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蓄勢待發,新能源汽車產業搶占新增長,歡迎閱讀。
在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中國企業寫下了重要篇章。然而,當純 " 政策 " 驅動逐漸轉向 " 政策+市場 " 的雙驅動,精益求精的高質量發展将成為企業存活和發展的關鍵通行證。行業的發展逐漸成熟、競争愈發激烈,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中還有哪些機會以待發掘?產業鏈中的不同參與者該如何挖掘自身的獨特優勢,在競争中站穩腳跟?
2023 年 9 月 1 日,36 氪在合肥成功舉辦了超級會氪廳" 新能源汽車下半場,產業鏈中機遇湧動 "線下閉門沙龍。活動邀請了能鏈智電副總裁于翔、晶合集成業務副總室車載小組負責人張志宏、明天氫能董事會辦公室主任蒯雪茹、清新資本合夥人曹抒陽作為嘉賓,攜手台下 20 餘家新能源汽車上下遊企業就產業鏈發展的問題和機遇進行了深入探讨。
在" 超級分享 "環節,清新資本合夥人曹抒陽、能鏈智電副總裁于翔、晶合集成業務副總室車載小組負責人張志宏、明天氫能董事會辦公室主任蒯雪茹從各自的視角分享了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觀察。
" 熱錢 " 冷卻後,機會在上遊
清新資本合夥人曹抒陽認為,當一級市場的 " 熱錢 " 逐漸冷卻後,產業鏈上遊的細分賽道将會是創業公司的突破口。在 " 雙碳 " 概念提出後的前幾年,新能源汽車產業裡的高額融資湧現在產業鏈下遊,而如今,市場趨勢正明顯地 " 從下往上 " 轉變,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是宏觀環境變了。前幾年向上增長的宏觀大周期已告一段落,再加上中美關系等外部因素影響,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都更謹慎了,對于項目質量的判斷會有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產業發展階段變了。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早期,锂電池、光伏電池組件等產業鏈下遊項目的投入、產量和產值有顯著的正相關性,在大量資本的助力下,這些下遊環節很快跑出了一批壁壘穩固的巨頭。走到今天,對于後來者而言,在巨頭的優勢領網域正面對決的勝算并不大。
最後是評判的标準變了。過去,市場的風險承受意願普遍較高," 砸錢 " 快速培養高估值的超級巨頭是主導的風向。但在更理性的當下,穩健的現金流和盈利能力才是可靠的競争力。找到 " 小而美 " 的細分賽道,根據自身禀賦扎實做好、做精、做專的公司,反而更容易獲得市場和投資人的青睐。
千億市場隐藏于細分需求
能鏈智電副總裁于翔強調,不要輕視消費場景中表現出來的各種需求,在此基礎上誕生的服務,很有可能取得不可估量的成功。能鏈智電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終端,對于 C 端和 B 端的消費需求積澱了深刻洞察,于翔從兩方面就此進行了分享:
首先是誕生于日常需求的服務。出租車、網約車等運營車輛是能源消耗的主力軍,但對于這群充電站的常客來說,除了在站點補給能源,還存在很多微小但必要的日常需求,如性價比高的飯菜、便捷的洗車服務等。能源服務商如果能看到并滿足這一系列需求,為新能源車主提供全方位的優質體驗,就能取得相應的市場回報。
第二是誕生于精神需求的服務。對于專職司機群體而言,在充電站的時間是其主要的放松時刻,他們往往用手機進行各種娛樂。但由于他們日均使用手機的時長是普通人的 3~4 倍,手機續航能力相對就大打折扣。洞察到了這一需求缺口的能鏈智電,果斷地為各站點配置了共享充電寶。事實證明,這一服務在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雖然微不足道,但它仍能為一家企業的成功帶來不可估量的助力。
關注并理解需求,在細分賽道中找到自己的站位,不僭越,也不用想着今天賣車、明天做锂電池、後天做儲能,因為除這些以外,每個細小環節都可能存在成百上千億的市場。
汽車芯片,中國半導體的下一個制勝點
晶合集成業務副總室車載小組負責人張志宏判斷,對于包括芯片設計、芯片制造等在内的中國半導體產業而言,汽車芯片将是其再一次興盛的絕佳機會。
他指出,新能源汽車產業将朝着 " 新四化 "(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方向發展,當 " 上半場 " 在電動化方面積累了不錯成果後," 下半場 " 的着力點将逐漸轉移到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這需要有足夠好的汽車芯片在兩方面形成支撐:
第一,更智慧的智能座艙。這部分由車内的各種智能顯示面板、AR-HUD、語音助理等多種模塊構成,目前的芯片能力已經能比較好地輔助實現這些功能。
第二,更聰明的智能駕駛。當 AI 介入到駕駛過程,車輛就需要配備大量的高算力芯片,這樣才能實現自動泊車、自動巡航以及更高級别的自動駕駛。一輛傳統燃油車大約要使用 500~600 顆芯片,新能源車大概在 800~1000 顆,而未來更智能的新能源車則可能會用到 2000~3000 顆。可以預見的是,市場對于汽車芯片的需求将出現 3~4 倍的增長,預計從 2022 年到 2032 年,全球汽車芯片的市場規模将從 500 億美元成長到 1500 億美元左右。
氫燃料電池市場化,三大要素待突破
明天氫能董事會辦公室主任蒯雪茹表示,燃料電池應用已從過往單一的道路交通運輸,逐步滲透到發電儲能、船舶及軌道交通等領網域,目前仍處于依靠政府推動和探索多元化應用的示範階段。從商用車示範走向市場化階段,產業鏈還需着重在三大要素上取得突破:
第一,加氫站數量及布局。目前全國已有 350 多座加氫站,主要用于固定場景、固定路線的示範車輛。預計到 2025 年,我國将累計建成加氫站 1300 多座,屆時将能應對更靈活分散的應用場景需求。
第二,加氫價格。目前國内氫氣槍口價平均在 50-70 元 /kg,儲運環節的降本是關鍵突破點,其占氫氣總成本的 30%~40%。當加氫價格降至 35 元 /kg 以内即可與燃油車輛的使用成本持平,降至 20 元 /kg 以内即可和純電車輛使用成本持平。
第三,車輛購置成本。燃料電池系統的成本由 2018 年的 20000 元 /kw 降低到 4000 元 /kw,預計 2025 年有望降到 1500 元 /kw 以内。燃料電池系統成本的降低主要由三點推動:1. 技術進步:這涵蓋了關鍵原材料的研發,例如低鉑載量、無鉑載量質子交換膜,低電阻率、高孔隙率的氣體擴散層開發等。2. 國產化替代:目前關鍵零部件如空壓機、氫氣循環泵已實現國產化替代,關鍵原材料中質子交換膜和催化劑已進行國產化應用,但大規模替代仍需進一步驗證。3. 規模化生產。
加氫站的數量及布局、加氫價格及車輛購置成本分别解決了終端用戶的使用便利性、使用成本和采購價格這三大問題。
在" 超級讨論 "環節,超級分享環節的嘉賓分别進組,與台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上下遊企業就最關注的三個話題展開了讨論,以下是讨論要點總結:
Q1:與海外同行對比,中國新能源企業的優勢、劣勢分别是?
國軒高科方磊從產業鏈、市場、政策和產品體驗的角度,分析了中國新能源如何在全球市場中形成了競争優勢:第一,中國新能源的全球布局涵蓋了產業鏈的上中下遊。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下遊頭部企業還在幫助上遊夥伴培養更健全的能力,在共同進步中實現強大的合力。第二,龐大的人口基數依然是中國消費能力的基礎。第三,多年的政策補貼培養了消費者認知和習慣,消費者對 BEV、PHEV 的接受程度都大幅提高。第四,新能源汽車的消費體驗在逐漸迭代,續航問題逐漸解決、使用成本下降、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等都在讓消費體驗不斷提升。
36 氪武佳欣認為中國特有的紅利有三個:第一,消費需求快速增長,需求将極大反推企業自身的發展和行業的更新。第二,未來人群的消費能力将提升。第三,政策對 " 雙碳 " 的支持是整個行業發展的最大底氣。
智芯半導體黃明芳根據自身的經營經驗指出,半導體和車規級技術在新能源汽車領網域起着關鍵作用,國内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球銷量的比例很高,因此優勢就在于可以憑借足夠大的國内市場作為基礎,自主制定相關标準,這将有助于推動我們在世界範圍内形成行業引導力。
重慶渝富黃俊指出,後發優勢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獨特優勢。由于起步相對較晚,較輕的歷史包袱有助于中國在與其他國家的競争中更具靈活性和創新性。此外,中國的汽車零部件市場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伴随着中國汽車品牌的海外擴張,汽車零部件企業也将收獲同步增長。另一方面,提升國際市場滲透率是比較顯著的挑戰,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滲透需要面對市場差異和海外競争,這将花費較長時間去攻克。
科大矽谷徐遠分享了部分新能源供應鏈企業的經驗,這些企業在國際市場 " 做利潤 ",而在國内專注 " 做量 "。這種策略确實有優勢,但劣勢就在于國内新能源汽車行業競争激烈,整體的毛利率受到了較大的擠壓。
Q2:海外市場分散、國家眾多,如何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适的市場進行布局?
合肥疆程技術黃文娟結合了消費電子行業的出海經驗進行分析。回顧消費電子行業發展歷程,如智能手機,最初是蘋果和三星主導全球市場,但漸漸地,國内品牌如華為和 vivo 也在海外也形成了影響力。以此為參考,中國新能源能借鑑消費電子的路徑去規劃海外布局,比如首先去到南美、印度等市場。如今,中國汽車品牌在全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tier1 和 tier2 供應商作為主機廠的合作夥伴,也将擁有開拓海外市場的機會。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市場相較于國内有顯著差異,市場環境也更復雜,企業應考慮借助外部渠道的資源優勢,先有初步的接觸和調研,然後再推進布局。
清新資本曹抒陽指出 " 本地化 " 是不可忽略的關鍵詞,同時也分享了有關中東市場的最新觀察。首先,布局國際市場時應盡量本地化,這包括在當地雇傭市場、銷售及研發團隊。歧視性政策已經讓出口大大受限,而文化和價值觀差異也要求我們特别注意在海外市場的落地執行。其次,建立當地合作夥伴關系至關重要,企業将從中得到關鍵的指導和支持,這能通過收購、尋找代理商、合資等方式實現。最後,中東是當前新能源領網域中值得關注的潛力市場,那裡的自然資源和财力豐富,與中國在政治層面也相對友好,這為有志拓展海外的新能源企業提供了巨大機會,相關企業應考慮深入研究中東市場,制定相應的市場策略。
Q3:新能源汽車產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如何找到并留住人才?
能鏈智電于翔認為,發展新能源汽車不應該忽視傳統汽車產業的人才。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電池生產和出口國,在電控技術方面一直表現出色。然而,在更下沉的技術領網域,還是要積極吸納優秀的傳統汽車行業人才,以進一步提升整體的用戶體驗。舉例來說,某些全球知名的汽車品牌在新能源車的續航和科技感方面可能有欠缺,但在底盤調校這類直接關乎駕駛感受的方面表現卓越。從汽車消費的角度來看,招聘有相關經驗的人才來從底盤調校等細節入手去優化駕駛體驗,這對行業整體的發展都是有益的。
智芯半導體張運升主要分享了在尋找人才、留住人才上的通用型經驗:第一,在薪資方面,應該提供短期現金薪酬以及中長期股權和期權激勵的合理配置。第二,強調行業的發展前景,新能源是一個朝陽產業,不僅持續增長,未來也将成為主流,這有助于吸引具有遠見和雄心的人才。第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晉升機制,這包括公司文化、鼓勵創新、提供學習和職業發展機會等。第四,地方政策助力。某些城市有完善的產業鏈配套和較大的政策支持力度,這是聚集公司、留住人才的重要保證。
晶合集成張志宏将新能源汽車產業所需人才劃分為兩類:" 有經驗的人才 " 和 " 無經驗的人才 "。對于有經驗的人才,主機廠和三電系統制造企業大多數都能找到,但很多是外籍人才。在集成電路的制造和設計領網域,中國已有多年積累,人才儲備相對豐富,要做的是将他們引導并培養成适合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人才。高校是無經驗人才的重要來源,需要建立專門的新能源汽車學院等機構來培養。為了留住人才,高薪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并且公司要具備各種福利、良好工作環境以及對員工的尊重,外資企業的經驗值得借鑑。此外,政府的人才引進政策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上就是本期 36 氪超級會氪廳" 新能源汽車下半場,產業鏈中機遇湧動 "的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