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蘋果再不來,VR要涼透了,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深燃,作者 | 李秋涵,編輯 | 魏佳
" 什麼樣的崗位穩定,不容易被砍?" 夏風突然真誠發問。他是 XR 行業的一名技術人員,幾年的從業經歷裡,已經有過兩三次項目突然解散的經歷。
一次在創業公司,做了一兩年,公司沒錢,不做了。一次在大廠,不差錢,但戰略調整,還是不做了。從那家裁撤 XR 業務線的公司離職後,行業來到新低點,之前認識的專門看 XR 賽道的獵頭,都轉去了别的組,獵頭問他," 要不要考慮自動駕駛?"
行業燒錢,前路不明,随着大廠收縮 XR 線,行業迎來至暗時刻。
6 月初的蘋果 WWDC 大會成了 " 全村的希望 ",當天發布的 MR(混合現實)頭戴式設備 "Apple Vision Pro",也的确讓 XR 圈子激動了一把——雖然這還有很多前提,產品明年才開售,價格貴、一台售價達 2.5 萬元,還有一些困惑從業者的問題,蘋果也沒有給出答案。
但這也足以讓這個屢屢受創的行業,看到一絲曙光。
借此契機,深燃和 XR 行業的多位創業者、從業者聊了聊。他們中,有的是幸運兒,所在的公司已經進行多輪融資,在行業起伏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的從 2015 年開始押注 XR,創過業,加入過大廠,随行業起起伏伏,最近已經轉換賽道;還有的是普通從業者,相信過行業的未來,聽從過召喚,但在行業動蕩裡總是被甩下,還沒有從低迷中緩過勁兒來。
夏風就屬于第三種,他說," 得消化一下失望的心情 "。
對于蘋果 MR 產品給行業帶來的影響,有人樂觀,有人謹慎樂觀。
科技創新的困境就在這裡,這是押注未來,甚至是創造未來的過程。埋藏了很多個人的堅持,也堆疊了很多放棄。他們會被三個問題困擾,眼前的方向對嗎?如果方向是對的,時機又是對的嗎?如果時機是對的,最後分得勝利果實的人會不會是我?
一場發布會,帶來的改變還不多。相信的人依然相信,猶豫的人依然猶豫,不信的人已經選擇離開。
蘋果帶來的曙光,是有限的
距離蘋果發布 MR 產品已經好幾天,這依舊是一款讓夏風印象深刻的 " 豪華 " 產品。以傳感器為例,夏風介紹,以前大家拼性價比,覺得這類產品只能賣 2000 元,就用便宜的傳感器,導致算法也被傳感器局限住了," 蘋果就非常舍得花錢,放很多算力,研發了新的芯片,又上雷達,一對比相差很大 "。
這款產品,行業等了 7 年。在產品和體驗上,蘋果應證了一部分從業者的猜想。
亮風台 COO 唐榮興就是從其中收獲到答案的人之一。他說,在蘋果發布會當天,他熬夜從頭到尾看完," 超出預期 "。獲得的答案,一方面來自于互動。蘋果給出的方案是眼動+手勢 + 語音," 做到了直覺式的互動體驗 ",他表示,現有產品需要把手舉到空中操作,其實看起來有些 " 傻 ",而用手多點觸摸,以前行業裡大家想到過、做過," 但沒想到能把體驗做好 "。
另一方面來自于計算。蘋果的 MR 頭顯,用了 M2、R1 兩個芯片," 這非常 ' 空間計算 ',空間的感知、認知、互動、顯示需要新的計算單元組合與架構,這恰到好處的定義了未來标準 ",唐榮興表示。
當然,蘋果的 MR 產品,還有它的問題,比如最常提到的價格貴、電池外帶也沒有解決續航問題、設備不夠輕等,但考慮到這是第一代產品,後續第二代、第三代還有完善空間,一些從業者對硬體本身的疑慮反而小了,把視角放在了内容上。
" 就像羅馬鬥獸場已經搭好,最好的場地已經有了,最好的鬥士在哪兒?最漂亮的表演在哪兒?還需要開發 ",徐晨說。他是一名創業者,曾是知名 VR 品牌 NOLO 的聯合創始人,曾在大廠負責 VR 内容生态,現在正在創業,專注于一款 VR 遊戲。
XR 產品提升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需要内容。軟體生态是蘋果的強項,能不能吸引開發者把產品和應用接入 Vision Pro,也是未來發展關鍵。
在蘋果發布會前,徐晨就已經決定要從内容切入,他有種 " 押中題 " 的感覺。" 這也符合行業發展規律,最開始行業還沒有硬體,就先做硬體,現在硬體有了,最缺的是内容,從 VR 遊戲去接這個市場,是有機會的 "。
唐榮興也提到,他們會擁抱蘋果 Vision Pro 平台生态,除了 AR 硬體,他們原本就有支持 iOS 的空間遠程協作、編輯等產品,能平滑過度到蘋果的 MR 產品裡。
不過,蘋果還是有沒能解答的問題。
比如,在這樣的終端下,會誕生怎樣的原生内容類型?
這是範帆最想從蘋果 MR 產品發布會上獲得的答案。他是一名 VR 導演、制作人,也是字節旗下 Pico 影視工作室的負責人,這些年一直在探索原生 XR 叙事内容的方向。他解釋,從更大眾的故事需求視角來看,每一輪媒介技術的革新都會帶來新的叙事類型,比如故事載體從小說文字形式,走向二維畫框裡的電影視聽形式,那麼," 依托于 XR 終端,在全新的三維媒介下,能產生怎樣的新叙事類型 "?
" 蘋果發布會,也沒有給出答案 ",範帆表示。
過往,他的探索方式是自下而上的,發揮 XR 媒介空間性和互動性的優勢,從大眾熟悉的領網域入手建立用戶消費 XR 内容的習慣,所以在 PICO 目前的内容生态裡,主要有互動劇、互動漫、紀錄片、"6Dof 互動叙事 " 四類原生 XR 内容形态,每種類型都是根據用戶的需求和反饋,逐漸探索發展起來的。
不像很多 VR 產品把重心放在遊戲上,蘋果的 Vision Pro 更像是一個綜合平台,開放開發者生态。這看起來思路更寬廣,但同時,也像是沒找到答案時給出的開放答案,把問題交給開發者,大家一起解決。
不過,距離明年 MR 產品發售還有半年時間," 這段時間能幫助感興趣的開發者熟悉了解平台,但即便這樣,半年時間對于内容生產還是太短了,熟悉了解 XR 領網域的開發者還比較稀缺,能做出真正用戶買賬的原生 XR 内容、有颠覆性的内容產品,可能不是蘋果這一代產品能做到的,開發者也需要成長學習的過程 ",範帆表示。
對未來發展,不論樂觀,還是謹慎樂觀,他們都有一些共識。比如,每一代計算平台的出現,都和大環境相關。"PC 遇到互聯網,手機遇到雲,空間計算遇到人工智能 ",唐榮興表示。又比如,即便明年上半年蘋果交出不錯的 MR 產品,這個行業的爆發,也還是要三五年。
但 " 如果蘋果再晚兩年發布產品,行業萎縮更多了 ",初号機感嘆。作為伴随 VR 行業起伏多年的從業者,他做了一個比喻,黎明雖然就在眼前,但現在也還是屬于黑夜," 天還是黑的,東方有魚肚白,這代產品對行業來說,更像是領航員 "。
等待 7 年,至暗了 7 年
這一次的蘋果發布會,一些從業者表現得冷靜,他們已經在這個行業裡沉浮多年,見過潮漲潮落。蘋果首款 MR 頭顯設備,是在 2016 年立項的,那被譽為 "VR 元年 ",很多人在那前後進入行業。
作為 VR 行業的創業者,初号機經歷過 2016 年的瘋狂。
2014 年,Facebook 以 20 億美元收購 Oculus,掀起 VR 熱,2015 年、2016 年,微軟推出 MR 頭顯 Hololens,索尼推出了虛拟現實頭盔 PSVR,多個主流消費電子廠商發布消費級產品,國内騰訊、阿裡巴巴也都在入局,讓 2016 年的 VR 行業格外熱鬧。根據《2017 中國 VR 產業投融資白皮書》數據,2015 年全球 VR 領網域共獲得 6.9 億美元投資,2016 年投資規模增長至 23.2 億美元,增長率達 236.2%。
那一年,他 28 歲,離開以核心創始成員身份加入的已經融資到 B 輪的 VR 初創公司,獨立創業。他相信 VR 超越現實的沉浸體驗會對陌生人社交帶來很大改變,那時候 VRChat 還沒有上線,一切都是嶄新的," 說不定能改變世界呢?"
有投資人聽了他的設想,表示願意投,但等他花 4 個月時間做出 demo 後,他發現,時移世易," 融資難度加大,熱度已經下滑了 "。
那是因為,熱度高漲後,VR 在高質量的内容生成、用戶互動、商業化等方面,都沒有明顯突破。根據艾媒咨詢當時發布的報告,盡管國内出現不少 VR 頭戴眼鏡產品,但消費市場反應一般,購買意願不超過 30%,有 71.3% 的中國手機網民表示不會購買相關虛拟現實產品,主要原因在于價格與目前技術水平不對等。
2017 年,VR 行業到了冰點時刻,大量 VR 創業公司倒閉,裁員、降薪的消息也不斷傳出。
初号機在 2016 年好不容易拿到天使輪融資,業務已經跑起來,成為國内當時最早上線的 VR 社交應用,但 2017 年第二輪融資時并不順利,最窘迫的時候,他瘋狂見投資人。
介紹 VR 產品需要演示放映,但他連租場地的錢都沒有了,初号機回憶,他在投資機構聚集的亮馬橋的一家咖啡廳,每天花 30 塊錢點一杯咖啡,占上最大的廳,給約來的投資人講解。他說,服務員幾次想勸走他,他當時真的 " 飽含熱淚 " 去試圖說服," 我說我是創業者,公司瀕臨倒閉,這是最後的機會了,公司的合夥人、同事,都希望我帶回新的資金來 ",最後店長同意他使用大廳,就這樣熬了 10 天。然而,他還是沒能等到 " 救命錢 "。
這個階段,VR/AR 行業已經開始分化,部分公司轉向 B 端,做企業定制服務。
亮風台 2012 年成立,現在已經融資到 C+ 輪,唐榮興對深燃回憶,他們就是 2016 年 -2017 年開始接觸制造業,轉向 B 端,後來在 2019 年投入更多資源,加重生态建設,明确扎根細分垂直場景的路線,直到現在。VR/AR 產品能更快在 B 端普及應用,他曾對深燃解釋,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一些產品達不到消費級,但在 B 端,在醫療、教育等領網域,因為使用者更有需求,也更能接受。
有投資人也勸初号機,趕緊向 B 端轉型,但他的願景是做一款 C 端產品,B 端業務實在偏航太遠," 我不甘心的是,產品用戶數據、下載量、用戶反饋都很好,為什麼想盡一切辦法,還是堅持不下去 "。最終他沒能拉到錢,創業時把積蓄都投了進去,能借的錢都借了,最後身上還欠了好幾十萬。
2017 年之後,VR 行業發展速度慢了下來。此前根據市場研究和咨詢機構 Tractica 的預測,到 2020 年,全球 VR 市場規模将增長到 220 億美元,而真的到了 2020 年,根據全球綜合數據資料庫 Statista,實際規模約為 38.9 億美元,現實比預估縮水了 82%。
盡管這些年,幾乎每年都有不同款的 VR 或 AR 產品更新,行業依舊不溫不火。直到 2021 年元宇宙概念大火,又讓 VR 受關注了一把,大廠又開始入局,但僅僅一兩年後局勢再次變化,今年騰訊裁撤 XR 業務線,字節跳動旗下 Pico 也屢屢傳出調整消息,VR 行業的前路再度不明朗。
初号機說,這兩次創業經歷,讓他收獲的教訓是," 當產品終端還沒有成熟時,不論研發怎樣成熟的產品,都沒有用 "。行業的發展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時機沒有到,市場不穩定,一切都在變化,這都不以個人的意志和產品而轉移。
明天更漫長
VR 類產品始終沒有在消費端迎來拐點。新興科技的爆發,硬體和内容,相輔相成,介入的時機很重要。現在,是一個好時機了嗎?
最近,徐晨也見了一些投資人。他相信蘋果新產品的發布,會給一些投資人帶來一些信心,但 " 目前還沒看到 "。一個是因為大環境不好,一個是因為已有的 VR 相關大小廠成績不及預期,"AIGC 火了,很多錢都去了那裡 "。
今年行業熱情的确還算不高。根據 IT 桔子,2023 年 1 月 -3 月 15 日,我國 VR 軟體行業發生投融資事件 2 起,投資金額為 0.6 億。
和初号機當時創業面臨的問題相似,投資人現在認為他們的項目沒有問題,對團隊也認可,但對 VR 這個賽道摸不清楚。他們經常問徐晨," 這裡面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徐晨回答," 其實就是這個賽道本身的風險,我不認為我們產品會做得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 VR 賽道不行,那我們做得再好也沒有用 "。
現在,擺在行業眼前的問題還很多。
比如,蘋果 MR 產品本身就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約 2.5 萬人民币的頭顯,到底有多少人買?據韓國 PulseNews 的消息,蘋果已将其新款 MR 頭顯的銷售目标下調至 15 萬台,遠低于投資者預測的超過 100 萬台,這樣的數字讓很多人有疑慮。
又比如,後續國内 VR 市場產品及供應鏈是否能跟上?多位從業者都提到,首先難度就在芯片上,蘋果是自研芯片,而國内的 VR 頭顯,基本都是采用高通的骁龍芯片,能否撬動廠商研發、優化相應芯片,就是一個問題。
VR 最新產品配置信息 來源 / 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院
還有,蘋果也沒解答的那個問題,開發者是否能創造出對消費者有吸引力的内容?這得等明年才能揭曉答案。
徐晨還是決定創業。在離職創業前,公司内部有其他崗位可以活水,但他和夥伴都沒有選擇,因為 " 我們堅定的相信這條賽道,只是它有它的階段 "。
選擇創業,他說,這其實是一筆經濟賬。就像很多投資人喜歡投 pre IPO 那一輪,因為需要更多的确定性,但增長收益就少," 今天我們去賭那個未來,不确定性強,但收益也是更多的。我們這些創業者,就像是 XR 領網域的 VC,拿我們的時間、青春,去投天使輪 "。
" 第一性原理 ",是徐晨經常提到的詞,也是他的信心來源。他抬了抬雙手," 我們長時間使用手機,對手也有傷害。我兩個手的腱鞘炎都比較嚴重,我認為人就不應該拿這個東西 ",他把手機拿起來又放在桌上," 只是技術還不夠發達,在今天是最優解,但在未來,最優解一定是幾乎無感的,是眼前的這塊沉浸式螢幕。"
當懷疑的時候,他就會回到他所相信的 " 第一性原理 "。但他也會懷疑自己,畢竟沒人能把握浪的節奏。" 就像衝浪一樣,你知道你要去那邊,但浪來了,這裡跌下去那裡又起來,你說去歇一會兒,那也不行。最難的是,怎麼摸清這個行業的脈。"
蘋果 MR 產品終于來了,走向 " 四十不惑 " 的初号機,最近已經選擇從 VR 轉向 AIGC 行業。
在他看來,國内 XR 行業能否迎來拐點,有幾個事件為重要判斷:蘋果 Vision Pro 二代發布,價格和最新 iPhone pro 價格相仿;芯片廠商高通以蘋果 M2 芯片為對标,生產出性能接近的芯片,且價格合理;以及 AIGC 工具在 3D 内容生成技術成熟,大幅降低 XR 内容生產成本時。
抉擇還是和 VR 行業變動有關。他也經歷了 VR 部門的調整,策略改變,產品就不做了。再經歷 VR 行業變故,他感覺這次自己成熟了很多,對創業的理解也和當年不一樣," 它本質是一個商業行為 "。而轉到 AIGC 行業,他說服自己的原因有兩點,一個是未來 AI 也有機會和 VR 結合,另一個是 " 大家都在收縮,行業沒有這麼多坑,你也要生活,你也無法判斷,自己能不能撐到未來 "。
這也是擺在夏風眼前的問題。如果問對行業看好嗎?他的回答是肯定的," 但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說,要賺錢養活自己,每個人的職業生涯視窗很小,整個技術行業,都追求年輕,不看沉澱,我能經歷幾次折騰呢?" 他身邊的一些同行,已經轉到其他行業。
他覺得,國内硬科技的發展,是受風口推動的,更看重 ROI,很難像蘋果那樣專注一個技術的打磨。當大家對未來的信心很差,還摸不準爆發的時間點時,都采用跟随策略,大小廠不會因為蘋果這場發布會,就颠覆決策。
夏風也去面試過,他發現,HR 們依舊挑剔苛刻,傳達出需要在行業裡深耕 3-5 年的人,這時候,他很想反問," 這個行業,給了人深耕 3-5 年的機會嗎?"
他說,有點迷茫,需要時間積攢對行業的熱情,投身到下一個創業故事裡。
*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夏風、初号機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