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一流的城市,都在高調回歸實體經濟,歡迎閱讀。
一、一流的城市,都在高調回歸實體經濟
近期,從廣州、深圳,到成都、蘇州,再到武漢、長沙,幾乎所有超大特大城市,不約而同喊出了 " 制造強市 "" 產業強市 " 或 " 產業第一 " 的口号,無不将實體經濟放在經濟發展的 "C" 位。
部分城市 " 產業強市 " 提法
作為西部實體經濟的重鎮,日前召開的成都市委十四屆三次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制造強市戰略,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這是繼去年成都将 " 制造強市 " 寫入黨代會報告以來,再一次明确 " 實體經濟 " 之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超大特大城市如此,作為實體產業主要承載者的區縣層面也是如此。
日前,成都市溫江區提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全力推動地标產業提能更新,重點產業、未來產業集聚成勢,構建 " 姓溫有據 "(產業畫像 " 姓溫 "、產業選擇 " 有據 ")的 "3+6" 現代化產業體系。
為何實體經濟突然變得如此重要?
事實上,并非突然,也非偶然,實體經濟自始至終都極其重要,且在新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顯得更為突出和關鍵。
二十屆中央财經委第一次會議強調,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去年至今,多個中央會議不斷重申," 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
可見,實體經濟既是經濟發展的 " 着力點 ",也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同樣也是城市 " 突圍 " 的必然選擇。
從國際層面看,全球產業博弈和調整的節奏越來越快,傳統的經貿衝突正在演化為更深層次的科技、產業之争。能否掌握核心技術,能否構建安全、自主、可控的產業鏈,具有關乎全局的重要性。
從產業層面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攪動國際產業格局,進而影響區網域產業布局,帶動新一輪城市格局的大洗牌。
從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到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無不如此。
從發展階段來看,當經濟進入新階段,動辄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模式難以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以實體經濟為核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正是其中的關鍵一環。
從城市層面看,前些年 " 退二進三 " 帶來的 " 產業空心化 " 問題可謂廣為人知,高新產業才是新一輪城市競争的底牌,這就進一步凸顯產業強區(市)的重要性。
就此而言,押注實體經濟才會創造更大的可能。
二、產業強市,誰在領跑?
作為世界上產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國家之一,中國擁有眾多萬億級產業,打造了多個萬億級制造強市,這些地方正是實體經濟的主戰場。
衡量一個城市的產業實力,工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是繞不開的存在,這是實體經濟中的實體經濟,也是產業強市的關鍵所在。
先看工業,中國的工業大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的強省會城市。
根據各地最新發布的 2022 年統計公報,我國工業增加值超過 5000 億元的城市共有 14 個,除了西部的成都重慶之外,其他城市基本都在東部。
從 TOP20 工業城市來看,東部的上海深圳蘇州,西部的成都重慶,中部的武漢、長沙,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再從先進制造業來看,根據賽迪顧問發布的《先進制造業百強市(2022)研究報告》,深圳、蘇州、廣州位列前三,成都、武漢、寧波等跻身前列。
這些城市,均坐擁在全國有着一席之地的傳統優勢產業,也不乏在新賽道上有了一争之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深圳的新一代信息產業技術冠絕全國,廣州的汽車產量位列全國之首,寧波的制造業單項冠軍跻身全國第一,而上海的集成電路產業為全國之最 ……
作為西部地區重要的實體經濟重鎮之一,成都近年來先後培育了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為代表的兩大萬億級產業,且在逐步形成集成電路、智能終端、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 10 個千億級產業。
要知道,改革開放早期,成都在全國制造業城市矩陣的地位還不凸顯,當時的工業大市無不是沿海城市,中西部城市的崛起還是最近 20 年來的事情。
這背後,產業西移、強省會崛起、國内大循環、陸權復興和超前布局是中西部城市後來居上的關鍵。
近年來,随着全球產業大轉移,以及國内國際大循環戰略的提出,再加上創新驅動的日益凸顯,中西部一些強省會正在脫穎而出,成為新的制造業中心,成渝能成為西部地區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高地,就是得益于此。
與此同時,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航空物流樞紐等基礎設施的完善,中西部地區得以擺脫區位劣勢,内陸地區得以蛻變成開放前沿,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成都自然率先從中受益。
當然,城市的戰略主動性也顯得至關重要。
早在 1990 年代,成都就率先布局生物醫藥產業,如今已經成為西部地區最大的生物醫藥基地之一。
2000 年後,成都又準确把握到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版圖重塑的歷史機遇,率先将電子信息產業列為 " 一号工程 ",引入一批國際龍頭企業,帶動 " 芯屏端軟智網儲 " 的全產業布局,促成了一個萬億級產業的崛起。
這只是成都實體經濟崛起的縮影。背靠 " 制造強市 " 戰略,緊抓實體經濟,未來成都的產業實力将會更上一層樓。
三、每一個經濟大市,都離不開產業強區的支撐
上海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產業的主要承載地在浦東新區,深圳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主陣地在南山區,廣州新能源汽車的發力點在番禺區,蘇州電子信息產業的集聚地在工業園區,佛山智能家電的主要集群在順德區 ……
這些經濟強區,無不以實體經濟起家,又以實體經濟當家,靠着制造業打出了一片天地。
深圳南山區,能從最初的一個小漁村,躍居全國經濟第三大區,改革開放的基因、制造業當家的定位、科技創新的動能正是背後的最大的秘訣。
佛山順德區,能從一個 " 桑基魚塘 " 為主的農業縣,蛻變成為聲名赫赫的 " 廣東四小虎 ",再到晉級為全國首個萬億級工業強區,實體產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無疑是最大支撐。
東部地區如此,西部地區也是如此,成都及各大區縣的崛起,無疑也離不開實體產業的助力。
作為萬億級工業大市,成都各大主導產業散布于各大區網域。
根據成都市發改委發布的成都市產業生态圈和產業功能區名錄,成都共有 12 個產業生态圈、66 個產業功能區。
其中,電子信息產業和裝備制造業主要集中在高新區和天府新區,汽車產業和軌道交通產業主要位于東部區網域,而溫江區則是生物醫藥、都市農業和綠色食品產業的重要集聚地之一。
這些區網域,正是成都發力實體經濟的重點區網域,也是制造強市的主要支撐。
日前,溫江召開的區委十五屆十次全體會議提出,将堅持一手抓地标產業提能更新、一手抓重點產業和未來產業集聚成勢,加速構建 " 姓溫有據 " 的 "3+6" 現代化產業體系。
所謂 "3",指的是醫藥健康、綠色食品、現代都市農業三大地标產業,這是溫江區的傳統優勢產業;
而 "6",指的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印務輕紡、現代商務、文體旅遊、數字經濟六大重點產業和未來產業,代表的是未來重點發展的方向,共同構成完整而立體的現代產業框架體系。
為何是這 9 大產業?
一地的產業布局,既與其資源禀賦、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功能定位息息相關,也不乏響應國家戰略、參與區網域競争與科技產業變革的需要,前瞻布局,主動出擊,形成富有強大底蘊又不乏未來競争力的產業體系。
就此而言,溫江的 "3+6" 產業體系,并非憑空而來,而是 " 姓溫有據 ",既有 " 參天大樹 ",又有 " 茂密森林 ";既有優勢產業,也有未來產業,既要鞏固既有優勢,也要布局和發力未來。
正如西南财經大學教授湯繼強所言:
" 通過多年發展,溫江已累積生物醫藥產業基礎,随着城市發育愈加完善,城市功能對產業支撐更強大,特别是在制造業轉型更新上,依靠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打造更多‘小而美、特而精’產業,将有望實現新一輪增長。"
三大地标產業,均是溫江的傳統優勢產業,在成都乃至整個西部都有相當強的競争力。
地處溫江區的成都醫學城已連續兩年入選全國最佳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成了西部地區競逐全國生物醫藥高地的重要承載地之一。
綠色食品和都市農業,則有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成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生态活力區等戰略加持,劍指西部綠色食品高地和 " 天府糧倉 " 科技創新策源地。
至于六大重點產業和未來產業,并非一哄而上,而是均有產業基礎,且不乏連點成網的融合效應,均是溫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增強區網域競争力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從溫江區 " 專精特新 " 企業的分布就可見一斑。
近日,各地公布第五批國家級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名單,溫江區有 6 家企業名列其中,涉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等產業,加上之前已經入圍的企業,溫江目前已有 13 家 " 小巨人 " 企業。
專精特新企業,以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見長,素有 " 腰部企業 " 之稱,被譽為高新企業的 " 中場力量 ",代表着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更新的方向。
據統計,如果将國家級、省級都囊括在内,溫江區目前共擁有 80 多家專精特新企業,占全區規上企業的 1/4 以上。
這些企業,絕大多數都來自生物醫藥和大健康領網域,體現溫江生物醫藥產業的強大底蘊和競争力。
而在生物醫藥之外,近年來,溫江區接連誕生了一批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現代都市農業領網域的科技企業,跻身省級乃至國家隊陣營。
溫江之所以發力這些未來產業,除了有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外,更重要的是創新動能蓬勃,智力資源充裕,為進軍更多戰略性新興產業奠定基礎。
與其他中心城區相比,溫江最大的優勢在于一流大學雲集,創新要素集聚,營商環境改革走在前列,三產融合、數實融合、軍民融合、產城融合卓有成效。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第二輪雙一流大學名單,四川共有 8 所雙一流高校,其中有一半位于溫江或設有校區,包括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财經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
這些高校的存在,為溫江攬獲 2 個國家重點實驗室、9 個國家級研發中心、190 個省級以上研發平台、42 個公共技術平台,以及不計其數的高學歷人才儲備。
高校雲集,而高學歷人才又在蜂擁而入,這讓溫江被賦予 " 建設四川省人才工作先行區 " 的重任。
數據顯示,目前,溫江已聚集 " 兩院 " 院士等領軍人才 205 名,全區人才總量達 33.7 萬人,占全區常住人口的 1/3 左右。
這一切,都為溫江區發力實體經濟、布局高新產業,創造堅實支撐和先發優勢。
四、產業強則城市強,這是城市競争和經濟發展的鐵律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 2023 年上半年經濟數據,全國 GDP 達 59.3 萬億元,同比增長 5.5%。
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别同比增長 11.8% 和 13.9%,體現了創新驅動、產業更新對于經濟的支撐作用。
面向 " 制造強市 ",成都提出成都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 GDP 增速 1 個百分點,到 2025 年,工業規模占 GDP 比重達到 26% 以上,支柱產業集群規模突破 4 萬億元。
過去 10 年,包括成都在内的一眾城市借助產業更新,完成經濟位次和城市能級的全面躍升。
如今,發力制造強市,一旦支柱產業規模突破 4 萬億元,成都的 GDP 總量有望向着 3 萬億元大關大步邁進。
以 " 實體經濟 " 為主要發力點,溫江區也提出,全力推動制造強區建設,到 2027 年的目标為制造業占 GDP 比重達 28%。
制造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的突破,将會帶動溫江新一輪的提能更新,助力溫江區跻身千億大區之列。
總之,無論是區網域競争還是國際博弈,實體經濟都是重點中的重點。
誰能把握好現代化產業體系轉型更新的方向,誰能布局更多面向未來的高新產業,誰就能先行一步。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國民經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