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上半年68家券商僅3家自營虧損,5家下滑,自營高增長可否持續?下半年難度增加,歡迎閱讀。
财聯社 9 月 10 日訊(記者高豔雲)自營收入高增成為券商上半年業績最大亮點。68 家券商披露的上半年數據來看,自營業務淨收入合計達 926.75 億元,同比增 85.55%;其中 62 家上半年自營業務收入正增長,占比高達 91.18%。
收入排名前十券商依次是中信證券(115.39 億元)、申萬宏源(60.12 億元)、華泰證券(58.18 億元)、國泰君安(51.97 億元)、中國銀河(46.50 億元)、中金公司(44.27 億元)、中信建投(42.88 億元)、招商證券(39.18 億元)、國信證券(34.61 億元)、海通證券(32.87 億元)。
在自營業務上半年整體大增之下,行業呈現兩大特征,一是頭部券商自營業務收入分化,二是中小券商增速遠高于較大規模券商。非方向性投資正成為影響券商自營業務的重要邊際變化因素,頭部券商正在加大非方向性業務布局。有非銀研究直指十大券商自營業務收入的分化來自用表差異,非方向性投資、場外衍生品等業務占比較大的券商自營收入更為平穩。
以當下的市場表現以及種種政策調整,下半年自營業務是否還會表現為高增長,或存在較大不确定性。
多家中小券商自營收入激增數倍
收入排名靠前券商中,部分券商的自營業務收入增速較高,分别為中信證券(21.95%)、申萬宏源(37.23%)、華泰證券(54.98%)、國泰君安(45.11%)、中國銀河(36.69%)、中信建投(46.22%)、招商證券(28.05%)、國信證券(25.85%)、海通證券(374.68%)、廣發證券(292.92%)、光大證券(271.49%)。
東财 Choice 數據統計顯示,自營業務淨收入同比增速達到 1 倍以上的券商有 23 家,其中,财通證券同比增速高達 222.51 倍,萬聯證券達 46.81 倍,此外增速較高的還包括國金證券(720.78%)、東北證券(686.60%)、開源證券(635.50%)等。
對比來看,頭部券商自營收入彈性小于中小券商,頭部券商基數較高,增幅較小,中小券商自營業務彈性較大。
今年上半年自營業務扭虧為盈且數據激增的券商有 9 家,分别是興業證券、長城證券、安信證券、西南證券、國元證券、華西證券、恒泰證券、長江證券,上述券商自營業務合計淨收入為 75.71 億元,但去年同期合計虧損 16.05 億元。
68 家券商中僅有 3 家上半年自營業務淨收入告負,分别是長城國瑞證券(約虧 5.08 萬元)、粵開證券(-0.02 億元)、華林證券(-0.11 億元)。此外,有 5 家券商自營業務收入下滑。
平安證券非銀研究指出,十大券商内部表現出現分化,預計系各家券商用表差異較大,非方向性投資、場外衍生品等業務占比較大的券商自營收入更為平穩,去年業績基數也相對較高;同時場外衍生品業務規模增速放緩,今年上半年月均存量規模 2 萬億元,較 2022 年月均存量規模下降 6%。
構建輕重資本業務協同發展生态
部分券商自營業務做得更好、更穩定的原因是什麼,證券公司未來應該如何做好自營業務?
中信證券在半年報中透露,公司股票自營業務堅持聚焦上市公司基本面,同時強化自上而下的宏觀策略研究對投資組合風格及行業配置的驅動,更着眼于降低組合波動及增強抵御外部宏觀因素衝擊的能力。繼續加大非方向性投資布局,強化業務協同優勢,提高抗風險能力。
申萬宏源居今年上半年自營業務淨收入排名第二,申萬宏源證券執行委員會成員李雪峰近日在财聯社刊文指出,當下,以方向性投資為主的傳統自營業務作為券商的核心業務,受市場波動影響巨大,這不僅導致券商 " 靠天吃飯 " 現象嚴重,也不利于證券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因此,券商自營業務必須大力推進改革轉型。
對新時代自營業務改革轉型中所涉及的本金投資、客盤交易和輕重融合等工作,李雪峰做出如下的後市研判和建言獻策,本金投資方面,應從 " 方向性 " 到 " 非方向性 ",以 " 低波、穩健 " 為目标,助力證券公司自營業務實現高質量穩健擴表;客盤交易方面,應從 " 關門做投資 " 到 " 開門做交易 ",優先做大做強客需業務,全面助力打造 " 交易型投行 ";輕重融合方面,從 " 輕重失調 " 到 " 輕重協調 ",構建輕重資本業務的協同發展生态,賦能證券行業高質量發展。
銀河證券指出,今年上半年,公司投資業務深入踐行資本市場專業的投資交易商理念,優化資產配置與負債融資,做大做強 FICC 做市、固收類場外業務、跨境業務,在創新業務資格、優化業務結構、強化業務協同方面取得顯著的進步。其中,權益類投資方面,報告期内,公司對權益投資部門進一步整合,秉承價值投資理念,強化投資管理能力,豐富權益投資工具,拓展投資模式和投資領網域,公司權益投資業務實現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