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新造車6月銷量:理想再超問界,“兩萬俱樂部”擴員,歡迎閱讀。
文 | 定焦,作者 | 黎明,編輯 | 魏佳
7 月 1 日,新造車公司們紛紛公布 6 月銷量成績。
理想交付 47774 輛,位列新勢力第一;蔚來、極氪、零跑跨進 " 兩萬俱樂部 ",均創下月交付量新高;華為鴻蒙智行(問界、智界)交付 46141 輛;小鵬、哪吒勉強剛過萬。
注 : 數據來源于 7 月 1 日車企戰報,只包括乘用車
每次公布銷量,對車企們都像是一次考試,有人考得好,有人考得差,名次一直在變化。
零跑科技創始人朱江明之前戲稱," 全世界最慘的人是中國車企的 CEO,每月發月報、每周發周報,每一次都是把 CEO 放在火上烤 "。
CEO 們唯一的辦法,只能是拼命卷,把對手都卷下去。
理想再奪冠,蔚來破 2 萬
我們先看 " 蔚小理 "。
6 月,理想交付 47774 輛,再次突破 4 萬輛。
自從 4 月從問界手中奪回新勢力銷冠之後,理想連續三個月保持第一,很大一部分增量來自理想 L6。L6 在 5 月交付接近 1.3 萬輛,6 月超過 2 萬輛,幫助理想鞏固了領先優勢。
理想對二季度給出的交付量指引是 10.5 萬至 11 萬輛,實際交付 10.86 萬輛,屬于正常發揮。
蔚來在 6 月交付 21209 輛,不僅再次突破 2 萬輛,還創了新高。
對于蔚來而言,2 萬輛的月交付量是一個小目标,也是目前衡量蔚來市場表現的一個關鍵指标。5 月份蔚來為了衝銷量,在終端給出了很多優惠,終于把交付量提到了 2 萬輛以上,外界關注它能否持續,目前看暫時穩住了。
蔚來對二季度的交付指引為 5.4 萬至 5.6 萬輛,實際交付 5.7 萬輛,超過指引上限。
小鵬在 6 月交付 10668 輛,勉強過萬,環比 5 月有所下滑。
" 蔚小理 " 中,小鵬綜合表現相對差一些。不只是 6 月,今年整個上半年,小鵬的銷量每個月都是墊底,只有 5 月和 6 月超過了 1 萬輛。
小鵬标志性的產品 P7,月交付量已經跌至一兩千輛的水平,P5 更是只有幾百輛,号稱 25 萬級最強智能電動 SUV,對标特斯拉 Model Y,被外界視為小鵬翻身仗作品的 G6,今年前 6 個月的平均月交付量只有 2000 輛左右。
雖然售價更貴的 G9 和 X9,明顯提升了小鵬整體的單車售價,還能改善毛利率,但總銷量上不來,成本也就降不下來。
小鵬對二季度的交付指引為 2.9 萬至 3.2 萬輛,實際交付 3.02 萬輛,中規中矩。
" 蔚小理 " 之外,鴻蒙智行的表現也值得關注。
鴻蒙智行是華為的智選車業務,華為與傳統車企合作,推出新造車品牌,統一納入到 " 鴻蒙智行 " 的招牌之下。目前,鴻蒙智行在售的品牌有問界、智界,合作車企分别是賽力斯、奇瑞。
6 月,鴻蒙智行合計交付 46141 輛。進一步拆分,問界 43146 輛,智界 2995 輛,都不及理想。
之前,問界銷售火爆的那幾個月,月交付量超過理想,每次都搶着發月報。最近幾個月問界被理想反超,就不再單獨公布銷量數據了,而是合并到鴻蒙智行中加總公布。
每個月固定公布銷量這事,本來是車企的自發行為,本意是為了增加信息透明度,讓消費者對每家車企的市場表現有個直觀的了解。但随着更多車企加入,這事慢慢變了味,成了一些車企的營銷工具。成績好公布,成績不好就不發聲,或者在公布時加上各種定語,變着法地拿 " 第一 "。以至于,要搞清楚某車企的真實銷量,需要數學好,得會做算術題。
華為問界的确給理想帶來了壓力,尤其是問界 M9,作為理想 L9 的直接競品,最近三個月的交付量都大幅超過理想 L9,6 月交付 17241 輛。理想 MEGA 失利後,本來想讓 L9 往上頂一頂,占住 40 萬元以上市場份額,卻迎頭遇上問界 M9。
問界的勢能還在,理想要穩住新勢力第一的位置,還得再衝一衝。
小米 " 送禮 " 保交付,極氪、零跑創新高
銷量信息最透明的車企,應該當屬小米汽車了。
小米 SU7 從上市那一天起,隔三差五就會主動向用戶 " 交待 " 最新進展,一開始是訂單量,然後是交付量。
對于 6 月銷量,雷軍在 5 月就開始預熱了——至少交付 1 萬輛。實際的成績是:超過 1 萬輛。
至于具體的數字,這次小米沒有說。小米 SU7 坐擁超過 10 萬訂單,產能決定了每個月的交付量。小米汽車工廠在 6 月開啟雙班生產,加班加點保交付。為了避免用戶退單,小米汽車在 6 月底推出 " 鎖單等待用戶關懷 " 活動,等待周期 3 個月以上的用戶,會不定期收到小米汽車的禮品。
如果抛開品牌看車型,月交付過萬的單一車型其實不多,如果再看能源形式,只包括純電,符合要求的車型就更少了。别忘了,理想 L 系列、問界 M 系列,可都是增程車。而小米 SU7 就是這樣一款車,純電,月交付過萬,還是很不錯的。
新勢力的純電車型中,在小米 SU7 這個價位,還能做到月交付過萬的,只有極氪 001。
過去幾個月,極氪 001 的交付量一直在增長,4 月過萬,5 月超過 1.3 萬輛,為極氪品牌貢獻了七成份額。
6 月,極氪交付 20106 輛,首次破 2 萬,其中的主力依然是極氪 001。當然,極氪 007 的表現也不錯,正式交付以來每個月都有四五千輛。這讓極氪成為今年上半年售價 20 萬元以上純電品牌的銷冠。
二梯隊的品牌中,零跑最近表現不錯,6 月交付 20116 輛,首次過 2 萬。
零跑已經完成車型結構的調整,把主力轉移到 C 系列的幾款車上,廉價小車 T03 在零跑總銷量中的占比持續降低。
零跑踐行極致性價比的造車理念,比小米還 " 小米 "。創始人朱江明做技術出身,有濃厚的理工男氣質,前段時間他說,有人評價他是當前車企 CEO 中唯一沒有做直播的。不過他頓了頓又說," 聽了周鴻祎的演講,可能接下來也應該做直播 "。
周鴻祎投資的哪吒汽車,6 月交付 10206 輛。
跟其他新勢力不同,哪吒目前的銷量中,有接近一半是出口。它在國内的銷量今年以來相對乏力,哪吒 AYA、哪吒 X、哪吒 GT 月銷均不過千,新上市的哪吒 L 在 5 月交付 3700 多輛,接下來就主要靠這款車了。
哪吒在 6 月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 IPO 申請,招股書顯示,哪吒過去三年累計虧損 184 億元,今年以來單車均價 11.3 萬元,毛利率負數。對比之下,零跑的各項數據都要優于哪吒。
岚圖 6 月交付 5507 輛,比 5 月有所增長。
在眾多傳統車企推出的新品牌中,岚圖是少有的按時公布銷量成績的車企。每個月初,無論成績好壞,它都雷打不動公布數據,而且每個月的口徑統一,沒有那些讓人迷惑的定語。一開始,它每個月只能交付一兩千輛,比它成績差的車企不公布數據,于是它就墊底了。後來,它的銷量逐漸提升,甚至在去年 12 月過了萬。
岚圖在售三款車,賣得最好的是一款 MPV 車型岚圖夢想家,最近幾個月的月交付量在 3000 輛左右。新能源 MPV 是一個小眾市場,極氪 009、小鵬 X9、理想 MEGA 都處在這個細分市場,但都沒岚圖夢想家賣得好。
剩下的新勢力中,有些沒公布銷量成績,有些沒有太大亮點,這裡不展開講了。
出海找增量,從内卷到外卷
今年以來,各大車企都在加大出海力度,尤其在近幾個月動作很多。
比如小鵬,在 4 月通過海運向德國發了近千輛 G9,同時宣布正式進入港澳市場;5 月進軍澳大利亞、法國市場;6 月在開羅大埃及博物館舉行發布會,面向埃及市場發布了小鵬 G9、小鵬 P7。
海外市場去年只為小鵬貢獻了幾百輛的銷量,但随着今年新進入國家的增加,下半年開始陸續交付,貢獻會越來越大。
車企出海,一方面因為國内市場實在太卷,從價格戰到口水仗,大家都打得很艱難,另一方面中國的新能源車賣到海外,無論品質還是價格都确實有競争力。
出海較早的哪吒,已經在東南亞站穩了腳跟。
早在 2021 年,哪吒就開始研究右舵車型,并将出海的第一站選在了東南亞。次年,哪吒在泰國開出首家海外門店,開始交付右舵車型。去年,哪吒一共出口了 17019 輛車,占它總銷量的 13.7%,貢獻了 12% 的銷售收入。今年上半年,哪吒出口接近兩萬輛,超過去年全年了。
零跑出海較晚,但進度很快,起點很高。它在去年用 20% 的股權,換取了 Stellantis 集團 15 億歐元的投資,雙方成立合資公司,幫助零跑出海。
Stellantis 集團在海外有成熟的銷售渠道,朱江明最近說,零跑汽車的第一步是準備在 9 個歐洲國家落地,今年底還會進軍印度、亞太、中東、非洲及南美洲等市場,今年預計能實現 6000 輛至 10000 輛的銷量,2030 年在中國市場以外銷售 50 萬輛汽車。
出海看似美好,真做起來其實很難。尤其是去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之後,一些國家開始限制中國車。
6 月上旬,歐盟宣布将對中國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進一步提高關稅壁壘。土耳其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汽車征收 40% 的額外關稅。這對于進軍歐洲的中國車企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戰。
蔚來之前将歐洲作為出海重點,5 月剛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開設了歐洲第二家用戶中心,關稅提高之後,蔚來出海的成本也會随之增加。對于歐盟的決定,蔚來還專門對外界進行了回應,大概意思是說,還會繼續出海,會根據歐盟政策的進展調整商業計劃。
零跑由于抱住了 Stellantis 集團的大腿,回旋餘地更大一些。朱江明說,"Stellantis 集團有上萬家經銷商,擁有較強的銷售網絡背書能力。所以零跑當前并不擔心歐盟對中國電動車新政策的影響。"
有消息稱,零跑汽車的部分生產将轉至歐洲本地,以避開高昂的進口關稅。Stellantis 中國确認,零跑 T03 車型的首批試生產車輛已在 Stellantis 集團位于波蘭 Tychy 的工廠成功組裝。
之前,中國車企多是整車出海,工廠和產線還留在國内。由于國内成本低,即便算上運費和關稅,出海依然有利可圖。關稅提高之後,中國車企要繞開關稅壁壘,就只能在海外建廠,在海外組裝,這也是歐洲一些國家想要的結果。
可以預見的是,随着出海進入深水區,會有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產線出海,這是一條必經之路。而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競争,也将從内卷走向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