一類型需不斷尋找突破、嘗試融合,愛情的、職場的、生活的、喜劇的元素逐漸加入,空間的指向也擴展到都市的各個角落。
2024 年已播出的諜戰劇中,《追風者》聚焦金融 + 諜戰、《哈爾濱一九四四》強調地網域特色、《群星閃耀時》以青年成長為主線、《特别行動》較延續傳統風格,但似乎都反響各異。
諜戰劇的下一步,應該從經典中找答案,從現在的市場中找答案。從過往好劇中拆解諜戰賽道的核心要素,把握人物、邏輯、劇情的基礎;從現有趨勢中把握劇集創新的方向,抓準節奏、質感與表達。僅靠一人扛劇或者是依仗類型赢得市場的情形,在諜戰劇賽道已經不再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