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頂流新戀情,給網友集體看無語了,歡迎閱讀。
暑期檔收官,票房 116.43 億,遠低于去年的 206.3 億。
真 · 一夜回到十年前。
撲到地心?
但。
真正的撲街其實是——
撲到了地板穿都沒有人留意。
說的就是,愛情片。
要知道,今年的愛情片專屬檔期(情人節檔、520 檔、七夕檔),形形色色的真人愛情片上了一堆。
但截止到今天。
口碑出圈的,0 部;票房過億的,3 部;甚至,縱使有當紅流量加持,也因為 " 愛情片 " 三個字讓人望而卻步。
從全民熱戀到全民失戀,不過 13 年。
而當潮水退去。
我們卻可以看到一個不忍直視的事實——
國產愛情,不談 " 愛 " 已經很久了。
01
愛情片,退潮了
現在的觀眾到底有多不喜歡愛情片?
從一個對比就可以看出。
以前,愛情片是票房大賣的保障——
乃至于。
如果不知道怎麼賣出一部文藝片,那就包裝成愛情片吧。
2018 年,畢贛《地球最後的夜晚》跨年上映,以 7000 萬成本賣出 2.82 億票房,靠的就是 " 愛情片 " 的殼子——
" 觀眾可以與最重要的人一起度過一個最有儀式感的夜晚,一吻跨年!"
此招雖詐,但是穩賺。
而現在——
當一部電影裡帶有愛情元素時,觀眾往往會避之不及。
甚至還會質疑片名 / 宣傳的方向。
△ 出自《負負得正》與《愛情,到此為止》
個例嗎?
不。
數據的對比或許更直觀。
我們可以在其中,很明顯地感受到愛情片下墜的三個階段——
早年,小愛情、大收益的情況,比比皆是。
" 黑馬愛情片 " 的鼻祖,《失戀 33 天》(2011),以 890 萬成本,撬動了 3 億票房;内地愛情片票房冠軍,《前任 3》(2017),以 3000 萬成本,狂攬 19 億票房。
質量再差。
可粉絲對偶像的愛、大眾對于愛情的興致勃勃,依然撐起紅紅火火的票房。
後來,事情發生了變化。
2022 年情人節檔,《十年一品溫如言》斬獲單日票房冠軍,可第二天票房直線下落,從 1.4 億跌至 1300 萬,最終票房僅 1.67 億。
去年跨年檔的《一閃一閃亮星星》,憑 " 下雪場 " 圈住了過 7 億票房,可從日票房來看,檔期一過,愛情失效。
愛情片,成為了 " 一夜情 "" 速食愛情 "。
而今年呢?
流量效應愈發失效,所輻射的圈層愈發狹窄,粉絲再愛,在票房大盤面前顯得杯水車薪。
以至于 " 一夜情 " 都不見了。
于适主演的《歡迎來到我身邊》,4554.6 萬;張子楓胡先煦主演的《穿過月亮的旅行》,4583.5 萬;朱一龍主演的《負負得正》,6724.6 萬。
從票房上來看,愛情片,觀眾不愛看了。
對于年輕觀眾而言,愛情片似乎越來越成為過期的鳳梨罐頭,哪怕上架了,也不能、不想吃了——
" 這年頭,連戀愛都不談,誰去看愛情片啊?"
當 " 上岸第一劍,先斬意中人 " 大行其道、經濟壓力搶跑情感需求、個人空間高于親密關系的時候。
青年一代正前所未有地對愛情充滿狐疑與拒絕。
過去,人們還能跟着《前任 3》緬懷愛情;現在," 勸退戀愛腦 " 反而成為了一傳十、十傳百的火爆賣點。
似乎。
高壓的現實正在擠壓大眾對于愛情浪漫想象的空間。
大眾和愛情片的愛情,也只能劃上句号。
02
愛情片,沒愛了
可是,愛情片的當下窘境,真的是上演了一出 " 現實殺死愛情 "?
别忘了。
好的愛情片也能誕生于經濟低迷期。
房地產泡沫破裂、年輕人少子化、老齡人口上升、大眾轉向低消費低欲望 ……Sir 說的是上世紀 90 年代的日本。
一部至今影響着中國影迷、時隔 26 年重映依然拿下 6520.6 萬票房的愛情經典誕生了——
《情書》。
優質愛情電影是能穿越時空的限制,經得起廣大觀眾一品再品的。
那麼。
現在的國產愛情,問題出在哪裡?
或許不在于我們需不需要愛情。
而在于,我們院線的愛情片,早已沒了愛。
有一說一。
比起 " 堕胎、車禍、難到老 " 的疼痛青春和 " 分手、前任、你的婚禮 " 的狗血煽情,今年的國產愛情新片似乎進步了,進入了 3.0 時代。
主打一個 " 正常 "。
沒有因疑似出軌等誤會鬧得天翻地覆、沒有 " 我愛你所以你值得更好(富)" 的自我感動、也沒有白富美高富帥等高貴設定,國產愛情新片都在往 " 普通人談戀愛 " 的方向靠攏,以此喚起多數人的共鳴。
但。
這 " 正常 " 的外衣下,藏着的又是什麼?
标籤化。
它 " 正常 " 得那麼俗套,那麼類似,那麼扁平,像是将年輕人、小情侶的切身困擾簡化成一個個标籤,簡單粗暴地往愛情片上貼。
于是你可以看到以下橋段被不斷重復——
有工作的,被上司為難;沒工作的,找工作困難,以此體現社會的毒打;
因為工作,要麼頻繁吵架,要麼異地分手,以此表示 " 愛情終究輸給現實 "。
所謂以職場情節折射年輕人的生存困境、精神狀态,最終飄在半空中,不接地氣,倒是接結節。
那麼愛情呢?
不幸的是,愛情也成了标籤。
事實上,如果光從愛情元素看來,當下的國產愛情片擁有一切以往經典愛情片所囊括的元素,但問題是,也只是元素而已,編導用起這些元素來似乎不假思索,也從未考慮它的真實性。
比如,兩個人如何相愛。
這個問題當然不會有确切答案,或者說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這樣的模糊與暧昧,到了國產愛情裡,就變成了一個過場——
既然無法解釋,那麼索性變成強設定。
于是,關于情何以所起,我們的國產愛情新片永遠都是急匆匆的、不講情理的。
看臉——
在高考考場上,只因為多望你一眼,便一見鍾情,哪怕這個人害得自己高考丢了十分。
看愛好——
今天和你在出租車上大聲念愛倫 · 坡,時間好像過的很快,特别高興你也那麼愛藝術而且有自己的見解。
看有沒有逗對方笑起來——
大學四年悶悶不樂的女同學,因為一個笑話笑了,就愛上了講笑話的那個人,可問題是,那麼會講笑話的男同學,為什麼就喜歡她呢?
甚至什麼理由都不需要——
愛情的發生
不需要他們是一樣的人
只需要他們有愛的需求
他們不是因對方而愛,而是因設定而愛。
好吧,既然愛情的產生不去解釋,那麼愛情的過程呢?
最可怕的是——
我們的愛情片,選擇在這個時候去教育觀眾。
什麼意思?
其實你光看那些 slogan 就會發現,如今的愛情新片,更重在于傳遞道理——
《被我弄丢的你》說,别弄丢那個人。
《歡迎來到我身邊》說,愛讓人成長、愛需要磨合。
《負負得正》則說,愛情讓人解放天性、找到真我。
在愛情故事未能動人的情況下,它們試圖通過各種角度、各種方式去教育觀眾何為愛、怎麼愛、珍惜愛。
為什麼會這樣?
大概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就是——
國產愛情的創作者們,其實也不再相信愛情了。
他們在拍着連自己也不相信的東西。
羅伯特 · 麥基在《故事》裡曾說,作家必須相信他寫的東西——
" 相信你的人物會比真人更真實,相信你虛構的世界要比具體的世界更深沉。"
這是講好一個故事的前提。
而現在。
我們往往連愛情的前提都沒法相信,于是也只能在空中樓閣裡,用一些刻板符号去塗塗畫畫。
也難怪會把愛情片拍成教育片了。
03
不拿觀眾當成年人
當然,這只是國產愛情何以至此的直接原因。
但究其根本。
Sir 覺得,最大的問題還是——
它面對的是成人觀眾。
卻越來越不把觀眾當成年人來看。
那些真實的、成熟的、復雜的、帶有缺陷的成人愛情,被人為地銷聲匿迹,以至于國產愛情變成了節日特供的玫瑰花,它們不再真的探讨愛情,而是強調一種儀式,強調正确的價值觀。
以至于節日過後,特價拋售也無人問津。
怎麼說?
舉例來說,以前的愛情片是什麼樣的?
《2046》。
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遊走在不同女人之間,如果換到現在上映,可能一句 " 渣男 " 就将周慕雲蓋棺論定。
可王家衛偏要細細雕琢周慕雲的 " 渣 ",從 " 渣 " 中描繪出成年人愛情的復雜與殘忍。
有這麼一個片段。
在周慕雲與白玲(章子怡 飾)第一次發生關系後,周慕雲掏出一沓錢,遞給白玲。
信号很明确:
可以講錢,但不可講感情。
白玲自然也是懂這 " 道上規矩 " 的,她利落地拆穿了周慕雲:
我知道
你是怕我以後纏着你
面對情場浪子,白玲努力地淡化、隐藏自己的情意,還不惜 " 自我貶低 ":
我就當把自己便宜賣了
以後你想要的時候
随時來找我
還是這個價
強忍着心底的泛酸,一臉倔強、不在意的樣子,卻在周慕雲出門之後,給了一個白玲忍了忍、還是忍不住落了一滴淚的鏡頭。
是的。
如果換成現在上映,這樣的角色可能會招來 " 辱女 "" 戀愛腦 "" 畸形戀愛 " 等一片罵聲。
可這種 " 愛一個人,卑微到塵埃裡 " 的心境,與因為寂寞不斷在情人之間周旋的狀态,何嘗不是在現實的人間情事中一次次上演?
這不算愛嗎?
當然算。
成熟的愛情是盲目又清醒的,是自私又無私的,是美好又缺憾的,是勢均力敵又無能為力的,是說不清道不明,但又能讓你堅定地認為它存在的。
就像王家衛說的,愛情,其實 " 是一場大病 "。
而現在呢?
當愛情片為了傳遞所謂正确的愛情觀,免不了 " 削足适履 ",成為無菌環境,否認任何 " 病 " 的存在。
比如愛情不能物質主義——
所以在新的愛情片裡,鮮少出現貧富差距,即使有,富二代情敵也成為了一閃而過的路人,老母親的嫌貧愛富也只敢簡化成一句台詞:
那交了房租也剩不了幾個錢了
比如愛情要從一而終——
因為高考考場上的一面,男主大學整整四年不談戀愛,即使有女孩子喜歡,也要拒之千裡,守身如玉。
杜絕了他人插足、減少了家庭阻撓、規避了三心二意。
最重要的是,愛情,還不能殘忍——
以前,《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還敢告訴你,年少的白月光終有一天會成為别人家新娘的殘忍;《前任 3》還敢告訴你,相愛不一定就能在一起的遺憾。
可現在,只要有愛,兜兜轉轉,有情人終成眷屬。
這感覺就像在春晚上,觀看完一對夫妻鬧離婚、一家子鬧矛盾,最後和和氣氣包餃子一樣:一家人要和諧,一對情侶要一直在一起。
永遠回避問題、忽略矛盾、講大道理。
這讓當下的愛情片,上了一堆又一堆,似乎只為了告訴你:
要好好愛哦!
所以說白了。
國產愛情愈發低迷的原因并不在于觀眾 " 不相信愛情 " 了。
那些只是表象。
真正的原因,在于現在的國產愛情創作者們自己本身便已不在意愛情,于是他們無心也無力去呈現愛情的真實與復雜,而只是把這個詞當做一個賣座元素,一種收割年輕人錢包的工具罷了。
他們以愛情的名義,拍着與愛情毫無關系的商品。
他們不斷虛張聲勢,避免任何角度的棱角與思考。
長此以往。
國產愛情,也就逐漸變成了虛情假意的代名詞。
以至于愛情片裡什麼都有。
但偏偏,沒有了真正的愛情。
我還以為我們的交往是建立在感情之上
想不到,原來只是一盤生意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