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146萬日本人,不出門等死,歡迎閱讀。
在日本的愛知縣,生活着一個特别的三口之家——
91 歲的昭二先生,和他 63 歲的兒子、53 歲的女兒。
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是昭二每月的養老金,18 萬日元(約 9300 元人民币)。
是的,他的兒子女兒都不出門、不工作、零收入,日常就蹲在家裡玩手機、打遊戲,安心啃老。
而 53 歲的女兒如此生活,已經 35 年。
昭二和女兒,圖源:《9060 家族》,下同
兒子賭博、抽煙要花錢,算上房租和三人夥食的花銷,昭二每月的養老金都花得所剩無幾。
連擦地、打掃之類的家務,也都是他躬下腰背,親力親為。
蒼老的昭二,已對生活沒任何期待。
無法安享晚年,活到哪天算哪天,他只希望這世界能原諒自己," 生了這些無可救藥的孩子 "。
去世後,昭二留下寥寥幾句遺言。
除了請求原諒和葬禮從簡,他最放心不下的還是那對老去而不能獨立生活的兒女:
" 兒子和女兒,一個人過不下去,就互相照顧着活下去吧。"
昭二的遺言
供養兒女一生,到頭來又慚愧,又抱歉,又牽挂。
然而在日本,昭二和他的孩子并不是特例,而是常态。
蹲在家裡啃老,不出門,不社交,不工作,不結婚,沒有未來,看不到希望。
這樣的人,在日本已經接近 150 萬。
逃避可恥但有用?
你也許完全無法想象,一個人能 35 年不出門,全靠父母養活。
但這樣的人,日本已經多到成了一大社會問題。
在這裡,如果一個人不上學,不上班,不社交,将卧室當作避難所,且此狀态持續 6 個月以上,就可以被稱作蟄居族、家裡蹲(Hikikomori)。
老人的兒子蟄居二三十年,圖源:《跟拍去你家》
最近,日本内閣府發布一項最新調查,數據顯示:
全日本 15~64 歲的生產力族群中,蟄居族多達 146 萬。
這群人退出了社會,對外面的世界不感興趣,把自己關在房間,吃飯睡覺打遊戲,全然寄生于父母。
日常的花銷,靠父母的收入,吃喝,也是父母做好送進卧室。
蟄居族的日常,圖源:《無愛者》
另一個更殘酷的事實是,日本第一代蟄居族正在老去。
有的父母養了孩子一輩子,退休後也無法安享生活,不得不撐起門戶,為孩子的晚年操心。
生活在千葉縣的佐知子 78 歲了,有一個蟄居在家二十多年的兒子。
佐知子的年紀越來越大,她最擔心的,就是自己死了以後兒子該怎麼活下去。
她想找一份老人能做的工作,在死前盡量多賺些錢,為兒子攢些積蓄,這樣 " 下黃泉也放心 "。
圖源:《跟拍去你家》
辛勤工作的白發老人,日本随處可見。
他們開出租車,在便利店打工,在快餐店做保潔,在街頭撿垃圾 ......
有人是生活所迫,有人則是為了蟄居的孩子。
畢竟,父母能留下多少錢,決定了蟄居族能活多久。
在札幌,一位 82 歲的母親在飢寒交迫中死亡,不久後,她蟄居多年的 52 歲的女兒,也餓死在家中。
這樣的新聞,日本并不少見。
無老可啃,才是蟄居族的噩夢和終點。
綜藝《跟拍去你家》裡有一個靠遺產過活的老人,前田良久。
他父親去世了,母親去世了,妹妹也去世了。
" 一個人活着還有意義嗎?只剩下等死而已。"
前田 68 歲,一輩子只工作過兩年多。
在父母留下的房子裡,一蟄居就是四五十年,等花光了遺產,他就準備坦然赴死。
而這筆遺產,還夠他用七八年。
圖源:《跟拍去你家》
對不出門的家裡蹲來說,孤獨就如同空氣,活着不過是一天天捱日子。
沒什麼歡欣期待,只剩行屍走肉。
耄耋之年的老人,撫養日漸老去的子女,在日本被稱作 "8050 問題 "。
指的是 80 多歲的父母,讓 50 多歲的子女蹲在家中啃老。
圖源:網絡
其中,父母有無可奈何的認命,也有不勝其煩的争吵。
比如,一位 74 歲的母親,嫌棄 51 歲的兒子整天閒在家裡無所事事,不像樣子。
兒子全無鬥志,只說:
" 我一個人過挺好的,死的時候一個人也清淨。"
随着日本社會日漸顯著的老齡化,大街上孩子越來越少,老人越來越多。
蟄居多年的老人去世後無人照管的 " 孤獨死 ",也越來越多。
" 一個人死得清淨 ",正在發生。
不被接納的失敗者們
一旦蟄居開始,時間就會過得很快,兩年三年、八年十年,轉眼過去。
長年的封閉生活,必然造成越來越多的精神問題。
只因為難以融入社會,很多蟄居族便 " 不配為人 ",連做人的尊嚴也被剝奪。
被看作一個家的恥辱,不可能被愛、被接納。
他們說:" 我低人一等。"
他們的父母也說:" 我養了一個對社會沒用的人。"
懦弱無能的社會逃兵,寄居于父母家中,如果加上家庭破產,全家陷入困頓。
那家人的互相嫌棄、傷害,也會變得常見。
蟄居在家,有人自殘、自殺,或是報復社會。
也有孩子殺死父母,或是父母殺死孩子,用暴力終結困境。
2019 年 5 月,川崎發生了震驚全日本的殺人事件。
長期無業且閉門不出的岩崎隆一,帶着 4 把菜刀,無差别刺向了正在街邊等校車的小學生。
造成 2 人死亡,17 人受傷,而他也當場自刎。
岩崎隆一,圖源:網絡
案發 4 天後,前官員熊澤英昭看到這條新聞,擔心悲劇重演,便揮刀刺向了蹲在家裡啃老的 44 歲兒子。
這個 76 歲的老人面對警察時,說道:
" 我不想給社會添麻煩。"
熊澤英昭,圖源:網絡
親子相殘的事件,在蟄居家庭中一再重演。
新潟縣,一位 70 歲的母親,殺死 50 多歲的兒子後自殺。
在福岡,失業超過 30 年的松本淳二,接連殺害了 88 歲的父親,和 87 歲的母親。
這些不被社會接納的弱者們,或是揮刀刺向更弱者,或是被至親了結生命。
似乎死亡,才是終結孤獨與 " 失敗 " 的唯一辦法。
越來越多的惡性事件,不斷攀升的蟄居人口數據,都表示,這已然是日本的社會性問題。
一代人幾乎在封閉的蟄居中過完一生,因果循環,謎底其實就在謎面上。
在社會規範嚴格、上升通道狹窄、成功模版又單一的日本,成為一個被社會抛棄的弱者太容易了。
圖源:網絡
一個人上不了好學校,進不了好會社,就意味着無能。
仔細看看這些不願走出家門的人們的過往,就知道,他們大多經歷過校園霸凌、學業不順、職場受挫。
這當然不全是他們個人的問題。
日本泡沫經濟後停滞的 30 年,是幾代年輕人對未來的期待破滅的 30 年。
越來越少的工作機會,越來越高的生活成本,以往父輩輕易能得到的世俗認可,成為奢望。
年輕人被壓制得動彈不得," 沒用的社會負擔 " 也就越來越多。
圖源:《無愛者》
日本之外
東野圭吾在《時生》中寫道:
"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
對混沌度日的蟄居族來說,這句話應該是:
" 誰都想生在好時代,可無法選擇命運。"
趕上了失落的 30 年,加上刻板的社會規範,在日本,要想過不下滑的人生,必然要付出更多倍的努力。
人們如果不能出門創造價值,便只能轉身吸食父母,用沉默的蟄居,代替必然無效的呼救。
卧室,已是他們最後的堡壘。
面對越來越龐大的蟄居邊緣人群,日本官方不是沒有努力過。
但在無力的現實面前,那些出台的關懷政策,都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
去年,日本任命了首位 " 孤獨大臣 ",其使命為 " 努力減少本國居民的孤獨感和社會疏離感 "。
" 無緣社會 " 之下,低欲望、少子化越來越嚴重,自殺率也開始回升。
很多機構通過社交媒體推動自殺預防活動。
還為蟄居族開設特殊的技能培訓班,開展下棋、打牌的線下活動,提供全天候的電話咨詢服務。
蟄居者的聚會
一切,都是為了幫他們燃起更多求生、走出家門、融入人群的希望。
但不斷攀升的蟄居人數,時有發生的社會悲劇都顯示,這些政策收效甚微。
有老可啃的,暫時安心,無老可啃的,聽天由命。
而這也不僅僅是日本獨有的社會問題。
隔壁的韓國也同樣形勢嚴峻。
根據韓國衛生和社會事務研究所的數據,在 19~39 歲的韓國人中," 與世隔絕的孤獨年輕人 " 約占 3%,總共 35 萬。
而 2021 的另一項調查表明,韓國 15~29 歲人群中,月均就有 156 萬 " 家裡蹲 ",其中的 50.7 萬人,完全沒有找工作的意願。
圖源:網絡
韓國人,也準備退出社會了。
為此,最近韓國政府推出了燒錢的 " 每月補貼 65 萬韓元(約 3400 元人民币)" 計劃。
這 3400 塊,旨在幫助那些可能做出極端行為的蟄居青年,維持身心健康,走出家門。
圖源:網絡
年輕人不工作、不社交,日本和韓國政府早就急了。
如何幫蟄居族融入社會,增加勞動人口,是兩國共同的當務之急。
但你我都知道,年輕人寧願孤獨終老,也不願走出家門,不是真的因為沒錢、沒欲望。
而是因為,他們看不到出門的目的、向前的希望。
也許,如何把一個更包容、更友好、更有光亮的社會交還給年輕人,才是真正的當務之急。
就像蟄居了四五十年的前田良久所說:
" 人間啊,在人之間才叫人間。"
讓年輕人擁抱未來的答案,從來不在 " 錢 " 上。
而在 " 人 " 中。
參考資料:
啃老之痛:日本那些想殺死孩子的父母;人物
監制 - 她姐
作者 - 粒粒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