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喜劇不好笑那還叫什麼喜劇,它已經算功德無量了,歡迎閱讀。
寫在前面
今天我們開始寫元旦檔新片,今晚是第一部,雖然目前元旦檔片子還沒完全上映,但我們也已經看了過半了,目前最喜歡的是這一部,我們就先寫它了——
《年會不能停》
說新其實也不新了,陸陸續續點映了大半個月,點映票房累計了八千多萬,折算下來大概是兩百多萬觀眾。這個數量口碑硬是沒看到什麼差評,也是非常罕見的。
電影是那種我本身不會喜歡的 " 投其所好 " 的電影——罵資本,發瘋,不讨論原因,理想化叙事,不解決問題,只抒發打工人怒氣。
但架不住它的完成度實在是頗高,故事也非常好笑,諷刺幾乎是開足了馬力,諷刺到了極點,于是上面那些 " 原罪 " 也就被消解掉了。
因為當它完全成為一部 " 破口大罵 " 型的電影的時候,這部電影便不是投群體所好,而是投時代所好了。
它的意義就像是《芭比》一樣,淺層,但是用大眾的笑聲——出于共通的 " 苦楚 " 而產生的那種笑聲,去精準的反映當下。
這對于一部諷刺喜劇來說,已經是功德無量了。
正文
這片的好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當代性。
往前 5 年,往後 5 年,這部都不會有今天這麼好的口碑,它只能是現在上,現在看,現在笑。
它切中了一個國產喜劇從來沒有注意到過的 " 小事情 " ——網民在和自己有關的新聞底下講梗,已經成為了互聯網最普遍傳播的文字形式。
類似 " 除夕不放假 " 的新聞底下,大家都是涉及的 " 當事人 ",就都有了開玩笑苦中作樂的資格。
「笑」不可阻擋的成為了時代語言,嚴肅的争論、讨論、發聲比以往都難以解決問題,于是大眾比以往都更對諷刺產生剛需。
這是這部片成立和成功的土壤,它讓片子本身多了一些拍案叫絕和會心一笑的時刻。
" 自願加班 ""996"" 辦公室政治 "" 對領導拍馬屁 "" 關系戶走後門 "" 職場黑話 "" 下班後團建切忌早退 "" 出問題了,下面背鍋,出成績了,上面搶功 "" 站對隊伍 "" 當領導的方法之一,是挑起下面人的内讧,推卸責任 "。
這些都成了類似于 " 除夕不放假 " 這種新聞的存在,最重要的是這些不是 "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是大家都在念的同一本無字天書,素不相識的大家,因為類似的時代遭遇而有了笑出來的默契和底氣。
強化這點,片子用了一種手法,在偶然事件中,輸出一種必然。
先說前半句的偶然。
片子的主線,本身是荒誕喜劇非常常用的身份錯位梗——工人胡建林(大鵬飾)被錯調,從零件廠被調到了總部大廠,就任高位,上演鬧劇。二者搭配,讓本就荒誕的設定變得異常合理。
這是一個絕對的偶然事件,它可以負擔出非常多的 " 諷刺笑料 "。
因為錯位的是身份的高低,工人和白領,觀眾從胡建林這個有真本事的工人眼裡去看官僚谄媚,形式主義濃重的職場,諷刺就出來了。
比如胡建林被錯調後,馬傑(白客飾)為了不指出錯誤,被開除,給他派了最簡單的數人頭的活,而他因為被傳為關系戶,被同事以為叫到就将被裁員,甚至幻想出他是巡山的銀角大王。
那一句 " 我叫你名字你敢答應嗎 ",是今年國產喜劇最辛辣的笑話。
這是偶然的效果,再說必然。
這必然的意思是,即使沒有發生這樣的錯調,但 " 關系戶 " 的存在并沒有連帶成為偶然,出現一個關系戶,胡建林接收到的所有關系戶的待遇,這一切都是必然。
比如馬傑前面迎接胡建林這個想象中的關系戶,先是溫和地帶他到處轉,然後說出一句:" 以後您就是我的下屬了。"
還有胡建林學到領導的三招,對下屬說的那句 " 領導專屬廢話 ":問題的關鍵是要找到關鍵的問題。
最牛的是被誤解為董事長私生子的窗影戲,這裡也有一個錯位,胡建林去找董事長還有董事長對他說的話,都是真摯的,但因為窗投影進來之後,像極了父子的互動,裡面公司高管的表情以及後續的谄媚都充滿了必然。
這些事情不會随着胡建林的走和留消失,只是輪替罷了,這才是最核心的諷刺。
這點我們可以接着往下說。
諷刺喜劇的笑點,屬于 " 森嚴的笑 ",是在嚴肅的話題上講笑話,本質當然是現實悲劇。
《年會》也是如此,它把喜劇和現實的悲劇以一明一暗的方式,很巧妙地放在了一起,企圖碰撞出一種更有餘味的張力。
為什麼這麼說呢?
胡建林這個人物是整部電影的喜劇核心,他走的是逆襲人生的道路,最後還成功回到自己一心守衛的工廠裡,當了副廠長,看似名利、志向兩全。
但同時,他具備的所有喜劇成分,也就是不太真實的成分,又都能在電影裡找到悲劇的對應,可以說是用悲劇墊起了喜劇。
首先他是被錯調上位的,屬于大廠高層的過失,既有命運的眷顧,又有時代的推手,幸運且理想。
而現實裡,更多的人是像莊正直,要拿出幾乎全部積蓄去賄賂、求人,賭一次上升的機會,還因為距離權力中心太遠,發生變動的可能性太多而未必可得。
電影也特意把兩條線寫得悲喜交錯,經常是胡建林因為意外做對了事情,被提高職位而喜悅時,切到莊正直這邊,他還在給作為關系渠道的那個老同學打電話(老同學已經因為莊正直的一次失誤而被送去急救了),呈現普通人在時運上的乏力。
還有同樣是人到中年,胡建林能夠憑借着誤打誤撞獲得賞識,步步高升。
更多的人是沒有這層光環的,到了中年,往往是被像瑕疵品一樣 " 優化 " 丢棄,就像那個具備才能,但到了一定年紀就要被裁員,只能帶頭鬧事的老員工,或是已經進入了優化程式的那三千個員工。
包括最後,胡建林趕上了年會,将自己的心聲對着董事長悉數吐露,為自己的遭遇出了口氣。
但具備同樣心情,甚至有着更差遭遇,拿着低微工資的打工人,也就是那個為了不被裁員,壯着膽子送了胡建林一個蘋果的女職員,她連年會都沒有機會去,在辦公室加班的同時,看着年會視頻掉淚。
兩相呼應,更見譏諷。
三個中心角色也有着有趣的設計。
他們看起來整體是目标一致的,是想要借胡建林被錯調這件事,試圖推翻職場不公,包括最後也似乎有了很圓滿的結果。
但我又隐隐從導演埋好的一些細節和暗筆看出,這件事是不可能的,它更接近于一種面向勝利的假想。
借助年會,他們得以出口惡氣,但現狀根本不會被改變。
這一點比較隐晦地體現在對馬傑的人物刻畫上,他從一開始就根據上司命令做事,聽說胡建林可能是關系戶,不敢有絲毫怠慢,發現胡建林是上司的失誤後,每一步也都是按照保全自己的方向來走。
哪怕到了可以吐露心聲的年會,馬傑也要到條幅上籤個名,詞背不下來也要不錯眼珠地看手機,生怕說錯什麼。
還有一個很細節的地方是,胡建林在管理課上讓他們動手做錘子,唯獨馬傑做的那把,是已經被磨平了棱角的。
這些都指向了一件事——馬傑是一個被職場壓迫所内化了的人。
更狠一點說,他經受了多年不公的職場規則,已經像錘子一樣被澆築成型了。
所以對着最後升職的結果,他也是滿意的,因為他早就不會被輕易地改變了,一切所謂聯盟情誼,領導的煽情保證,在他這裡其實就是無效的。
胡建林這個角色也有類似意義的伏筆,他看似理想主義,但他的一切行事都助推了 " 優化 " 計劃,比如誤會 " 優化 " 是加薪升職,結果意外瓦解了鬧事者内部,讓他們成為了無頭之兵,等于無意間成為了資本的幫兇。
他最後的要求也只是得到了很小範圍的實現,工廠被保留,他也當了副廠長,可同時,95% 的優化已經借他之手完成了,這 5% 留與不留,本就無足輕重。
他和馬傑從頭到尾頂多就是兩顆棋子。
潘妮這個人物更是凝結着對整個權力結構的質疑和反對。
她前期對上司,對胡建林的崛起都是冷眼的态度,最後也離開了大廠,去參加歌唱比賽。
這既是她想追夢的個人行為,更是因為作為外包員工,勞碌多年而未得轉正,逐漸對職場從本質上失望,不再信任眼前的一切,知道熱鬧和和平只是暫時的。
包括很小的一處閒筆是,年會結束後,皮特還偷偷拉着馬克問,自己到底站對隊了沒,自己沒跟胡建林一起跳舞,提早下台了。
一切看起來改了,一切又好像沒改。
年會不能停!這樣看上去,那個感嘆号,更像是無助的喊叫,而不是高歌。
可能是實在是太久沒看到過如此好笑,内容又不輕浮的國產原創喜劇片了,《年會》讓我覺得,也許這可以算是一個轉好的開始,不管對于整個喜劇片市場,還是對于逐漸失去期待的我們來說。
也但願來年的電影院能有更多的笑聲吧。
音樂 /
配圖 /《年會不能停》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