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網約車的歸宿,是AI,歡迎閱讀。
2023 年 10 月,也就是重新上架回歸的 9 個月後,滴滴抛出了一個頗具野心的增長計劃:中國出行業務 2023 年計劃增長 45%,2024 年和 2025 年每年分别增長 10%-15%。
在越發内卷的 2024 年,滴滴還是如願實現了目标,其全年中國出行總訂單量達 123.92 億單,較 2023 年增長 14.6%;GTV 為 3014 億元,較 2023 年增長 11.3%。
訂單量持續增長推動業績提升。2024 年全年,滴滴實現營收 2068 億元,同比增長 7.5%;淨利潤 13 億元,一舉扭轉 2023 年 48 億元的虧損。
但這份成績單也隐藏着一絲焦慮。國際業務暫時無法養家糊口,公司整體利潤主要靠資產剝離讓出來,自動駕駛未見起色。在講究效率的網約車行業,滴滴的科技底色還不夠。
投資者對此也不算滿意。在滴滴退守的美國粉單市場,股價在财報發布後出現了下跌。若滴滴未來想成功二次上市,需要在自動駕駛方面有所作為。
畢竟,這不僅是滴滴突破增長邊界的希望,更是構建科技護城河的關鍵。
以價換量,瘦身增效
2024 年全年滴滴包括中國出行和國際業務在内的核心平台交易量達到 160.05 億單,較 2023 年增長 18.8%;核心平台 GTV(總交易額)為 3927 億元,較 2023 年增長 16.2%。
表面看,滴滴的增長還是不錯的,龍頭地位依舊穩固,拆解數據卻可見隐憂。中國出行業務作為滴滴的核心支柱,14.6% 的訂單增速與 11.3% 的 GTV 增速之間,存在着 3.3% 的 " 剪刀差 "。
這意味着,滴滴正在以更低的單價換取規模增長。
進一步分季度看滴滴營收增長情況,訂單量 Q1 至 Q4 分别同比增長 27.1%、12.3%、10.6%、10.8%,GTV 分别同比增長 21.1%、8.7%、7.8%、9.3%,全年滴滴的訂單量都增長得比交易額快。
客單價的持續下降,進一步側面驗證了滴滴在國内市場競争的不小壓力。2024 年四個季度,滴滴的客單價分别為 24.2 元、24.5 元、24.5 元和 24.1 元,呈波動下行趨勢,Q4 更創下 24.1 元的新低。
去年恰好迎來一波網約車上市潮,嘀嗒、如祺出行等平台先後成功登陸港交所,有更多資金加強競争力,還有高德地圖背靠阿裡的生态,以聚合平台形式通過競價機制,篩選出更低價,吸引更多價格敏感型用戶。
網約車市場永不平靜,雖說十年前不計成本的價格大戰基本成為過去式,但在眼下越發飽和的市場生存,平台之間的補貼戰暗地裡從未停止過較量。
以廣州圖書館至廣州火車站為例,高德地圖提供的經濟型最低價僅需 13 元,而滴滴即使是特價拼車方案,一口價也要 15.7 元起。
(圖:平台截圖)
為抵住對手的進攻,去年滴滴銷售及營銷費用增至 115 億元,同比增加 10.4%,其中主要是消費者激勵增加,但整體占營收比例在下降。
" 燒錢換增量 " 的策略看似奏效,實則暴露了滴滴在存量競争中的被動。當補貼成為常态,平台與用戶的關系将進一步從 " 價值綁定 " 退化為 " 價格依賴 "。
在網約車運作體系中,天秤一端是用戶,另一端是司機。如果一碗水端不平,用戶體驗與司機收入增長未能達到較好的平衡,那麼競争、合規等壓力自然會随之而來,最終是用戶流失。
從 2020 年到 2024 年,中國網約車司機人數從不到 300 萬,大幅度增長到近 750 萬人,包括景德鎮、蘇州、重慶、莆田等多地網約車運力過剩,紛紛發出飽和的預警。蛋糕有限,更考驗平台的管理能力。
滴滴 2024 年的經調整 EBIT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為 43.3 億元,去年同期的經調整 EBITA 為虧損 21.63 億元,在年度層面上實現了扭虧。
補貼不停,賺錢更多靠把虧錢的智能車業務舍棄。2023 年 8 月,滴滴把智能車業務賣給小鵬汽車,甩掉年虧損超 20 億元的包袱。這一舉措立竿見影,2024 年淨利潤同比提升 58%。
當然,這不僅改善了滴滴的盈利結構,也讓滴滴能夠集中精力應對市場競争。
海外風景雖好,但不足以 " 躺平 "
" 如果你在 8 億用戶上碰到瓶頸,那就國際化,就像突破第一宇宙速度一樣,從地球到太陽系,那裡有 60 億用戶。" 2018 年滴滴創始人程維接受采訪時,如是表示。
滴滴 2017 年就組建海外業務團隊,到今年已是出海的第 8 年,國外市場确實讓滴滴能稍微喘口氣。
财報顯示,2024 年滴滴國際業務總訂單量達 36.13 億單,較 2023 年增長 35.8%,季度日均訂單突破至 1100 萬單;總交易額為 913 億元,較 2023 年增長 34.8%,且連續四個季度 GTV 保持了 30% 以上的增速。
國際業務的高增長像一劑強心針,但遠未到可以 " 躺平 " 的時刻。
目前,滴滴海外網約車業務覆蓋全球 14 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巴西、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但地區之間的發展很不平衡,海外業務約九成的訂單均來自巴西、墨西哥這兩個市場,而非消費力更強的日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和國内類似,滴滴出海也使出了低價武器。國際網約車巨頭 Uber 主要占據中高端的專車產品,滴滴則守住低價的快車和兩輪車等業務。
據《晚點 Latepost》報道,滴滴在巴西等國優先發力三四線城市做好快車業務,依靠比 Uber 更低的價格、更豐富的運力選項來錯位競争。
在巴西,滴滴比 Uber 更早上線兩輪摩托車業務,向司機收取的傭金更低,以此吸引了更多的司機供給,較快實現了規模效應。直到今天,滴滴在巴西和墨西哥日均達千萬的訂單中,摩托車承運的訂單規模依然位居前列。
堅持多年的性價比路線,讓滴滴海外業務保持了不錯的增長勢頭,造血能力逐漸顯現。2024 年滴滴的國際出行業務已實現經調整 EBITA 盈利,對公司實現扭虧為盈的貢獻不小。
參考 Uber,滴滴未來需要開拓更多市場。
滴滴的國際化歷程充滿波折。2020 年 8 月,滴滴正式正式在俄羅斯市場展業,希望從俄羅斯的網約車業務逐步向西拓展至歐洲國家,但因本土對手 Yandex 和 Citymobil 的強勢阻擊,燒錢也未奏效,2022 年 2 月便黯然退出了,歐洲市場至今都沒有進入。
滴滴還在繼續加碼國際業務,但換了種方式。
2025 年 1 月 20 日,滴滴出行 App 開通試行 " 海外出行 " 功能,瞄準中國出境遊客,首期試行服務覆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等 80 個旅遊熱門目的地。
這一策略看似取巧,但把增量綁定于旅遊業復蘇這一外部變量,存在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滴滴仍無法在歐美等高價值市場突破,其國際業務恐怕難以成長為真正的第二增長曲線。
自動駕駛仍決定着增長邊界
" 進入 2025 年,我們在繼續深耕主業同時,堅持‘負責任的創新’,推動自動駕駛發展和 AI 應用,為乘客、司機和生态夥伴帶來更優質的服務。" 滴滴創始人、CEO 程維表示。不難看出,自動駕駛是滴滴未來發展方向的重點。
滴滴是最早布局自動駕駛的網約車平台之一,盡管擁有最豐富的用戶出行數據,卻因資源分配問題沒能及時轉化為技術優勢,結果從趕早集者淪為追趕者。
早在 2016 年,滴滴便始着手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與測試,起初重心更多偏向造車,與車企合作不順後啟動 " 達文西 " 項目,但不論是和車企合作,試圖搭建汽車運營商平台,還是 " 自立門戶 ",成立 " 達文西 " 造車項目,相關業務都進展不順,最終迫于資金壓力,把智能車業務打包賣給小鵬,聚焦自動駕駛。
當前,自動駕駛賽道呈白熱化競争态勢,滴滴可能只在牌桌邊緣。如祺出行講了個 Robotaxi 的故事,成功拿到打開港交所大門的鑰匙。并背靠廣汽集團支持,計劃 2025 年投放 5000 輛 Robotaxi。
百度蘿卜快跑成了 " 價格屠夫 ",把單公裡成本打到了低至 1.2 元,讓廣大司機直呼 " 卷不起 "。在北京、上海等地日均單量突破 1.5 萬,預計在 2025 年全面進入盈利期。除了武漢,蘿卜快跑已覆蓋國内超 10 個城市,甚至 " 跑 " 到了阿聯酋的阿布扎比。
相比之下,據滴滴自動駕駛官方最新數據,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擁有超 200 輛自動駕駛車,在上海和廣州的運營區網域内實現混合派單,存在感遠不如蘿卜快跑。
作為反擊,滴滴一邊與廣汽埃安合作發布無人駕駛新能源量產車項目,共同成立廣州安滴科技公司造車,首款 L4 級無人車預計 2025 年量產。
一邊尋求外部融資,補足彈藥。綜合公開報道,2024 年 10 月滴滴自動駕駛宣布完成 C 輪融資,總金額達到 2.98 億美元,目前正尋求新一輪 50 億美元融資,加速首款 Robotaxi 量產車落地。
滴滴宣布," 擔任滴滴 CTO 長達 12 年的聯合創始人張博,卸任滴滴 CTO 一職,他仍将繼續擔任滴滴集團班委成員,并兼任自動駕駛公司的 CEO,未來張博的精力将專注于自動駕駛業務。"
去年末,滴滴聯合創始人張博卸任了 CTO,繼續擔任滴滴自動駕駛公司 CEO,專注于滴滴自動駕駛業務。
高管人才、資金統統到位,表明滴滴對自動駕駛加大籌碼,加快跑步搶 Robotaxi 的入場券。
在傳統網約車市場,業績對補貼和司機生态依賴較大,滴滴通過大規模燒錢确定了市場老大的地位,但仍得靠時不時的補貼來穩住份額。
包括數據、技術等基礎設施帶來的效率提升,才是滴滴的護城河。在 AI 時代,自動駕駛無疑是護城河的關鍵磚瓦,将重構成本結構。
進一步來看,對網約車平台而言,落地 Robotaxi 也意味着更少的風險。尤其順風車這類產品長期被诟病和擔憂的安全問題,困擾着包括滴滴在内的眾多平台。随着 Robotaxi 的引入,這些問題可能會消失。
越來越多迹象表明,Robotaxi 的加速普及已然為大勢所趨。誰能率先找到突破點,誰就可能徹底改變競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