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華為汽車最大對手來襲,集度變極越,百度能給車企最大的“尊嚴”,歡迎閱讀。
提到當下汽車 " 強強聯合 " 模式,很多消費者會下意識的想到華為。
而華為的野心很大,目前已經推出三種汽車領網域的合作模式,分别為供應商、inside、智選車模式;這三種模式,其實此前也聊過很多次,用一句話總結就是:三種模式的 " 含華量 " 由大到小排序。
提到華為進軍汽車行業,有一個核心很關鍵: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不局限于能源的轉變,智能化的重要性也随着新能源汽車的崛起而迸發,而華為擁有豐富互聯網智能化經驗,正因如此,才能夠讓當年極狐阿爾法 S HI 版因城市智能駕駛演示視頻,一炮走紅,這也正是讓華為成為汽車行業 " 香饽饽 " 的主要原因。
1
吉利和百度終于修成正果
自從華為大批量的開啟合作模式以後,汽車行業也衍生出諸多供應商身份,而同樣作為互聯網行業的 " 大拿 " 的百度,此前就擁有非常豐富的自動駕駛行業經驗,尤其是 Apollo 已經成為無人駕駛的領先者,所以肯定也想要在汽車領網域 " 發光發熱 "。
百度在涉足到乘用車市場以後,首個合作的品牌便是國内汽車市場佼佼者——吉利,并和吉利共同聯合推出了全新品牌——集度。
集度品牌的出現,也為汽車行業帶來了全新的概念化產品 " 汽車機器人 ",所以從產品的布局和戰略來看,集度品牌的產品,固然是要在智能化領網域擁有絕對的優勢,而這也剛好是百度的特長。
雖然後續集度汽車一直都有相關消息傳出,但卻遲遲沒有公開產品的上市、交付等信息,根據後來的信息所知,雖然百度與吉利聯合打造了新品牌,但卻因為沒有 " 生產資質 " 所遲遲沒有任何推進。
8 月 14 日,工信部網站發布第 374 批汽車新產品公示,在新產品中,有一個全新的品牌和產品——極越 01。
随着極越 01 的到來和出現,吉利控股集團随即發布公告,正式推出高端智能汽車機器人品牌——極越,也預示着,吉利和百度的 " 姻緣 ",終于修成正果。
還有一個核心要注意,極越并非此前一直活躍在大眾視線的集度,而是内部全新孵化的品牌,一會筆者也會詳細跟大家聊。
2
極越到底從哪來?
百度目前從進入汽車領網域的 " 态度 " 就能看出來,百度想走和華為一樣的路線,對于自身完全造車并不感興趣,畢竟完全涉足造車行業,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包括產品研發、設計、生產等一系列的成本壓力,即便是都搞定了這些,也不見得就一定能夠把產品賣的很好,畢竟理想這樣的品牌也是屈指可數。
而作為擁有豐富的智能化、智能駕駛方面的技術積累,剛好看到了華為的合作模式以後,百度也開始有了 " 強強聯合 " 的想法。
而吉利品牌,在國内的汽車制造、設計、調教能力上,尤其是收購沃爾沃品牌以後,更是擁有着非常濃厚的積澱,但恰恰在智能化領網域,也是目前吉利消費者所經常吐槽的短板。
小學課本就學習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所以百度和吉利,一拍即合。
前文提到了生產資質,也是目前汽車新勢力品牌無法跨越的鴻溝,尤其是此前牛創自遊家,便是因為資質問題,還沒正式登場,便黯然退場。
根據目前官方所發布的全新合作框架來看,此前的集度品牌,的确是百度和吉利共同推出的品牌,吉利為其提供了最基礎的 SEA 浩瀚架構平台,該平台誕生了極氪 001、smart 精靈 #1、極氪 X 等陸續多款產品,而百度為其提供智能化、智能駕駛領網域的 AI 方案。
極越品牌,則是由集度和吉利共同推出,此前集度就擁有了浩瀚架構、智能化聯合方案,但想要真正的實現生產,必須得有前文提到的資質問題。
在集度和吉利控股再次重新調整合作架構模式以後,吉利控股為極越搞定了生產制造的核心問題,所以從該結構的模式來看,極越是吉利控股直接負責的品牌,而極越與百度,還有 " 集度 " 這個中間商,也就意味着,該合作模式,車企擁有更大的主導權,也就避免了此前傳統車企表示的 " 把靈魂給别人 " 的問題。
所以極越從而何來、和百度與吉利的關系,就變得更加明朗。
3
并非復制華為,而是開創新模式
先與吉利成立集度,在用集度孵化極越,這樣 " 套娃 " 的方式,雖然聽起來很復雜,但恰好是很多車企所期待的模式。
前文說過,用這種孵化品牌在孵化的形式,就可以避免傳統車企在合作時陷入被動,作為深耕汽車行業多年的傳統汽車品牌,尤其是很多國内一線品牌,更是不限于在合作中 " 低頭 ",華為本身還太過于強勢,所以目前華為真正的智選模式品牌,多數都是此前并不受待見的品牌。
其中以小康賽力斯、江淮為例,和華為開展華為智選模式,也就意味着,在新模式、新車型的開發中,和華為的溝通、談判也要做一定的取舍,尤其是在數據的歸屬權方面,更是很多傳統車企所不願讓步的核心。
包括前不久剛剛曝光的奇瑞與華為合作的全新轎車,除了前臉印刻了 LUXEED 車标外,車尾仍舊有問界标志,所以正是因為華為的 " 狼子野心 ",很多傳統品牌根本不想與之合作。
而此次的極越,讓傳統車企在合作中,占據着雙重主導權,分别為集度、極越均有吉利控股所參與,而極越,并不和百度直接所關聯,所以此合作模式,對于作為多年的傳統車企吉利而言,定然是 " 皆大歡喜 " 的局面。
此前筆者多次提及,在智能駕駛、自動駕駛專利方面,百度一直處于行業的領先位置,尤其是還擁有真正的 " 小範圍 " 無人駕駛的專業經驗,所以筆者奉勸各位用戶,在百度的實力還沒有真正普及在大眾視野之前,最起碼先别小看百度和極越的實力。
4
集度的約定要成空?
伴随集度轉變到極越的大跳躍中,除了產品、内部結構劃分的問題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極越的產品銷售渠道,究竟歸誰?
根據目前所了解到的極越官方工作人員表示:一直都不是百度造車、集度造車,一直内部的統一口徑都是吉利杭州灣智慧工廠(與極氪共線),準确的來說就是吉利造車。并且官方還曾表示,百度也好、集度也好,都是智能化技術賦能,與造車毫無瓜葛。
所以同極越官方人員所透露的來看,确實是吉利更占據極越品牌的内部主導權,尤其是已經負責生產、架構的支持,那麼銷售渠道的問題,就變得更加 " 朦胧 "。
根據此前集度官方溝通會上,集度 CEO 夏一平表示,集度計劃在 2023 年開設 46 座城市門店,并且到 2028 年,集度将具備全年 80 萬輛汽車的交付能力,而在極越代替集度登場以後,這些所謂的銷售門店,是要 " 改名換店 ",還是直接關閉呢?
極越的出現,目前來看,產品本身與銷售系統分離,與目前國内車企的作戰單元模式剛好相反,而在這樣的產品與銷售分離的模式背景下,最大的問題就是產品定義與銷售之間產生隔閡,產品很可能與當下汽車市場趨勢和大方向所分歧,更有可能因為產品與銷售系統的分離模式下,市場并不接受這樣的產品出現的悲劇,所以極越目前看似 " 強強聯合 ",但内部需要捋順的問題,依舊還有很多。
寫在最後
從目前的模式來看,百度與華為的差别還是蠻大的。
華為造車,是餘承東迫于華為内部的壓力,從想要涉足汽車制造領網域,最後只能不甘心的做汽車行業的供應商身份,而百度本身就不想承擔更大的風險讓自己陷入 " 進退兩難之境 ",所以百度的供應商身份,有更好的 " 可商量 " 的餘地。
此次百度與吉利的合作模式被公開以後,尤其是在極越 01 上市以後,如果產品真的受到市場認可,無論是百度、還是該合作模式,應該都會迅速被行業所推崇。
但筆者仍然要說,千萬不要過早的當 " 合作商 " 的實驗品,品牌、產品沒有穩定之前,一定不要做小白鼠。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