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自主研發STAR-T技術,華夏英泰如何突破細胞治療的實體瘤之困?,歡迎閱讀。
文 | 頓雨婷
近年來,小分子靶向藥和大分子抗體藥是抗癌領網域的主流,而随着靶點擁擠問題卻日益嚴重——根據 IQVIA 數據,2021 年全球僅 PD-1/L1 相關的臨床試驗數量就超過了 5600 個。目前,尋求 " 差異化 " 已成為新藥研發的重要主題。
其中,細胞療法成為一個重要的差異化領網域。一次給藥、終身有效,功能性治愈癌症或血友病等罕見病 ..... 這些 " 神奇療效 " 使其備受追捧,成為行業的一大風口。細胞療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生物工程改造,使人體免疫系統具有識别、殺傷癌細胞的功能。目前,CAR-T、TCR-T、TAA/TSA 等涉及改造、激活 T 細胞的療法是行業的焦點,其他還有 NK 細胞、DC 細胞等,吸引了一大批企業湧入研發。
華夏英泰就是其中一家,它由免疫學家林欣教授于 2018 年 3 月領銜創立,專注于基因編輯 T 細胞免疫治療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化,其核心技術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TCR-T 技術平台—— STAR-T(合成性 T 細胞受體抗原受體)。
以此為支撐,目前華夏英泰布局了針對血液瘤與實體瘤疾病的自體型和定點整合通用型的產品管線,已有多條產品管線處于臨床或臨床前研發階段:CD19/CD20 雙靶點STAR 產品 HXYT-001于 2022 年 9 月 6 日獲得國家藥品審評中心的臨床默示許可,正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牽頭下進行 I 期臨床試驗工作;另一款靶向 LILRB4 的產品 YTS104,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于去年 12 月獲得了美國 FDA 授予孤兒藥資格;同時也在面向實體瘤做開發,并着手布局定點整合的通用型產品。據介紹,2026 年前,公司将推動至少 2 款基于 STAR-T 開發的細胞治療藥物上市。
日前,該公司受邀參展 2023 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 服貿會 "),借此機會,36 氪等媒體采訪了華夏英泰聯合創始人趙學強博士。
36 氪了解到,目前已有的 CAR-T 細胞免疫療法相關專利主要掌握在大型跨國藥企手中,且治療費用昂貴,以藥明巨諾、復星凱特 CAR-T 為代表的細胞治療產品一直受困于價格高(幾乎是百萬一針)、商業化難突破的問題。趙學強表示,STAR-T 的出現就是為了打破這種局面:首先,公司有自主技術,并針對該技術做了全球的專利布局;其次,要在設備、設計、耗材等做國產替代,降低生產成本。
據悉,該技術綜合了 CAR-T 與 TCR-T 的優勢,較傳統 CAR-T 治療產品具有抗原敏感度更高、腫瘤浸潤能力更強、安全性更高等顯著優勢。
STAR-T 技術平台(企業供圖)
如何通俗地理解該技術?趙學強解釋到,之所以罹患癌症,最根本的原因還是 T 細胞不認識癌細胞了,而 CAR-T 或 TCR-T 就是定向地改造 T 細胞,或為其安裝一個 "GPS",讓它知道誰是癌細胞。其中,CAR-T 是把抗原受體和 T 細胞人為地組合到一起,好處是發揮作用比較快、缺點是持久性不太強;TCR-T 則更接近于天然產物,但識别靶點的機制很受限。"STAR-T 相當于是 TCR 基礎上的 CAR,具備 TCR 的信号和 CAR 的識别靶點機制,使得編輯的 T 細胞更具有天然 T 細胞的特性還能更好地識别。"
另外,趙學強也談到,STAR-T 可以更好地針對兩個靶點:CAR 是一個單鏈的,就只能将抗原受體做 " 串聯 ",固然能更好地發揮功能,但相互之間的影響會特别大,設計的挑戰難度會很高;而 STAR 是雙鏈,可以讓天然的 T 細胞受體實現 " 并聯 ",相互幹擾會非常小,也更容易成藥。
據悉,華夏英泰團隊最早從 2019 年開始做 STAR 技術的開發,并在 2021 年将成果——新的細胞療法 STAR-T(即(synthetic T cell receptor and antigen receptor-T)發表于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上。據稱,公司是全世界首個報道了這個結構,并将它設計了出來,還在臨床前動物試驗證明它能發揮更好功能的團隊。
除了特色的 STAR-T 自主技術,華夏英泰也在重點攻克實體瘤。目前全球已有 9 種 CAR-T 產品上市,其适應症均為血液瘤,譬如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但其實,實體瘤具有更巨大的臨床需求和市場需求——最新的全球癌症數據指出:" 約 90% 的癌症發病率都是由實體瘤引起 "。據趙學強透露,公司的第三和第四個管線都是針對實體瘤:一個是肝癌,一個是胰腺癌或間皮瘤,以及一些組合的設計,目前正在做探索性臨床研究。
趙學強表示,STAR-T 更像 TCR-T,更接近于天然的 T 細胞的特性,更容易攻克實體瘤。" 目前我們在動物試驗中也看到這項技術在實體瘤的結果會更好一點,确實不容易耗竭,持久性會好,因為細胞擴增、T 細胞擴增殺傷腫瘤,都會更好。"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實體瘤,開發通用型產品也是行業的未來共識,這也是華夏英泰正在努力的方向。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目前并沒有一款通用型的產品上市,國際上通用型產品的臨床數據也并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目前的技術也還無法發揮成本優勢。趙學強認為,從產品開發的角度,通用型目前還沒有被證明 " 相對更好 " 的技術路線,如何去編輯、怎麼提高持久性等問題都需要時間來突破。" 目前通用型正處在最艱難的爬坡階段,只要‘坡’上去了(I 期臨床能證明效果),行業就會迎來新局面。"
目前,華夏英泰最成熟的產品為前文提及的 HXYT-001(CD19/CD20 雙靶點 STAR-T)。趙學強透露,針對 STAR-T 產品做的早期臨床試驗顯示:沒有發生三級以上的細胞因子風暴,證明了其安全性。
值得關注的是,公司也在推進出海。趙學強表示," 我們希望用最方便、最快速、最穩定的方法進入北美市場,利用當地的資源、生态,當地有經驗的 CDMO 和臨床開發中心,采取合作的模式去布局;國内的策略就是要集中精力把臨床試驗、產品研發做好。"
截至目前,華夏英泰已完成數億元融資,上一輪是在 2022 年 7 月完成的 B+ 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