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千億規模生意經:食品安全、價格刺客,果切行業如何發展壯大?,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深氪新消費,作者 | 沐九九,編輯 | 黃曉軍
盛夏的狂歡潮中,從雪糕、汽水、茶飲之外擠出了一個 " 新類 "。美團平台搜索數據顯示,入夏以來,果切 / 果撈及關聯詞搜索量同比增長率超 60%。另據美團閃購調研測算分析,果切品類線上規模 2021 年至 2026 年預測年復合增長率為 28.7%,已達至千億規模市場。
從品類上看,各類水果早已被國人吃了個遍,果切自然也稱不上新品類。但作為最近幾年爆火的細分領網域,果切或許勉強能用 " 新 " 來進行描述。
餓了麼平台數據顯示,自 2020 年 11 月餓了麼上線 " 陽光果切 " 頻道,到 2021 年籤約商戶就超過 2 萬家,日均訂單半年暴漲 12 倍,迎來爆發式增長。
而在外賣平台上搜索關鍵詞 " 果切 " 時,月銷上千單的店鋪更是不再少數。以 2017 年成立的切果 NOW 為例,品牌目前擁有近 800 家專營店,2022 年銷售額高達 7.8 億元。
當懶碰上精致服務,果切行業會如何發展?
即時零售助力果切熱
圍繞懶的生意,大多是值得做的生意,比如新興的預制菜、智能家居等皆是如此。
科技進步帶來的社會分工,讓人類得以将時間價值最大化。也正因如此,懶人經濟爆發出蓬勃的市場潛力,并由此帶動餓了麼這類公司成長為近百億規模的企業。
放在果切行業亦是如此。
首先從國内水果消費市場來看,作為水果生產和消費大國,近幾年國人水果需求量出現明顯增長。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人均年鮮果消耗量已經由 2016 年的約 43.9 公斤增長至 2021 年的 52.7 公斤,預計 2026 年将達到 60.5 公斤。
其次,從大眾消費需求來看,多樣化的消費場景正刺激消費更新。佳沃集團發布的《美好生活 水果新食尚 消費趨勢報告》提出,水果消費已經從剛需(主食補充)轉變為休閒零食,零食化帶來了場景的豐富、消費頻次的提高和消費品類的多元化。
這種消費更新表現在,用戶會降低大宗采購食材的頻次,反而對便利消費的需求會有所增加。在此基礎上,一次性擁有多種水果且不用用戶自己切的果切產品就契合了新場景下的新需求。
不過,在滿足消費者需求這一環上,商家的主觀能動性往往需要借由科技的力量來發揮作用。
2010 年,在看到國外 Ready Pac 年銷 7 億美金的市場潛力後,國内誕生了第一批以果切產品為核心的企業,其中就包括 " 果酷 ",其早期主要向寫字樓裡的白領們提供鮮果切配服務。
可惜,由于當時配送體系并不發達,果酷只能自行招攬 3 個送貨師傅來專門管送貨,加之訂單量不穩定,每個師傅基本都是坐等用戶下單,然後随時接單騎車出發,滿北京送貨,因此配送成本也比較高。
維持幾個月後,公司便搖搖欲墜,不得已轉型經營模式才得以生存下來。
因此,果切行業蓬勃正興,其實離不開一個關鍵因素——即時零售興起。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2 年中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達 5516 億元,同比增長 38.14%。
通過打通線下零售和線上流量,即時零售實現了正向閉環,在擴大實體零售服務半徑的同時,也能夠滿足消費者更多元化的消費需求,更快速便捷地捕捉并适應顧客的消費習慣。
切果 NOW 聯合創始人就曾提到,果切和即時零售是天作之合,沒有即時零售就沒有果切行業。
配送體系完善且穩定,消費層面又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在此基礎上,不少商超、水果店都推出了豐富的果切產品。
果切產品,正在即時零售的狂潮中發出猛烈進攻。
食品安全、價格刺客
備受質疑的果切
2022 年 5 月,博主 @内幕糾察局爆出百果園将變質水果做成果切售賣、對發黴蘋果不理不問、把小鳳梨當大鳳梨賣等欺騙顧客的行為。
消息一經爆出,果切相關話題就引發大眾讨論:
" 我初中同桌開水果超市的,她跟我們出來吃席看到切好的水果都不吃,她說自己開了水果超市之後接受不了果切。"
" 從來不買果切,再大的商超也信不過。"
……
事實上,自果切問世,關于這個行業的質疑聲就沒停過,其中最受關注的自然是食品安全問題。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大眾習慣将壞了的水果切掉壞的部分繼續吃,但事實是,水果一旦開始腐爛,就會產生亞硝酸鹽、黴菌等有害物質,短期看會刺激腸胃拉肚子,長期看可能會致癌。
比如甘蔗發黴變質後會產生一種名為 "3- 硝基丙酸 " 的物質,其會損害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輕則導致嘔吐、神經麻痹,重 ( 如食用過多變質甘蔗 ) 則致死。
同樣,湖南台金鷹紀實頻道曾做過的一個實驗也發現,同一個桃子,腐爛部分的真菌數量為 8.25 萬,而未糜爛部分的真菌數量也達到 5.31 萬,遠高于新鮮桃子。
即使避開了爛果,在果切長時間與空氣親密接觸的過程中,也難逃開細菌的滋生。
江蘇市場監管曾做過一組實驗,将超市購買的哈密瓜、梨、火龍果切開後裝進兩份拼盤裡,一份常溫保存,另一份則放入 4 ℃的冰箱保存。
實驗結果發現,常溫條件下切好的水果放置 3 小時後,其菌落總數超過 1000CFU/g,8 小時後達到 8000CFU/g,24 小時後甚至達到 640000CFU/g,是冰箱冷藏保存那份的 640 倍。
除食品安全之外," 果切刺客 " 也被頻頻提及。
此前消費質量網就曾報道,有消費者因口渴在某 " 果切 " 店内購買水果,店内标注價格為 14.8 元半斤,但當其挑選完後,店家在沒有告知重量的情況下便進行加工,最後稱重價格高達近百元。
無獨有偶,該作者走訪當地著名商圈後發現,大多數店内未對 " 果切 " 明碼标價,當被問及鮮切水果的價格時,一些商家也是對價格閉口不談,并稱要先挑選再稱重才能知道價格。
價格貴就算了,更離譜的是,有網友在水果攤上購買了西瓜果切,結果拼起來後發現,整個西瓜沒有 " 心 "。
本該便利消費者的產品,怎麼成了割韭菜的工具?
果切行業何去何從?
去年 5 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了果切行業首個團體标準《即食鮮切果蔬制作服務規範(食品經營者)》,規範中就消費者關注的切分和售賣标準等均作出說明。
這看起來是個利好的消息,正如上文所說,在消費更新的大趨勢下,果切有着天然的發展優勢,但由于發展周期較短,整個行業确也存在标準化待提升的問題。
落實到品牌和商家身上,應該怎樣去執行?
首先,建立自身供應鏈優勢。
生鮮類產品,必然離不開供應鏈的考驗,果切自然也不例外。
這具體表現在果品采購規模、價格以及品種差異等綜合能力的衡量,包括運送途中損耗率的考量亦是供應鏈搭建不可或缺的一環。當涉及百果園這種加盟店模式時,可能還有總部為加盟店提供的配送倉儲支持等。
其次,利用數字化賦能,減少損耗。
雖然百果園加盟門店發生了果切翻車事件,但不可否認,作為中國水果連鎖零售第一股,百果園在采購、倉配、物流、零售各個環節實現數字化賦能一事,是值得且正确的事。
這種線上化賦能,讓品牌總部能夠實時掌握從采購端到門店端的供需情況及庫銷比數據,從而合理安排采購規模,在供應鏈初期就減少了果品損耗。
這種數字化還體現在品牌日常經營方面。比如切果 NOW 部分門店啟用的美團管家服務計劃,通過這項服務,能夠給商家提供經營診斷、店鋪裝修、餐品設計、活動策劃、推廣營銷和運營優化等六大外賣運營服務,解決商家經營難題,幫助商家實現更加成熟的數字化運營。
最後,利用好產品、價格戰略,控制成本。
這一方面在于對價格產地信息透明化,另一方面,商家也應該學習利用好產品結果,采用合适的產品搭配,并借助價格優化來實現產品的最大化銷售,确保成本可控。
總之,作為新近崛起的細分品類,果切行業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其發展之路道阻且長。
參考資料:
是哪個大冤種還在吃果切?
每年需求擴大 60%,小小的果切行業快成千億生意了
百果園門店被曝将變質水果做成鮮切水果,記者調查—— " 果切 " 市場亂象多多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