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每個月比飲料業務少拿五六千,方便面業務:“老板,我想去賣飲料”,歡迎閱讀。
跟業務走線,在同一個點遇到一個家企業的兩個業務,一個是負責方便面的,一個是負責飲料的。負責飲料的跟老板聊天、抽煙;負責方便面的在那裡賣力氣整排面、上貨。飲料業務呆了七八分鍾後走了,方便面業務又整理了二十多分鍾才走。
店老板說:這就叫同人不同命。那個飲料業務上個月工資拿了 9000 多,而方便面的業務只拿了 5000 多,就算再勤快也檔不住方便面整體銷量下滑的事實。
從 2023 年到現在,基本上速食業務員比同線路飲料業務員工資少個五六千都是常事。而在省總那個職級,一年少個十二三萬工資也都是正常水準 ……
方便面 " 難賣 "
上個季度算是飲料與方便面業務拿工資差距最小的時候了。" 下個月就要進入淡季了,天熱,誰還吃方便面?" 業務員大潘說。在飲料還沒到旺季的時候,方便面卻已經要進入淡季了。
" 方便面的旺季一個是春節前,一個是開學季 "。相較于飲料行業熱賣三四個月甚至半年時間,方便面的銷售時間基本集中十天半個月就結束了。" 趕在淡季前,把終端店一些臨期產品調整下,讓店老板少些壓力 ",在拼不過銷量的時候,作為業務只能拼自己的服務。
(這每一袋都是業務員一個個捆綁的)
下滑的不只是方便面,下滑更狠的是方便粉絲、螺蛳粉這些新品。都是 60%-70% 左右的下滑。那麼,為什麼方便速食的市場越來越小?
說幾個細節可能就好理解了。方便面的保質期是 6 個月,飲料一般是 1 年;方便面的出廠價一箱是在 36 元 -40 元;飲料的出廠價在 28-30 元。方便面一箱 24 包,毛利在 5 元;飲料 18 瓶裝,毛利在 5.6 元。另外,方便面可能一周這一箱你都賣不出去;飲料,兩三天可能就出的差不多了,大家算一下這個毛利率以及回轉時間。同樣掙 5 元,你付出的成本和時間,方便面都要遠超飲料的。
方便面的優勢是輕,賣得量少,所以很多夫妻店都是從拼多多、京東、淘寶上下單,沒人願意從業務那裡拿單。不像飲料,量大,需要業務上門整理排面補貨,整理冰櫃。而方便面唯一的優勢也就是你不下小心在網上下多了單,有臨期貨你不好找業務調換。但其實,業務為了開你這個點,就算明知道你不是從他那拿的貨,他也會給你調。
方便面擁有全世界最多的謠言。就說防腐劑這個謠言誰沒聽過,明明方便面是靠幹燥的。飲料說含糖不健康,那行,我可以出無糖的。你說方便面不健康,那我不做油炸做非油炸的,結果呢?五谷道場、拉面說哪一個做出了市場。
有人說,經濟越下滑,方便面越好賣。嗯,那你是不知道有個東西叫挂面,挂面比方便面便宜,你頓頓吃,一包挂面夠你吃三天。比窮比不了那就比產業更新,但可惜,方便面更新一直沒升上去。
舉個簡單的例子,正常更新的标準方向是合味道那種小桶高價。2023 年,合味道在山姆推出個巨大桶,裡面是 20 多個小桶,曾經爆炒到上千元一桶。但營銷過後,目前市場上合味道產品的新鮮度大部分停留在 2024 年 12 月,還有大量是 10 月的貨,說白了,你想更新,消費者都不接受。
再講個好笑的觀點,某公司高層對賣速食的產品經理說,疫情時,方便面的量大幅提升。這就說明你們是擴大了產品消費人群,增加了消費者單次食用量。但現在業績大幅下滑,就是因為你的產品出問題了,不得消費者心。
你說要是一個產品業績下滑,說這個產品有問題,但如果 100 個產品裡,90 個下滑,是產品問題還是環境問題?去看一看外面的產業園,上周走訪了長三角幾個產業園,去年中介公司門口還停着老板的邁巴赫、賓利,今年中介門口都挂着轉讓。建築工地、產業園這些方便面消耗的 " 大頭兒 ",如今門可羅雀,那業務員可不就只能拿基本工資渡日。
當然,不被關注也有不被關注的好處。比如,白象的多半桶面,以前叫多半袋或多半桶,現在跟 " 千禾 0"" 其它沒了 "" 壹号土 " 都是注冊商标,你以為是多了半桶多了半袋,其實,它也是商标。但沒有媒體或消費者關注到這點,省了改包裝的錢。
只能 " 熬過去 "
" 業績不好,勤勞來湊。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 ",這是業務員的心理催眠,就是說你看我都這樣努力了,業績還不好,那不能說是我差。只是在開工資的時候,看着自己那基本工資,似乎也就只是自己感動自己,因為老板只會覺得你拿這些工資就是你真正的價值。
什麼 " 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 " 都是組織體系的不作為,轉而用來 PUA 業務們。為什麼要努力到無能為力,明明知道努力不努力都是一個結果,業務力是改變不了產品的缺陷和行業大環境以及消費者不消費的。只是不想你躺平,就是你拿着 4000 的工資,但還要付出 14000 的工作強度才行。你怎麼能不努力,你明明已經那麼差了,再不努力似乎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方便速食的業務,繼續加油,自己感動自己。嗯,領導只會看你的費用占比,有沒有拜訪足夠的點數,一個店有沒有把排面做到它要求的那樣。
快消品這行業原則上來講,也是選擇大于努力。比如,你現在是賣飲料的,現在天氣熱的時間久,那就是好賣。2024 年 10 月多少企業的飲料是供不應求的,因為天氣熱。
我們再做一個假設,未來功能飲料會是出現下滑的勢頭不?是有這個可能的,因為會有大量人工智能來替代不少體力勞動者,但現在功能飲料的勢頭還在上升中。這就是當下選擇與未來選擇之間的差距。也許真有一天,遍地機器人,功能飲料銷量下滑,那個時候你能說是因為業務不努力嗎?
同樣的,對于方便速食行業來講,過去幾年我們也見到了城頭變幻大王旗,從自嗨鍋、拉面說、螺蛳粉到自熱米飯等等,在那個時候這些產品真是拿到融資拿到手軟,這些產品的成績沒一個是因為業務 " 努力到無能為力 " 的,不需要鋪市、不需要占有率,只是在那個環境下,你有新的故事就能拿到投資。
從來,掙錢與業務無關,但 PUA,背鍋,都少不了業務。在環境變了的時候,要不就放松對業務的要求,要麼就讓飲料與速食整合下,把業務工資提高下。" 錢 " 和 " 閒 " 你總得給業務一個吧,可現在的情況是即給不了 " 錢 " 更給不了 " 閒 "。
為什麼做速食的廠家少,因為你看有速食的企業市值還不如單賣飲料的,誰願意只做速食?從目前的環境來看,未來速食想恢復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在淡季留下業務,大可把考核任務降下來。
曾聽方便面業務開玩笑說:我們努力讓領導換個新嫂子,而後呢,我們能租個好一點的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