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逐鹿萬億級賽道,揭秘商業航天“獨角獸”如何崛起?,歡迎閱讀。
春節前夕,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第二個軌道面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 11 星方式成功發射入軌,完成星座第二個軌道面部署。在全球低軌衛星星座競賽中占據一席之地。吉利未來出行星座背後是商業航天公司——時空道宇。
2018 年 2 月,馬斯克利用獵鷹重型火箭,将特斯拉生產的一輛跑車 Roadster 發射到了太空。同一年,這家吉利旗下商業航天公司——時空道宇正式成立。
在 " 先占先得 " 的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的大背景下,衛星星座計劃這一在太空中的基礎設施競賽從未停止。OneWeb、O3b、SpaceX、Telesat 等多家歐美企業已提出衛星互聯網計劃,國内的資本争相尋找國内的 SpaceX,而時空道宇能夠在短時間内完成星座規劃及兩個軌道面快速部署,并實現規模化商業應用落地,其不斷更新的進度條讓投資人看到了更多确定性。
2022 年 6 月 2 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号丙運載火箭,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将吉利未來出行星座首軌九星發射入軌。2024 年 2 月 3 日,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第二個軌道面,以一箭 11 星方式成功發射入軌。
據悉,吉利未來出行星座是全球首個商用通信導航遙感一體星座,由時空道宇建設并運營。如今,星座已完成兩個軌道面組網部署。
成立五年,目前公司市值已經超過了百億。
根據行業智庫發布的 "2023 中國商業航天企業百強 " 榜單,2023 年估值(市值)達到 100 億的共有 21 家企業,時空道宇便是其中之一,位列國内商業航天企業第一梯隊。
商業航天十年,艱難攀爬 " 死亡之谷 "
中國航天的產業市場化始于 2014 年底,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創新重點領網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商業航天。
緊接着,2015 年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布《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 年)》,提出探索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市場化、商業化發展新機制,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開發。這一年也被業界普遍定義為我國商業航天發展元年。
時空道宇 CEO、首席系統工程專家王洋表示對钛媒體表示," 從國家政策層面上,我們看到很多積極的要素,從 2014 年一直到 2023 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我們已經明确看到了國家把商業航天作為未來戰略新興產業重點推進的方向之一 "。
商業航天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長周期的行業,本身對民間資本是不具有天然吸引力的,但政策的指導對衝了這部分的不确定性。經過三年的發展積澱,商業航天在 2018 年迎來了第一次融資熱潮。
但一個新的技術在發展初期,往往會因為缺乏足夠的人才、資源和市場需求等因素的制約,導致技術難以得到推廣和應用,從而出現技術發展停滞或者退化的狀況。在創新技術發展曲線中," 死亡谷 " 的底部對應着技術發展的關鍵階段,只有成功克服這個階段的困難,才能夠帶領技術走出 " 死亡谷 ",進入到增長期和成熟期。
過去的這十年中,在二級市場和政策的加持下,航天技術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在巨大投入後,如果沒有商業化運營、市場化拓展,整個產業的價值便難以得到充分體現。2021 年,商業航天的投資熱情有所回落。
不過,從 2023 年開始,因為國家政策層面開始加大扶持力度,資本市場對商業航天的熱度顯著升溫。去年 12 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打造商業航天等若幹戰略性新興產業。
根據企查查數據,2023 年我國商業航天領網域有 133 個品牌產品合計完成 170 起融資,合計披露融資金額超 185 億元。
不少行業人士認為,如果 2015 年到 2022 年算是商業航天的 1.0 時代,那 2023 年則正式步入商業航天 2.0 時代," 原來停留在概念階段的東西逐漸成為現實 "。
與資本市場相呼應的是,不少智庫也給出了樂觀的預測。預計 2023 年至 2028 年,商業航天產業将迎來發展黃金期,到 2025 年僅中國市場規模就将達到 2.8 萬億元。
衛星 " 上車 ":2025 年部署 72 顆
商業航天產業鏈總體可分為上中下遊三個環節。產業鏈上遊參與者為衛星制造企業,中遊主體為衛星發射服務企業及地面設備制造企業,下遊涉及衛星應用與服務企業,包括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等主要應用領網域。
" 商業航天想要成功,最大的難點就是找到适合的商業場景。" 時空道宇深知這一點,經過深入的行業調研和市場測算之後,聚焦在了衛星制造和衛星應用領網域。
根據下遊應用,衛星可被分為通信、遙感、導航、科研等其他用途衛星。
UCS 數據顯示,2022 年用于通信、遙感、導航、技術開發、太空及地球科學研究相關的衛星共有 6693 顆。在這幾類用途的在軌衛星中,通信衛星在軌數量為 4823 顆,占比達到 72.06%,位居第一;占比第二的是遙感用途衛星,數量為 1167 顆,占比 17.44%;導航衛星的數量占比為 2.32%。
觀察國外的銥星、Orbocomm、OneWeb、SpaceX 不難發現,它們瞄準的多是占比第一的通信場景,而時空道宇正在建設的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則是集通信導航遙感一體的商業星座,這樣看來,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将天然擁有更多的應用市場。
吉利未來出行星座項目從 2021 年初開始啟動,時空道宇預計将在 2025 年完成第一階段 72 顆衛星的部署,提供覆蓋全球的實時數據通信服務。
這一數量雖然和 SpaceX 的星鏈、OneWeb 等公司有所差距,但時空道宇解釋說,團隊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星座優化設計,充分考慮到覆蓋重數、星座重構性能等因素,72 顆衛星便能完成全球覆蓋,實現全球範圍内的通導遙一體融合應用。
王洋表示," 中國商業航天發展需要一個周期,我們很難短期内實現從 0-100 的快速發展。我們必須完成從 0-10、然後從 10-100,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說直接把星座設計為 3,000 顆星或 10,000 顆星,對時空道宇來說是一個非常遙遠的事。"
據悉,星座一期部署完成後,該星座将進行二期建設,衛星數量将擴展至 168 顆,提供全球瞬時厘米級定位服務,為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消費類電子領網域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應用服務。
作為吉利旗下的科技創新企業,時空道宇在汽車應用領網域落地方面具備競争優勢,目前國内外能夠做到航天產品車規級應用的商業航天企業并不多,而時空道宇在 2023 年已成為全球首家實現衛星通信車規級量產應用的商業公司。不過,從時空道宇的布局來看,他們想做的也并不僅僅局限于此。
王洋向钛媒體透露:" 從整個商業模式來考慮,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實際從 10 年之前一開始考慮的就是應用到出行領網域,這裡包括人、各種設備、出行工具,例如汽車、手機、可穿戴設備等,這個系統的通信和高精定位功能完全是按照應用場景來設計的,而且整個星座的系統可以支持海量的用戶數據。"
根據 GSA(全球移動供應商協會)報告,截至 2023 年 7 月底,8 個國家和地區的 8 家移動運營商已經推出商用衛星通信服務,在過去 4 個月裡增加了一倍不止。
這一數據從側面驗證了,衛星通信作為 6G 時代最重要的潛在技術,是地面通信網絡的重要補充,可以預見的是手機衛星應用将成為充滿潛力的藍海市場。
考慮到落地的适用性,未來出行星座在設計之初,就規劃了星鏈二代(Starlink V2 mini)增加的手機直連衛星通信功能,可提供衛星短信及數據傳輸服務。產品方面,時空道宇在 2023 年底的鏈博會上展示了自研的 22 納米支持手機直連衛星的通信芯片,可為汽車和手機提供直連衛星的功能和服務。
申萬宏源證券稱,手機和汽車硬體相繼搭載衛星通信,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衛星通信服務技術和市場基本成熟,衛星通信從專業終端開始拓展到廣泛的消費級市場。
開啟量產博弈
市場條件趨于成熟,意味着國内民營航天企業的商業運營,已然具備沃土。接下來,誰能率先實現規模化、商業化,就有較高幾率在這個賽道脫穎而出。
過去制約我國衛星產業鏈發展的一個原因就是生產成本高,批量生產能力不強。目前,國内微小衛星年產能尚有 90% 的缺口。
對比之下,OneWeb 產能達到每周平均 8 顆,未來目标是一天產出 2 顆,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位于雷德蒙德衛星工廠的產能已達到每月 120 顆。
量產意味着成本降低,這一規律也适用于商業航天領網域。根據摩根士丹利估算 Starlink 衛星制造成本 100 萬美元 / 顆,發射成本 5000 萬美元 / 次。而據浙商證券研報,目前我國低軌通信衛星的平均造價約在 3000 萬元左右,其中人工費用 + 制造費用占比約 50%。
除了技術創新之外,SpaceX 之所以能夠在全球市場獨占鳌頭,一方面是形成了以火箭制造、火箭發射和回收、地面站建設、衛星制造、運營和服務為一體的商業閉環;另一方面則是借產業鏈的垂直整合,發揮集聚效應,進而把控成本和交付周期。
王洋深谙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對衛星制造的需求:" 現在的低軌衛星星座動辄就是上萬顆的部署計劃,那麼在未來中國乃至全球,其實是有幾萬顆衛星的量產需求,如果按照我們傳統的工藝流程,在考慮可靠性成本的情況下,很難在短時間完成。"
因此,對于國内的商業航天公司們來說,短周期、低成本、批量化生產成為主要訴求。
與 OneWeb 借鑑空客制造飛機的流水線產線提高商業衛星量產能力異曲同工,時空道宇衛星超級工廠在借鑑全球先進衛星制造產線的同時,結合了汽車產業的批量化研發生產經驗。生產線配備了全向轉運平台、協作機器人、多軸精确調姿平台、自動精測系統等先進工藝裝備。
通過模塊化設計、智能制造等技術,采用流水線并行生產等方式,時空道宇把衛星的設計生產周期大幅壓縮,從下單到衛星出廠全流程控制在 28 天,量產後每天可出廠 1~2 顆衛星,可實現年產衛星 500 顆。提高衛星量產能力的同時,時空道宇還将生產成本降低了 45%。這不僅僅可以促進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的加速建設,還可滿足全球其他星座的建設需求。
目前時空道宇已經形成以上海研究總院為核心,南京、西安和武漢研發中心為支撐的研發體系,建立廣州、青島兩大業務運營總部,設立北京商務中心,并在浙江台州建起一座衛星超級工廠,完成衛星研發、制造、測控、應用的全產業鏈業務體系。
國内的商業航天正處在快速向上的發展區間,但到達穩定的發展階段尚有一定距離,通過規模化、批量化生產衛星,在降低衛星制造成本的同時,有助于推動國内衛星制造邁入工業化大規模生產時代。對于像時空道宇這樣的企業個體來說,垂直整合全產業鏈,進入量產時代就意味着不再一味燒錢,而是擁有了自我造血能力。
畢竟由于經營不善導致的危機仍然在國外市場上演。2023 年 3 月份,由于融資遲遲無法到位,維珍軌道開始停止現場辦公,幾乎所有員工都進入了 " 無薪休假 " 的狀态;8 月,由于經營不善導致的資金鏈緊張,美國火箭公司 Astra Space 宣布推遲其下一代火箭的首次試飛工作,并同時開始裁員以優化成本。甚至國際一流商業航天企業銥星和 OneWeb 也曾面臨破產危機。
王洋坦言 :" 商業航天的根本是要完成商業模式的閉環。再好的技術,如果不能給普通人提供很好的服務,這樣的產品其實是沒有意義的。雖然航天技術看似神秘,甚至很高級,但它帶來的服務一定是大眾的。"
回顧過去一年商業航天的發展,賽道回溫讓整個行業為之興奮。SpaceX 在國外市場的一枝獨秀也讓我們看到了差距,而差距之中就蘊藏着機會。随着商業航天盈利模式的完善,未來也将有越來越多民營企業參與其中。随着更多的時空道宇們出現,我們的 " 星空 " 應該會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