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注意預防!“食腦蟲”病死率高相對罕見,歡迎閱讀。
近日,貴州苗女士在網上持續記錄自己的孩子小丁(化名)生病就醫的經歷。6 歲多的小丁去海南旅遊回家後出現發燒症狀,十餘日不見好轉,輾轉幾家醫院就醫,還住進了重症監護室。苗女士稱,孩子是被一種名為 " 狒狒阿米巴原蟲 "(俗稱食腦蟲)感染引發的腦膜炎。
" 食腦蟲是老百姓的說法,該病的學名為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腦炎。" 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門診及腦血管内科主任醫師陳勝雲介紹,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腦炎首次被發現是在 1990 年,當時,美國聖地亞哥動物園的一只狒狒因感染該病原體導致腦膜炎最終死亡。該病比較罕見,刊發于 2022 年的文獻顯示,中國僅報道過 32 例患者,且多數集中于農村地區,僅 3 例患者居住在城市。
據悉,阿米巴(原蟲)主要存在于淡水、土壤和灰塵中,經常與土地打交道的人感染可能性相對較高。" 作為一種機會性感染,阿米巴(原蟲)通常在人們免疫力低下時,通過污染破損的皮膚或經口、經鼻吸入包囊後,通過鼻子、嗅神經、肺或胃腸道多途徑進入人體。" 陳勝雲表示,阿米巴(原蟲)感染後,患者會通常表現為急性或慢性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除卻案例中小丁發生的化膿性腦膜炎外,也可能表現為肉芽腫性腦膜炎。
" 也有部分患者僅表現出皮膚感染,因此很容易被誤診。且臨床上,出現化膿性腦膜炎通常懷疑為細菌感染,如果醫生經驗不足,患者沒有進行病原學檢測以及二代基因測序,醫生很難進行診斷,易發生誤診延誤診療。" 陳勝雲指出,全球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腦炎的存活率不足 5%,死亡率很高,因此人們應該從預防角度入手,避免該病的發生。
陳勝雲提醒,人們應加強戶外活動時的自我防護;經常與土壤打交道的職業人群,通過周期性檢查水箱、淋浴器、空氣過濾器等設施降低風險;科學飲食、規律作息,增強自身免疫力;如果孩子皮膚出現破損,盡量不讓孩子接觸野外的土壤、髒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