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誰的主場:這些展台為什麼這麼冷清?,歡迎閱讀。
成都車展有什麼特色?努力賣車一定是其中之一,以至于今年進到展館之後首先看到的不是展台上那些蓋住的新車以及為發布會忙碌奔走的工作人員,而是隊列整齊、口号響亮的銷售團隊。
在三年疫情過後,大家都寄希望今年的市場能夠煥發出全面的活力,但是事與願違,有人歡喜有人愁,十年前、二十年前的盛況已不再,甚至說時間再拉近一點,與 2019 年相比,最新一屆的 " 賣車盛會 " 當中各大品牌的境遇都有一些明顯的不同。
" 這人也太多了吧,這麼多人真是沒想到。"" 這怎麼這麼清淨,之前可不是這樣啊。" 這是走過各個場館當中說過最多的兩句話。
什麼展台人少?
合資與傳統豪華的無奈
成都車展開幕當天,連綿一天的雨水并沒有澆滅觀展人的熱情,連通各個整車展館的通道摩肩接踵,但是在一些品牌的展台之上,卻見不到這般擁擠的人流,甚至連在場的銷售人員都不是那般主動熱情。
在現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想必關注汽車市場動向的人們已經大概知道這說的是哪一類的品牌,沒錯,傳統合資與傳統豪華這兩個此前熱度更高、消費者更關注的兩類品牌失去了自身的光環。
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是廠家縮減預算?還是在認知裡面就覺得成都車展是個展銷會,沒有什麼必要蓄力準備?是自身的產品更新進度跟不上市場節奏?還是略顯 " 老舊 " 的產品體系對消費者構不成足夠的吸引力?
像參加過車展的人都知道,BBA 的展台在之前是最難擠進去的展台,甚至有時只能遠遠觀望,若是想近距離拍攝到最新的展車,則需要靜待時機,時刻準備好按快門的手,以防自己抓不到人群不經意散開的那一瞬間。
但是今年就不一樣,路過 BBA 其中之一一個品牌的展台時,甚至有一種車比人多的錯覺,那麼此時再看市場對于這個品牌現在的一些評價,很多都提到了轉型慢、缺少能打的 " 新時代 " 產品,這也算是目前這類品牌所遇到的一個共同難題。像合資品牌當中,基本上只有把那些海外熱度比較高的車型拿到展台上之後,這才能夠成為吸引觀眾的點。
再有今年成都車展的發布會,基本上可以總結為兩種不同的風格,第一種是更像北上廣這三個車展,也就是說廠家拿出來一些具有戰略性的產品帶到展會當中,盡管成都車展更多是面向市場端,但是也在對外展示自身的一些規劃。
另一種就比較有意思了,真的就是把這屆車展當做純純的展銷會,發布的也是一些產品的價格調整信息,這其中更多的就是為了換取銷量而去降低自身產品的價格,或者說不作發布會,直接從其他的渠道發布降價信息,把展台做成 "4S 店 "。
那麼再回到前面說的展台比較冷清的便是後者,很顯然這是一種無奈之舉,就拿降價這件事情來說,如果賣的好誰願意降價?加價還來不及呢,但是現在的市場已經不給加價的機會了,并且自身所占的市場正在不斷減少。
無奈背後應該怎麼做?躺平還是扭轉局勢?或許這些車企能夠向車展當中的一些其他品牌學習一下,為什麼他們的展台上面就能讓那麼多人去駐足?成為消費者關注的焦點,以及媒體報道的熱點。
什麼展台人多?
用新花樣定義產品
人為什麼多,對于消費者來說,產品理念有新意,廠家用點心,自然就能引流成功,沒有什麼復雜的理由,就是這麼簡單。
之前的成都車展基本上很少推一些 " 完全獨立 " 的新車,而是在一些現有車型上面去做一些小的改版,例如針對某一方面的更新,可以是性能、可以是配置,或者是來個更低定價的走量產品。
但是今年對于一些品牌來說,從產品與技術的發布來看,不太像傳統的成都車展,有很多全新的產品、新的技術,結合起來可以看到車企在當下這一環境下,對于如何定義產品這個問題的一些理解,以及未來市場發展走向的預判與試探。
新能源技術的出現讓現在的車企不僅僅将目光放在了其降低排放的單一特性上,更是依靠其電動化的特點,給產品的最終體現帶來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這次車展有一個很明顯的表現,就是車企開始依靠新能源技術去擴充自己在細分市場的話語權,換句話說,他們開始用新技術去定義產品的使用場景,并且也更加重視消費群體對于一款產品在用車場景上的具體體現。
首先是技術擴展場景,自主品牌在近一段時間當中開始着重發力新能源越野細分市場,或許是看到了硬派越野市場的發展前景以及向下輻射的潛在動力,比亞迪、長城、東風等品牌都在車展上帶來了各自針對這一市場的新車型。
而且我們還會發現,這些產品還都是依靠新能源技術所打造。方程豹豹 5 混動配合雲辇;長城旗下哈弗面向大眾消費者的混動電四驅猛龍,以及主打個性化的坦克 400 Hi4T;正式上市交付的電動越野東風猛士 917。
這其實也是未來這一市場的一個發展方向,電動化技術所帶來的動力提升以及更為線性的動力釋放都更貼合越野的使用場景,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混動系統的加入也到了此前這類產品高油耗的缺點,現在的重點就是如何讓電四驅去貼近機械四驅的能力,随着技術的發展,這一點或許能夠在短時間内被攻克。
并且在國内車市内卷的情況下,中高端越野市場在國内還是起步階段,所以對于後續還是有着比較良好的發展前景,個性化的消費訴求在車市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當中也将成為新的趨勢之一。
再加上後疫情時代消費者對于自駕遊需求的激增,這其實也給這種越野小眾市場留出了發展空間,盡管現在道路情況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講,其實内心對于更貼近自然的使用場景還是有一定的向往。
所以現在這些產品的扎堆出現,其實也算是行業對于這一領網域發展的看好,有旺盛的需求之後也給了這類產品重新定義的機會。
除了通過技術創造新場景外,現在的新能源市場已經不像之前是一個藍海市場,現在這一領網域中的產品越來越多,同類車型愈發擁擠,競争越來越激烈,那麼這個時候車企往市場裡推一款新車,不找點新奇的點,那就太容易被埋沒在 " 茫茫車海 " 當中。
新奇的點現在有什麼?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依托新能源技術所才來的性能點提升與場景擴展之外,現在車企開始将用車人群劃分地更加細化,就像我們日常使用的電腦,過去可能都是面向一個辦公需求,但是現在已經劃分出針對遊戲的、輕薄便捷的、設計專業的等等。
汽車同樣如此,如果在當下的時間點去做出一個綜合實力均衡的產品,倒不如針對某個消費訴求去發力,比如這屆車站當中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
極狐考拉去針對親子用車群體做了專門的優化,此前對于親子這類產品,大多數產品點都是在關注空間,但是并沒有細化到親子用車的具體細節,那麼考拉則是配備監視攝像頭、電動兒童座椅、躺椅、供喂食的桌板等配置,算是免去後期加裝的問題,結合嬰兒出生到後續的使用時間段,算是市場當中對于這類消費群體給出的一個比較貼合實際的解決方案。
再有就是銀河這種貼近當下比較熱門的 AI 的產品特性,其實這就是抓住智能化這一點去進行放大,可能現在都講智能,但是又沒有誰能在智能這個大圈子裡面表現出極為與眾不同的特性,那麼正好碰到現在 AI 的風口,正好借此強化人與車的互動特性。
這種定義產品的做法就是抓住某一需求去精準放大,使其形成消費者眼中的亮點,這種做法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内将會成為主流,這其實和前面提到的細分市場也比較類似,都是去從某一個需求去出發,而不是像之前簡單的對标競品去做一些為了競争而競争的簡單比拼。
盡管現在都說進入了汽車的變革期,或者說是來到了新時代,但是同質化這個現象依舊嚴重,甚至說到了新能源時代這個現象要更甚,此前通過對于機械的調校,能夠讓產品在基本面上有着不同的性格,但是随着電動化的逐漸滲透,性格基本上沒有差别,這就更需要車企挖掘需求。并且消費者所需要的是一種真正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而不是一些為了讓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噱頭與搞怪。
以上就是在成都車展當中一天的所見與感受,總體來說,看車的人多人少是品牌在消費者心中地位的最直觀反映,車展當中的現象就是大環境當中的一個縮影,會把某些問題集中放大,這不失為一個發現問題的時間節點,也不失為一次被敲響的警鍾。【iDailyc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