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發現了嗎?車企開始放棄高精地圖路線了.,歡迎閱讀。
随着新能源不斷滲透,高階的智駕輔助能力,正在成為車企的護城河。
老狐發現,相比此前,依賴 " 高精地圖 + 車路協同 " 的主流技術路線,現在,不依賴高精地圖的 NOA 駕輔系統,正在成為主流方向。
最近華為、小鵬和理想等十多家主流企業表示:未來将不再依賴高精地圖。
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首先要從智駕輔助的級别開始說起,關于自動駕駛的定義, L1 級為輔助駕駛,以定速巡航功能為代表。
L2 級是方向與航線控制,包括自适應巡航、主動刹車、車道保持等功能,也是目前主流的技術水準。
L3 級為高度自動化駕駛,将駕駛員在一段時間或一段道路完全解放,車輛完成大部分的駕駛工作,強調減少駕駛者的接管時間,也是目前主流車企攻克的方向。
至于 L4 級和 L5 級,則比較遙遠,前者駕駛員解放場景達 90 % ,後者取消駕駛席,汽車完全應對一切路況。
至于技術路線的改變,與 L2 向 L3 級邁進,存在直接關系。
高精地圖會讓自動駕駛變脆弱?
不同于普通導航地圖,高精地圖可以将精度控制在厘米級,并包含了交通标志、車道數量、護欄和綠燈等各類信息,特點是具備定位、感知和決策三大能力。
也正是得益于出色的車路協同性能,高精地圖曾一度成為高階駕輔系統的 " 标配 "。
但是随着高階駕駛輔助功能,不斷向城市場景進攻,傳統模式的高精地圖開始不适應需求。
一方面,是法規标準限制,目前首批開放高精地圖應用試點的城市,僅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和重慶 6 座,技術廣泛推廣需要更多時間。
可市場競争與價格戰的不斷内卷就在那裡,技術需要破局,車企們似乎有些等不起。
另一方面是成本與效率的制約,根據《智能網聯汽車高精地圖白皮書》透露:
厘米級地圖的測繪效率,約為每天每車 100 公裡道路,成本達每公裡 1000 元左右。
制作和更新高精地圖需要大量的投入,同時,城市路況的變化速度本身比較快,日後高精地圖的更新維護費用,也是一大筆,代價相當高昂。
深度研究院院長張孝榮曾表示:這部分費用,車企很可能負擔不起。
餘承東曾舉過一個例子:" 僅僅采集上海市高精地圖,采集了一兩年、達 9000 公裡,都沒有把上海完全覆蓋。
可見長期采集的成本有多高?
馬斯克也曾直言:高精地圖會讓高階駕駛輔助系統,變得脆弱。
所以,目前看來,高精地圖的局限性和高昂的制作維護成本,是限制技術應用的主要原因。
重感知的 NOA 技術能行?
另辟蹊徑後,各類重感知、輕地圖的 NOA 技術開始冒頭。
核心邏輯就是解除依賴高精地圖的限制,通過大量激光雷達、攝像頭等傳感器的加入,提升車輛的自主性與适應能力。
從而在城市等復雜路況場景中,實時自行感知路線與其他車輛、行人等交通參與者的關系,再通過精确的 GPS 定位、雲端數據處理和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最終的決策。
最終使車輛,具備更好處理未知環境與復雜場景的能力。而不是像高精地圖那樣,僅局限于預先規劃的地圖範圍,實現高效率、低成本和規模化等目的。
當然,也有專家表示,NOA 技術同樣面臨很多隐患和挑戰,主要是天氣、環境等對于傳感器感知能力的影響。
同時,實現無圖化,還面臨數據隐私、社會安全、傳感器穩定性等諸多問題。
另一邊," 圖商 " 們也沒有自暴自棄,許多企業推出了 " 輕量級高精地圖 ",在高精地圖的基礎上,對地圖的精度及元素豐富程度進行适當減少,降低了大信息采集的負擔和制造成本。
諸如:高德地圖面向汽車行業發布了全新的 HQ Live MAP 。
而對 NOA 技術來說,動作比較迅速的是華為,餘承東曾表示:其智駕能力無限接近 L3 級駕輔系統,達 L2.9 級。
比如:基于華為智駕輔助系統的阿維塔 11 ,搭載了 34 顆傳感器,支持高速、城區智駕領航輔助。
老狐曾在廣州城區體驗過,新車可實現無保護路口通行,近距離加塞處理,主動換道超車等功能。
甚至可以自己轉彎、躲避行人等,大量減少了駕駛者的接管場景,體驗相當智能。就在最近智己的 IM AD 也開通了成都、廣州的高速高架 NOA 領航輔助。
理想與小鵬等也發布了相關技術,算是高精地圖的更新解決方案,甚至許多車企還開始了 " 無圖化 " 測試。
我們是否需要高階自動駕駛?
關于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業内一直有兩種聲音。
一種認為:由系統操作,可以減少人為的誤操作,從而提升道路安全。
另一種則表示:人本身就具備駕駛能力,讓機器替代人,其實是畫蛇添足的。而且責任認定也存在一些尴尬。
本質上,自動駕駛的出現,最重要的願景,還是為了提升道路安全,但客觀數據并不樂觀。
美國國家道路安全局表示:自 2019 年來,特斯拉自動駕駛在美國涉及 736 起碰撞事故,至少 17 人死亡。
" 雖然該項技術避免了事故的發生,但我們可能高估了安全性與效率能力 "。
除此之外,還有法規判定,老狐此前也分享過,按照 SAE (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的分級體系,高于 L3 級别的駕駛能力,是責任認定的分水嶺,在系統接管後發生事故,由系統負責。
國内目前仍以 L2 級駕輔為主,一旦發生碰撞事故,仍以駕駛員為第一責任人,即便車輛存在缺陷,也是由駕駛人先行賠付,再向廠家和銷售部門索賠。
老狐覺得,無智能,不電動,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能力高低,正在成為新車競争實力的體現,甚至是最核心的賣點。
但這真的會成為你購買車的理由嗎?
針對技術本身來說,無論哪種路線,數據收集能力才是發展的根基。
特斯拉欲向其他車企開放 FSD 技術,其目的之一就是來擴大自己的數據收集能力。
服務眾多車企的華為在這方面也有一定的規模優勢。
比亞迪、蔚小理等車企也都不斷在輔助駕駛方面發力。
那麼,誰會笑到最後呢?
參考資料:
華為發布會、《智能網聯汽車高精地圖白皮書》
編輯: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