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DeepSeek的列車,有人準備躺上去了,歡迎閱讀。
據說,全國的大城市,都在為錯過 DeepSeek 徹夜難眠。
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旗下 " 交匯點 " 在 2 月 7 日晚、8 日上午連發三篇專稿文章《DeepSeek 為什麼會出現在杭州?》《為什麼南京發展不出 " 杭州六小龍 "?》《杭州有 DeepSeek,南京有什麼?》
深圳的自媒體集體反思:這裡沒有誕生 DeepSeek,是不是深圳不行了。還有部分科技企業動了心思:接下來要不要搬到杭州去?
下情上達,深圳立馬宣布:全面接入入 DeepSeek,"AI 公務員 " 上崗。
但,個别自媒體仍然緊追不放,喊出 " 拿來主義救不了深圳 "。
之前,四大一線城市在互聯網科技領網域長期 " 三強一瘸 ",北京有字節、美團,上海有拼多多,深圳有騰訊、華為,廣州是那 " 一瘸 "。
誕生了阿裡等互聯網公司的杭州,一直奮起直追,但也僅僅是對 " 第四席 " 廣州形成威脅。
直到 DeepSeek 出現,所有城市都露出了緊張感。
因為,很多城市和公司都吃過經濟轉型更新、" 移動互聯網 " 代替 PC 的痛。現在,全互聯網行業都把 AI 當作了另一次 " 移動互聯網 " 大潮。
因移動互聯網來臨而面臨死亡的公司:國美、蘇寧、天涯、人人、九城、易趣 ……
後來出現的互聯網巨頭,字節、拼多多、美團、騰訊、滴滴、淘寶,每一個長大的土壤都是移動互聯網。
每一次大潮來臨,都會誕生一批巨頭,也會有一批企業死去。一家公司的死亡是小事,但在整個產業革新中沒有上車,錯過的可能是一整個時代。AI 時代的到來也會一樣。
沒有人想錯過未來。因此,AI 必争。
而 DeepSeek 就是打破平衡,AI 路上最快的那趟列車。
01
" 造車 " 很難,但地產行業有一個非常形象的詞,用來形容拿到紅利:上車。
他們把房價的飛速上漲比作一輛列車,只要你買房上了車,躺着就可以吃到漲價的紅利。
在價格紅利之外,還有一種普通人很難看到的紅利:資本紅利。用股市舉例,最直接的吃紅利方式就是蹭熱點概念股,把低估值資產向高估值領網域轉移。
因此,由 " 上車 " 思維延展,在公司運作層面又有了:搭車、挂車、套牌車的邏輯。
如何 " 搭車 "DeepSeek,上周居然智家完美演示了一次。2 月 10 日至 14 日五個交易日内,居然智家市值從 214.9 億元,暴增至 347 億元,增加 132 億元。原因是公司接入了 Deep Seek,擁抱 AI。
在股價暴漲期間,2 月 12 日,元宵節,居然智家董事長汪林朋再次講話說:新一年有幾件重要的事情:第一、3 月要參加英偉達 GTC 大會;第二、推出家裝行業的自有大模型;第三、成立智能家居研究院;第四、推動家裝 AI 設計模範間落地;第五、打造北京最大的新能源汽車交付中心。
簡要明了,AI、新能源全部擊中。
地產企業曾經也深谙其道。聽說,有幾家地產公司正在打聽:如何接入 DeepSeek?
地產企業上一次對互聯網這麼興奮,還要追溯到 " 互聯網 +" 時期。
在 " 互聯網 +" 概念火熱的那幾年,大量上市地產企業也紛紛 "+ 互聯網 "。鑫苑做雲和機器人,SOHO 中國做共享辦公,花樣年、樂生活做社區 O2O,當代地產做眾籌買房 …… 萬科、碧桂園、恒大們,每家都有幾個與當時熱門產業關聯的業務線。
一個 " 研習知識 " 的地產公号說,他們做得好是因為:" 善用杠杆享盡市場紅利 "。" 杠杆 " 不僅包括資本杠杆,還有 " 品牌杠杆 "。
所謂的 " 品牌杠杆 ",就是把高度再拔一拔。
02
有的地產企業不在明處搭車,而是暗中 " 挂車 "。
2017 年 9 月,佳兆業斥資 17.58 億收購 A 股上市公司明家聯合 21.25% 的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
佳兆業入主後," 明家聯合 " 改名 " 佳雲科技 ",由郭英成之子郭曉群擔任董事長。
佳兆業曾計劃将旗下互聯網、大健康等產業資源注入佳雲科技,推動其從互聯網營銷向 " 互聯網 +" 綜合服務轉型,擔當郭英成家族在境内的上市、融資平台,但因政策及市場環境變化未果。
佳雲科技只是一個樣本。2015 年前後,開發商通過互聯網、大健康、金融、汽車等曲線尋找境内上市、融資平台的案例比比皆是。
如今,翻開碧桂園、萬科等企業上市體系外的 " 影子公司 ",還能看到一個龐大、密集、錯綜復雜的資產網——每一個公司,都有其注冊成立的直接目的。
營銷天才史玉柱曾經說過:實業家創造社會财富,資本家優化社會财富。
不過,很多企業家自動把自己歸到了 " 資本家 " 一檔,并把社會财富向自己進行 " 優化 "。
當創造财富,把企業業務做強做大太艱難,他們就開始 " 走捷徑 ",創造概念,搭車熱門概念。
而 DeepSeek、機器人,就是眼下最熱門的概念。一群企業跟風而上,跟風而 " 接(入)"。
對此,小栖的一位朋友評價:"都在找機器人要估值:現在很多機器人公司跟風研發,重點展示走路,其實機器人走路不走路無所謂的,重點研發方向應該是手,因為人類正是因為有了靈巧的手,才能制造各種工具,以及解決日常生活的各種問題。但是走路的機器人展示效果很好,畢竟看上去更像人。"
對于這個問題,DeepSeek 自己回答:
全球經濟不确定性下,科技賽道成為資本避風港。AI 與機器人作為 " 硬科技 " 代表,容易獲得政策扶持和融資,導致企業通過概念包裝獲取資源。但這場競賽的本質,是對產業痛點的敬畏之心與工程化能力的終極考驗。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未來可栖 ",作者:小屋見大屋,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