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體驗完小米SU7,我只能說雷軍想的很清楚。,歡迎閱讀。
小米 SU7 昨晚發布後,熱度值爆炸了。
今天一大早,脖子哥和同事去小米店裡,發現來看車的人巨多,試駕都排不上号,想試駕的朋友們要早去預約哦。
但問題不大,脖子哥前些天已經在北京提前試過這車,所以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 SU7 實車到底怎麼樣。
先給大家來個省流的結論:這是一台又好玩又智能的車。
話不多說,咱直接開聊動态駕駛。
大家知道,小米 SU7 一共有三個配置,分别是售價 21.59 萬的普通版、 24.59 萬的 Pro 版以及 29.99 萬的 Max 版。
這裡需要聲明一下,本人只開過 SU7 的 Max 版本,關于駕駛方面的評價也僅限于這輛頂配車型。
之所以要強調這個,是因為 Max 版和其他兩個版本在駕駛相關的配置上有很大區别:
只有 Max 版本用上495kW 的雙電機(前 220kW 後 275kW ),零百加速 2.78s ,給了空氣彈簧 +CDC 可變阻尼,并且前輪配了Brembo 四活塞卡鉗 + 打孔通風盤。
這些東西對于車輛的加速和底盤表現,肯定有不小的影響。
而在底盤其他方面,雷總下料也挺猛,前面是全鋁的雙叉臂後頭多連杆,基本也是這個級别最頂的用料了。
總之,鍵盤值賊高。
雷軍在發布會上說這是 "50 萬内最好開的車 " ,而當我把 SU7 開上路後,我才發現人家真的有在對标那位老家在斯圖加特的公司。
對于一台純電轎車來說,第一個要克服的問題是坐姿。因為底部電池包的存在,很多電車即便把座椅調到最低點,還是離地偏高,外面看着是台轎車,結果坐進去和 SUV 沒差。
開過換電轎車的朋友,你們懂我意思吧。
小米 SU7 調到最低點時,我的坐姿、胳膊的擺放位置,還有視線都比較舒服。當然,它肯定不能和那些恨不得坐在地板上的性能油車比,不過在電車裡也确實算坐姿偏低的了。
低坐姿的好處就是降低了重心,人也會更容易感受車輛的動态。
SU7 的底盤質感整體來說緊致而不散,對于路面震動過濾得很高級。
怎麼說呢,它不是很多跑車那種 100% 運動邦邦硬的底盤,而是在運動的基礎上,留了一層舒适。
對于常見的坑窪起伏,包括抛跳都是有過濾的,但同時路面反饋也能傳遞上來,開起來很貼地。我在激烈駕駛快速大幅轉彎時,能感覺整輛車被牢牢地摁在地面。
相較于同類產品,很多都喜歡把底盤的風格,調成舒适多于運動,而 SU7 明顯是運動多于舒适。
該說不說,作為一名汽車編輯,我很吃這套。
再說說它的動力響應,在舒适模式下,比較柔和,和開油車差不多。而調到運動模式,一個深踩下去就知道,零百 2.78s 真不是蓋的。
SU7 的油門響應速度很快,踏板非常跟腳,你踩多少,動力立馬補多少,是一個很線性的過程。
發布會上,雷總說 SU7 的加速響應比 Model 3 Performance 還好,恰好兩輛車我都開過,不敢說 SU7 絕對優秀,但它倆都是電車裡做得很頂的了。
對了, SU7 座椅靠背上還有側翼主動支撐。
這玩意兒看發布會覺得好像沒啥用,但開起來就會發現,它能給你安全感。
我們實測一段上下高架的環路上,時速 50 進彎,當你覺得自己應該扣住方向盤,用力坐在座椅上的時候,側邊的腰部支撐會快速收縮把你牢牢的固定在車位上。這種感覺,兩個字:安心。
除了這些,雷總為了打造一台好開的車,也是往裡頭塞了很多别人沒有的駕駛設定。
發布會上說了有漂移模式,前後驅動的設定可以自己來調精确比例。
上車發現,動力響應也能無級調節,從平緩到澎湃( 哎,自己冠名自己是吧 ),想要多少比例自己來。再加上旁邊給你一個六邊形的展示圖,有種打遊戲的氛圍感。
脖子哥已經預料到,小米車主群裡以後肯定會有人吹噓,他 67% 澎湃,前後軸 38/62 的設定,才是開起來最爽的。
不僅如此,小米 SU7 裡還有個發布會上沒說的賽道模式,這裡才是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除了上頭那些調節項,賽道模式裡能量回收強度也可以精确調節,甚至連 ESC ( 車身穩定控制 )和 TC ( 牽引力控制 )都可以單獨調節。
要知道很多性能車,都是只讓你動這兩個中的一個,像小米這樣, ESC 和 TC 都可以調的,真沒幾輛。
當然,大部分人是根本用不到這些功能的。
總之呢, SU7 在操控上給了我最大的驚喜。底盤是需要經驗和積澱才能做好的東西,而小米這位造車新手,在第一台車就能做到這個水平,值得一個大拇哥。
那說完駕駛感受,我們再聊點 SU7 上有特色的地方。
先看小米車機,流暢度、人車家生态啥的就不多說了,這本來就是它的強項。
在車機的主頁面上,小米是拿出三塊卡片分别給了車控、音樂和導航,這三者可以滑動,但不能再增加别的應用進來。
當你用手機鏡像,手機屏會浮在上頭,如果點進手機的應用,手機屏就會變成第四塊卡片,并把原來最右側的卡片擠到其他頁面。
然後你可以滑動單個卡片,從三屏變成雙屏,雙屏裡可以調整兩塊屏誰大誰小。當然,三個卡片也都可以全屏。
我之前用華為車機,就很困惑它的雙屏設定不能調節兩塊卡片大小,地圖永遠是小的。
相比之下,小米這個設定會更方便。脖子哥在線建議,華為也來學學這位老對手。
接下來再來看看,昨晚的發布會上雷總 賣 展示的配件。小米 SU7 的内飾可玩性很高。中控屏、儀表台、中控台以及前排座椅靠背,塞進去了多達 12 個拓展接口。
比如這三個 1/4 螺紋接口,對于我們媒體人來說,這些地方架機位,簡直不要太方便。
有兩個細節是,頂上那個接口旁邊還有 USB 供電,相機放哪都不用換電池,而儀表台兩側的接口需要把這個裝飾螺釘擰開才可以用。
還有這排中控屏物理按鍵,發布會上演示以為是磁吸,但其實是有兩個螺釘額外固定的。
一共 10 個按鍵,可惜都是空調調節的固定按鍵,裡頭控制溫度和風量的按鍵還和中控扶手上的重復了,如果能夠自定義就更好了。
而這個長得有點像蔚來 NOMI 的眼鏡,其實是表盤,可以顯示時速、 G 值、指南針等等。
但有一說一,長得太醜了。。我肯定不會要。
而這輛車在很多細節上,能看出小米是有想法的。
門板和座椅下方有雨傘槽,值得一提的是門板這個還留個排水孔,好評。
溼傘放門板,幹了放座椅。
備份廂的蓋板,在掀開後有一個卡點可以卡住蓋板,這樣在往裡頭放東西的時候,就不用再一只手扶着蓋板。
還有 HUD 的調節設定,亮度、高度、角度這些選項不少車都是放在車機上,而小米是直接顯示在 HUD 上的,這樣你調的時候就不用再看螢幕了。
另外,安全拉手和挂衣物的鉚釘都挺精致的,我猜雷總沒在發布會上說,怕不是因為會讓人想到極氪?
看得出來,小米的工程師是真的有用心。不過呢,咱還是發現了小米 SU7 上一些還可以優化的地方。
首先是之前争論比較大的空間問題,雷軍說後排空間不輸标軸 5 系。
在實車上,後排腿部的前後空間确實夠,但頭部空間就不太好了, 1 米 8 幾的大高個兒幾乎要頂到頭。
加上後排坐墊對大腿根部承托不夠,座椅靠背角度還比較立,并且不能調節,所以說長途承受估計會有些難受。
但在這個造型下,後排有些影響倒也正常。純電轎車後排本來就難搞,就看你是更看重 SU7 的外觀還是空間了。
其次,中控只給了一個 50W 快充。
之前小鵬 P7 ,就因為只有一個無線快充,被各種吐槽,然後人家改款更新成兩個了。
雷總,這裡省不得啊。
還有小米前後都是單層玻璃,配上無邊框車門,隔音有點不夠好。
我試駕的時候,速度到了 80 碼的時候就覺得噪音偏大。
雷總在發布會上對标了一整晚的特斯拉 Model 3 煥新版,人家可是在前排用了雙層夾膠玻璃哦。。。
而且HUD 亮度也不夠。我試的的時候正好有大太陽,調到了最大值還是覺得偏暗,這一點建議大夥兒一定要在室外晴天去試試。
另外音響雖說有 25 個揚聲器, 7.1.4 聲道,但聽起來略微發悶,還可以再調調。
再就是電車上啟動按鍵多餘,前備廂玻璃水加注口在密封條内側的問題,已經被人吐槽很多了。。。
說了這麼多,在我看來,小米 SU7 在主打運動的同時,還是一台這個價位的水桶車。
不說它是 50 萬内最好開的車,但起碼配得上 " 好開 " 的評價。
最後,再給大家來點購買建議。
如果你預算夠,直接上高配 Max 版。細看小米的配置表就會發現,高配不僅僅只在底盤、動力、智駕上有差異,小米其實留了不少刀法。
比如 HUD 、 800V 、電吸門,還有方向盤電動調節這些,都是高配專屬。
再不濟, Pro 版也行,這個版本應該也是最走量的版本。
至于标準版嘛,因為脖子哥也沒開過,不知道駕駛體驗怎麼樣,所以想衝這個區間的朋友,建議還是和 007 這些競品比一比,都試一下再定。
但如果你不喜歡轎車,想要一台 SUV 的話,那。。。
撰文:白日夢 編輯:面線 & 脖子右擰 封面:萱萱
圖片資料來源:
小米發布會,财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