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王寶強,揮出這一拳,歡迎閱讀。
鐵籠裡,兩個十二歲的孩子赤裸着上身搏鬥,籠子外人聲鼎沸。
這一幕被傳上網," 始作俑者 " 很快被人肉了出來——孩子們的教練、格鬥俱樂部創始人恩波。
" 誘拐兒童 "" 非法收養 "" 利用孤兒牟利 "...... 一時間,唾罵險些将他吞沒。
但随着調查深入,人們卻看到了意料之外的畫面:
" 格鬥孤兒 " 在輿論壓力下被送回家時,各個哭着不願離開,有個小女孩甚至是被強按着手印帶走的。
原來,恩波非但不是黑心老板,多年來還陸續收養了 400 餘名孤兒和特困兒童。
白天教他們散打,晚上請老師上課,孩子們的一日三餐從洋芋變成了肉蛋奶,生活條件大大改善。
如果當時的人們沒有急于網暴聲讨,他們将在幾年後看到:
恩波格鬥培養出了全國格鬥冠軍、金腰帶得主,向世界輸送多名 UFC 名将 ……
2017 年,格鬥孤兒事件轟動全國。
底層孩子欲以拳頭逆天改命,好人行善卻被推上風口浪尖。
有戲劇衝突,有深度内核,原來,現實才是最好的故事。
當時就有人感嘆:拍成電影就好了。
時隔 6 年,電影真的拍了出來——《八角籠中》,導演王寶強。
當年《大鬧天竺》口碑失利,讓人對王寶強的導演能力打上問号。
但他怎麼回應?
親自去領 " 金掃帚 ",接受批評,字字懇切。
他的真誠和低姿态不僅狂圈好感,也赢得了觀眾心裡的第二次機會。
如今,第二部作品回歸現實題材。
怎麼說?内味兒終于對了!
王寶強的核心優勢,在《八角籠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真。
細想,還有誰比他更适合這個故事呢?
内娛再找不到王寶強這樣的草根代表——河北農村娃去少林寺練武,從橫店跑龍套的變成家喻戶曉的巨星,一步步突破命運牢籠。
每一步都不可思議,每一步都腳踏實地。
如他自己所說:他太懂底層人物的内心,太懂逆天改命是什麼滋味。
拍這群格鬥孤兒,就像在回望當年的自己。
于是在《八角籠中》,你看到的不是帶着美化濾鏡和旁觀視角的熱血、勵志與感動,而是置身其中的痛感、掙扎和自救。
向騰輝(王寶強 飾)不是什麼從天而降的英雄,重操舊業純屬掙口飯吃。
昔日格鬥冠軍," 犯錯 " 退役後也不過是個潦倒的小人物。
只有成立格鬥俱樂部,才可以拿到投機商人的啟動資金。
而孩子們也沒有任何雄心壯志。
飯管飽,還有肉吃,床太軟,想一直睡。
僅僅這些最基本的生活溫飽,就能吸引他們像流浪的小動物一樣,把輝哥這裡當安樂窩。
夢想兩個字對于他們過于奢侈,他們只是不想回到原本的生活。
所謂的家,只是一間破敗的土屋,不見蹤影的父母,因生育癱瘓的姐姐,屋外爬着兩個嗷嗷待哺的嬰兒。
回家,就是回到世代循環的貧苦和封閉。
如果沒有遇到向騰輝,他們只是在山間遊蕩、随時滑向犯罪深淵的無根浮萍。
剛開始打假拳賺錢,被嫌場面不夠嗨。
向騰輝吼了一句 " 是不是想滾回去搬石頭 ",原本松軟的拳頭立馬蓄滿力氣,狠狠砸向夥伴。
所以,八角籠不是真正的牢籠,留在原地,才是真正的牢籠。
打假拳得來的短暫機會,注定雞飛蛋打。
普通人想活,只能來真的。
于是,向騰輝啟動了格鬥訓練的地獄模式——
精瘦黝黑的大小孩子,拖着輪胎跑步,用砂石袋練拳,在泥土間互相抱摔 …… 從晨昏練到星夜。
哪怕隔着銀幕,也能體感那份酸痛難忍。
向騰輝一點不心軟,因為他也是這麼過來的。
都是窮孩子出身,他再清楚不過: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吃苦,唯一的入局資格就是這幅能容納常人所不能忍的肉身。
值得一提的是,素人小演員那股真實的穿透力,頻頻令我驚嘆。
臉龐和身體一看就是吃過苦的小孩,訓練時的非凡耐力也不像是演的。
一看花絮,果然是從大山裡找來的孩子。
清澈眼神和野生氣息,根本不是把臉塗黑、衣服做舊就可以模仿。
他們站在那裡,就像一幅力與美的古典油畫。
像生命力磅礴的紀錄片。
想當年,王寶強出道也靠着身上的淳樸本色被一眾大導青睐。
如今看着這些小孩,想必他也明白了自己的珍貴之處——
生命自帶的質感,可遇不可求,根本演不出來。
驚喜的是,電影裡還有一處夢幻聯動。
馬虎扮演者,正是高分紀錄片《棒!少年》裡的馬虎。
當年自诩 " 流浪狗 " 的少年已經長大,但骨子裡的野性和倔強沒有改變。
棒球天賦極高,想不到演起電影來也是個好苗子,将一個火爆又敏感的孩子王演繹得自然生動。
雖然現實中的馬虎練的不是格鬥而是棒球,但是命運的底色與這群孩子一模一樣。
電影與現實的聯動,不斷揮發出一股人文關懷的後勁。
回頭再扒當初的影像資料,還能發現人物原型的種種細節——
比如面對媒體逼問,輝哥心酸辯駁 " 家裡牛牛沒有,地地沒有,工作工作沒有,錢錢沒有,他們往哪兒走啊 ",現實中正是出自恩波之口。
蘇木那剛中帶柔的個性,受過腿傷,都被融進故事情節中去。
孩子們與恩波親如父子的感情,部分孩子被送回家時流淚不舍,也并非煽情手段,而是真實存在的情景。
《八角籠中》讓我們重溯當年原型事件,而了解得越多,越能品出電影的真誠與用心之處。
能夠拍出現實題材的現實質感,其實已經成功一半。
王導令人刮目相看的,還有審美上的突飛猛進。
有幾場戲拍得太有想法了——
變臉那段戲,有着濃濃的超現實魔幻色彩。
陷入絕境的輝哥坐在車裡,看到街上一群人表演川劇變臉,透過擋風玻璃,各式臉譜投射在他臉上迅速變幻。
即便面無表情、一言不發,你仍能清楚知道他的内心正在發生一場海嘯。
用蒙太奇暗示人物情緒與行為走向,這才是真正的電影語言!
以及決賽之夜。
擂台上的蘇木(史彭元 飾)血流滿面地揮拳嘶吼,台下姐姐緊張到只剩無聲抽泣。
中間穿插着俱樂部小夥伴一起玩鬧的日常,從俱樂部退學的小女孩守着電視看比賽直播的晶瑩眼神。
僅從剪輯我們便能感同身受:
那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而是一群人的希望。
看的時候頻頻感慨,這是一部扎根很深的電影。它有一股超脫于電影本體的勁兒。
也許是因為,向命運揮拳本就是王寶強一直在做的事情。
從農村孩子到一線明星,這樣的躍變已經足夠夢幻了,但他從未停下突破自我的腳步——
不能當演員?文藝片能拿獎、商業片扛票房;
只能演一種角色?樹先生、殺手三兒包括這次的向騰輝,都在突破這個刻板偏見;
當不好導演?第二部作品就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是天賦,還是幸運?也許兩者都有。
但最關鍵的,我相信是他身上和許三多一樣死也不當孬兵的精神。
底子差,學得慢,那就多下苦功,直到可以腹部繞杠 333 個。
用 " 死過一次 " 的驚人意志,讓自己的生命力不斷新生。
王寶強不懼把上一部電影的失敗挂在嘴邊。
因為他真的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不斷借此警醒自己" 欠觀眾一部好電影 "。
6 年時間,王寶強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沉澱下來,全情投入,終于拍出了對得起觀眾的《八角籠中》。
除了死嗑自己力所能及的,也能看到他動用了圈内大量人脈——
徐峥、陳思誠等老友幫忙投資站台,處女作《盲井》的導演李楊客串校長,王迅、李晨、李夢、肖央等熟臉都是有過合作的演員," 傻根姐姐 " 劉若英演唱主題曲," 順溜姐姐 " 郝蕾罕見在映後發言支持 ……
你不會酸他 " 人脈真廣 ",而是感受到這些撐腰背後的真情。
對王寶強,圈内人似乎都願意多給一分愛護感,個中原因,借用黃渤的話說:" 誰能拒絕一個真誠的人呢?"
同樣,誰又能拒絕一部真誠的電影呢?
沒有用苦難消費觀眾的眼淚,而是從黑暗與痛苦裡催生出向上的力量。
沒有用冠軍來抵消一切不幸,而是告訴我們向上的掙扎裡自有光明的縫隙。
《八角籠中》和王寶強的個人氣質是高度統一的。
戲裡戲外都讓我們看到——
不畏懼命運的層層鐵壁,去改變、去反抗,就是活着的意義,就是存在的魅力。
很開心也很榮幸,看到王寶強揮出這一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