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專家建議以“愛的陪伴”填補情感缺位,歡迎閱讀。
" 一到寒暑假孩子就沉迷于手機,一玩就停不下來 "" 未成年人能輕松繞開‘防沉迷’系統,家長該怎麼防?" ……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沉迷手機的現狀,成為困擾不少家庭的教育難題。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如潮湧般發展的當代,手機已成為科技進步與社會變革的關鍵紐帶。對未成年人而言,它既是一扇通往廣闊世界的知識之窗,卻也可能在不經意間成為束縛成長的枷鎖。如何巧妙平衡這把雙刃劍?如何有效凝聚家庭、學校、社會的磅礴合力?又該如何借助現有技術工具為孩子們的童年保駕護航?
2 月 18 日下午,由未來網主辦的 " 未成年人手機防沉迷座談會 " 在京召開。本次座談會以 " 攜手織密防護網 共築數字童年新生态 " 為主題,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原總編輯、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盧勤,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關工委公益文化中心主任李國強,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卜衛,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豔、未來網總裁萬興亞等出席了本次座談會,會議由未來網總編輯信天昊主持,旨在推動社會各方找到緩解 " 手機沉迷 " 的途徑,明确社會各方對未成年人使用手機應肩負的責任。
不可忽視的 " 藏在螢幕背後的童年 "
2023 年 12 月,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第 5 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手機一直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上網設備,使用率達到 91.3%;近九成未成年人網民擁有屬于自己的上網設備,其中超過六成擁有屬于自己的手機。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原總編輯、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盧勤
座談會上,盧勤在談及當前未成年人沉迷手機的現狀時表示,據中國兒童中心調查數據,6-12 歲孩子日均使用電子設備達 3.2 小時,但和父母的深度對話時間只有 15 分鍾。數字化時代中,‘藏在螢幕背後的童年’問題不容忽視。" 我們親眼看到有孩子蜷縮在手機螢幕前孤獨的身影,也見證過家庭内部因為一部手機爆發的‘數字戰争’。"
盧勤指出," 手機沉迷 " 背後,往往是孩子情感陪伴的缺失。大部分青少年的過度用機行為,實質是對情感陪伴缺失的補償。當家庭對話變成 " 作業寫完了嗎?"" 考試多少分?"" 考第幾名?",手機就成了孩子們獲得即時反饋、平等交流的一個 " 安全島 "。
當前,手機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獲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一些手機沉迷亂象侵蝕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甚至發生因沉迷手機而導致的極端事件。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關工委公益文化中心主任李國強
對此,李國強指出,沉迷手機對于青少年健康發展可能存在三大方面主要風險:一是生理健康,螢幕時間使用過長會導致視力損傷、睡眠障礙、頸椎問題等;二是心理健康,青少年過長接觸手機或導致網絡成瘾,引發社交焦慮、注意力不專注等問題;三是認知發展,算法推薦導致的 " 信息繭房 " 可能會抑制青少年批判思維的成長,造成深度閱讀能力下降。
數字素養教育助青少年遠離手機沉迷
卜衛從事媒介與青少年研究 30 餘年,以 " 通過數字素養教育賦權青少年 " 為題分享了多年的研究經驗。她指出,手機沉迷不是一個獨立的問題,也不是當前突然出現的一個新問題。" 我們要透過‘手機沉迷’的表象,追溯歷史上的電視瘾、漫畫瘾、電子遊戲瘾等形成的社會根源,分析‘手機沉迷’與青少年個人發展、社會關系、家庭關系以及社會環境的聯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卜衛
基于在這些方面的諸多研究成果,卜衛提出,一方面,在青少年生活的數字環境中,不難發現,數字環境重新形成了有關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福利、社會公正、政治和經濟等活動。在這其中,不僅數字環境影響了兒童的生活,兒童和青少年的媒介使用與用戶生產内容一樣,也影響了數字環境的生态,這就給我們提出了進行數字素養教育的新議題。
另一方面,我國于 1990 年籤署、1992 年批準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兒童青少年的權利得到國家層面前所未有的強調,逐漸改變了人們對童年價值的認識。兒童使用、接近各種形式的媒介或數字技術,利用數字媒介參與社會等,成為兒童的重要權利之一。
卜衛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國兒童發展綱要》都提出了要對兒童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并上升到實現兒童權利的高度。無論是城市兒童還是鄉村兒童,必須具有一定媒介和數字素養,才能在社會中獲得生計、發展并在促進社會改變中發揮作用。
教育如何賦權?卜衛利用已有研究說明,素養不等于教會簡單的技能。對兒童來說,批判性思維和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至關重要。通過數字素養教育,提高兒童行使數字權利的能力。對已經有 " 瘾 " 的孩子來說,無論是電視瘾、遊戲瘾、漫畫瘾或是直播瘾等,最好的幫助不是戒網戒電視,而是在尊重兒童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在現實中獲得成功。
數字時代下共築未成年人防沉迷屏障
數字時代下,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積極擁抱數字化、智能化的學習方式,卻也同時面臨着網絡沉迷、不良信息侵蝕等問題。如何在數字時代下共築未成年人防沉迷屏障,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課題。
2024 年 11 月,中央網信辦發布《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下稱《指南》),提出鼓勵和支持手機、APP 和應用程式分發平台等共同參與未成年人模式建設。對于手機終端,《指南》提出未成年人模式入口應當設定在移動智能終端的醒目位置,滿足用戶一鍵切換需求;同時,還要具有防繞過功能。進入未成年人模式後,移動智能終端需在家長驗證并确認後才能執行退出未成年人模式、恢復出廠設定等操作。
不過,由于《指南》僅為建議性質,目前手機的防沉迷工具還遠沒有達到好用可操作的标準。" 管手機難 " 也成為不少家長、學校在新時代下面臨的社會問題。與會專家認為,未成年人手機沉迷問題需 " 家校社 " 協同防範,在數字時代下各方要建設好、有效利用好未成年人模式,也要借助便捷、可用的技術工具,給孩子設立 " 最後一道屏障 "。
李國強建議道,家長們要用好手機和平台提供的未成年人模式,有效防範青少年網絡沉迷。同時,社會應共建提升家庭數字素養建設,改善家庭數字教育不普及、家庭網絡監管尤為不足的局面。" 期待家庭教育主管部門牽頭開發家長數字素養課程,探索場景化教育模式,涵蓋數據隐私、算法認知、網絡倫理等内容,實施家庭數字素養能力提升行動,讓青少年能夠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新媒介等工具來促進自我發展,提升自身在互聯網社會中的核心競争力。"
萬興亞提及,建設好未成年人模式、防範好手機沉迷,家庭、學校、企業三方要共同聯動,形成強大合力。推動移動智能終端應用的開發與聯動,統一設定、統一管理,達成共同守護未成年人的共識。三方共同努力,制作出适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信息,積極引導未成年人正确認識、科學對待、合理使用網絡。
預防手機沉迷更需要 " 破界思維 "
AI 時代下,也為防範未成年人手機沉迷提供新方式、新路徑。"AI 時代的預防手機沉迷更需要‘破界思維’,不能只靠傳統方法,還需要用好人工智能大模型。" 孫宏豔對此提出多方面建議:從家長層面,要接納孩子對新技術的好奇心,引導孩子去探索用新技術管理和使用手機;在技術層面,可借助 AI 大模型等技術,将此前青少年模式的 " 一刀切 " 式設定轉化為個性化防沉迷,用 AI 大模型為每個孩子量身打造個性化的守護方案;在企業層面,要以兒童友好為原則,盡快推出适合未成年人的 AI 大模型,同時嵌入手機管理的定制化方案,及時向家長、教師反饋未成年人使用手機等數字產品的行為,使人工智能更好地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服務。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豔
孫宏豔總結道," 家校社 " 應共同構建 " 與 AI 共成長 " 的社會支持網絡,在家庭和學校教育、社區生活、雲端服務等各種場合主動使用 AI 大模型,使人工智能更好地賦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
儲朝晖認為,缺乏自主權是未成年人沉迷手機的最主要、最根本、影響最大的因素。他在長期教育調查與研究工作中了解到,很多青少年在 4 歲至 18 歲這一成長時間段中,他們大量的時間、空間乃至學習、生活内容,都處于被控制、被要求、被安排之下,長此以往也導致他們形成被動型人格,且青少年容易對各種被禁止的事物感到好奇,進而產生沉迷。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
" 在新技術必然到來并将成為未來生活一部分的大趨勢下,面對孩子可能沉迷的風險,讓孩子真正做自己的主人是走出沉迷的最佳選擇。" 儲朝晖建議稱,防範未成年人手機沉迷,同樣需要家庭、學校、企業、社會各方共同聚力創造條件,破除沉迷要從内心确立主人意識開始,需要留給孩子足夠的自主安排的時間、空間和自主選擇的内容。
" 手機不是洪水猛獸,它照見的是這個時代最深刻的困境——我們給孩子創造了物質豐裕的世界,卻讓他們活成了精神上的‘數字孤兒’。" 盧勤表示,在數字浪潮席卷童年的今天,各方需要用愛的陪伴,為孩子守住一片星光。
與會專家認為,在數字浪潮席卷童年的今天,家庭、學校與社會需凝聚共識、破除壁壘,以 " 愛的陪伴 " 填補情感缺位,以 " 技術革新 " 構建智慧防線,以 " 素養教育 " 培育理性思維。家庭應成為引導孩子合理用機的 " 第一課堂 ",學校需搭建數字素養與自主管理的 " 成長階梯 ",社會當織密技術監管與内容優化的 " 防護之網 "。唯有三方協同共治,方能将科技鍛造為照亮童年的星光,而非困住成長的迷霧——讓每一部手機都成為連接世界的視窗,而非隔絕真情的圍牆;讓每一次觸屏都指向探索與創造,而非沉迷與迷失。
據悉,作為未成年人專屬網站和中央新聞網站,未來網将持續肩負主流媒體社會責任,秉承 " 科技引領,護航成長 " 核心理念,通過引導各網絡平台強化未成年人安全模式、提供優質内容供給、促進評價體系建設及助力未成年人數字素養提升等方面,聯合行業共建兒童友好型網絡生态環境。只有當科技融入溫情、教育緊貼實際、陪伴超越虛拟,我們才能真正織密防護之網,助力每個孩子在數字化時代中理性成長和自由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