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北向這次動真格?高盛、大小摩等多家外資機構現身席位前十,“神秘力量”退居十名開外,歡迎閱讀。
财聯社 2 月 23 日訊(記者 周曉雅)連續走強的行情之下,滬指今日早盤一度站上 3000 點關口。備受關注的北向資金,在此期間出現了新變化。
數據顯示,節後以來 4 個交易日,北向資金從淨流出額收窄——轉向淨流入——再到連續 2 天淨流入。
值得留意的是,在北向資金流向轉變期間,背後入場的機構或已較節前改變。僅從北向資金淨流入的前十席位來看,一度受到市場關注的、被視為 " 神秘力量 " 的中銀國際證券 ( 香港 ) 已連續收窄,甚至轉向小幅淨流出。
取而代之的是,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摩根大通金融(香港)等外資背景的機構席位頻頻現身前十席位榜單。前 2 個交易日北向資金持續淨流入,外資背景機構席位在北向資金淨流入前十中的席位占比均過半。如此的變化,席位背後的資金屬性再次引發市場議論,有觀點猜測,這是否意味着外資已拿出 " 真金白銀 " 展現對 A 股市場的看好。
多家外資機構現身北向資金前十席位
choice 數據顯示,2 月 22 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席位北向淨流入額最高,為 20.61 億元。作為一家外資銀行,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為匯豐控股的全資附屬公司,匯豐控股則是匯豐集團的控股公司,總部位于英國倫敦。
跟随其後的是摩根大通金融(香港),當天北向淨流入額為 16.68 億元,另外,高盛(亞洲)也在昨日淨流入 13.77 億元。而排名第四到第十位的席位除了海通國際證券、中信裡昂證券以外,其餘多為外資機構或旗下在香港設立的公司。
整體來看,北向資金在 2 月 22 日淨流入 36.9 億元,已是連續第 2 個交易日流入。往前一個交易日,北向資金在 2 月 21 日全天大幅淨買入 135.95 億元,創下去年 7 月以來單日淨買入額的新高。
2 月 21 日的北向資金淨流入前十席位中,9 家為外資背景機構席位。choice 數據顯示,當日有 7 個席位北向資金淨流入額在 10 億元以上,其中,摩根大通金融 ( 香港 ) 、摩根士丹利香港證券、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位列前三,當天的北向資金淨流入額分别為 30.92 億元、28.93 億元、27.29 億元。
中銀國際證券 ( 香港 ) 退出北向前十席位
值得留意的是,随着北向資金再次轉為淨流入,此前頻頻被議論的中銀國際證券 ( 香港 ) 退出近日的北向資金淨流入前十席位。
Choice 數據顯示,在本周一(2 月 19 日),中銀國際證券 ( 香港 ) 曾為當天北向資金淨流入額席位榜首,當日北向資金淨流入 44.28 億元。到了周二北向資金整體淨流出收窄之際,該機構席位則迅速退至當天北向資金淨流入額榜單的第十位,僅流入 1363.32 萬元。
最近 2 個交易日,在北向資金整體轉為淨流入的情況下,中銀國際證券 ( 香港 ) 席位的北向資金流動金額再次收窄至百萬元水平。
事實上,早在今年 1 月中銀國際證券 ( 香港 ) 曾多次出現在北向資金淨流入席位的前列。數次抄底情況的出現,通過該席位買入的資金是外資還是包含内資成分,中銀證券香港席位背後的資金屬性引發市場猜測。
目前來看,雖然外資背景的機構席位近日頻頻現身北向資金淨流入額前十席位,但席位背後的資金來源仍無法通過公開消息了解,也有市場觀點猜測,這是否意味着外資已再次流入。
北向資金本周集中流入銀行股
從北向資金的具體個股流向來看,Wind 數據顯示,從本周一至昨日(2 月 22 日),京東方 A 被增持股數最多,達 1.02 億股,截至 2 月 22 日,北向資金共持有京東方 A 24.07 億股,占該股流通 A 股的 6.55%。
另外,多只銀行股也現身在北向資金本周增持的榜單中,其中,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分别被增持了 7920.19 萬股、5689.92 萬股,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的增持股票數量也超過 4000 萬股。
另外,中國建築、TCL 科技、紫金礦業、中國石化也在本周前 4 個交易日被增持較多,而四川長虹、分眾傳媒、金科股份等被北向資金減持股數較多。
随着北向資金的持續淨流入,外資是否重新流入在中國市場也受到市場持續關注。中金公司近期研報提到,在相比基準的超 / 低配水平上,截至去年 12 月,全球型基金(配置範圍為全球的基金)已低配中資股 0.3 個百分點(基準比例 0.98%,2018 年以來最低時低配 0.42%)。新興市場基金低配中資股 2.8%(基準比例 25.2%,最低時低配 6.8%)、全球除美國基金(低配 2.0%,基準比例 4.1%,最低時低配 2.2%),亞洲除日本基金當前低配 4.8%(基準比例 28.1%,最低時低配 6.7%)。
該機構分析,如果對中國市場的配置比例重新回到标配的話,将帶來 593 億美元流入,這一數字相比 2021 年底以來海外主動型資金累積流出規模(456.1 億美元)還要高出 137 億美元。相反,如果低配程度降至歷史低點,可能還有一定壓力。假設上述四類基金對中資股的低配幅度均降低至 2018 年以來的低點,以全球基金為例,如果低配程度回到近年來低點,對應 33.5 億美元的潛在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