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中國電動汽車7月在歐注冊量遭高關稅衝擊,環比下跌45%,歡迎閱讀。
8 月 20 日消息,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歐盟委員會自 2024 年 7 月 5 日起,對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實施了高達近 38% 的臨時反補貼稅,這一舉措直接導致了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的注冊量出現大幅度下滑。據數據公司 Dataforce 統計,7 月份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盟 16 個成員國的注冊量環比暴跌了 45%。
歐盟委員會在 6 月 12 日發布的初裁結果中,對三家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比亞迪、上汽集團和吉利控股集團分别設定了 17.4%、38.1% 和 20% 的臨時反補貼稅率。其中,上汽集團面臨的稅率最高,達到了 38.1%,這對其在歐洲市場的銷量造成了沉重打擊。數據顯示,上汽旗下的 MG 品牌 7 月份銷量同比下滑了 20%,而另一家中國電動車品牌極星 ( Polestar ) 更是遭遇了 42% 的同比跌幅。
相比之下,比亞迪的表現則相對較好。作為中國最大的汽車制造商,比亞迪在歐盟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從年初的 7.4% 上升至 8.5%,并力圖超越特斯拉、大眾和 Stellantis 等巨頭。這主要得益于比亞迪較低的關稅稅率,僅為 17.4%,遠低于其他中國車企。盡管如此,比亞迪也未能完全擺脫歐盟高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
面對歐盟的關稅措施,中國汽車行業和政府部門迅速做出了反應。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中國機電商會)代表中國汽車行業表示強烈反對,并将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各種手段堅決捍衛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的合法權益。同時,中國政府已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上訴,反對歐盟的關稅措施。
歐盟委員會的這一決定不僅引起了中國車企的強烈不滿,也遭到了多家歐洲車企巨頭的反對。寶馬、大眾、奔馳等歐洲車企的負責人紛紛表示,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是錯誤的決策,将產生消極後果。他們認為,自由貿易和公平競争是全球汽車行業繁榮發展的基礎,保護主義措施無法幫助企業提升全球競争力。
此次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高關稅的舉措,無疑給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在歐洲市場的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然而,中國車企并未因此放棄,而是紛紛表示将采取必要措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和全球用戶利益。同時,中國政府也将繼續通過外交和貿易渠道,争取為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争取更加公平、合理的待遇。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仍然充滿機遇。随着全球對綠色低碳經濟的重視和新能源汽車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有望在未來實現更加快速的發展。然而,面對國際市場的復雜多變和競争壓力,中國車企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加強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以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