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職場是人情世故,人品是一柄尖刀,歡迎閱讀。
作者:曹欣蓓
來源:中歐商業評論 ( ID:ceibs-cbr )
在前瑞士銀行投行部董事總經理沈文才所著的《講好你的故事:66 個小行動改變人生劇本》中,他坦誠寫道:" 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如果能碰到一兩個好老板,就算是福星高照了。"
澳洲邦德大學的 Nathan Brooks 曾對 261 名美國公司高管進行調查,發現 21% 的研究對象的臨床診斷都符合精神變态的特征,而總人口中這一數字僅為 1%。
如果說職場是人情世故,那麼人品就是一柄尖刀。遇到不滿意的領導時,跳槽是否是個好選擇?為什麼組織中會存在欺下媚上、" 一言堂 " 式的管理者?十年之後,黑心領導在職場是否依然能如魚得水?
在沈文才看來,人生的劇本是由小行動不斷串聯而成,他主張" 做自己的 CEO,為人生打工,而不是為公司或他人打工 ",他知世故而不世故,處江湖而遠江湖,較之于眼前的短期利益,更強調擁有長期主義精神。
以下是與沈文才的談話精選。
01
欺下媚上的領導
背後的心态是什麼?
管理者級别越高,性格越容易極端化。這背後的原因在于:所有的公司都是盈利導向,誰賺錢更多,就能獲得升職。所以職場中會出現看似 " 不合理 " 的事,例如有些人雖然業績很好,但對下屬很苛刻,可偏偏壞人春風得意,四平八穩的好人由于不會表現自己,始終得不到升職。
關于職場中的 " 不平事 ",是否可以通過改進組織制度來解決?我覺得不能。只要公司是盈利導向,永遠會出現業績很好,但心很黑的領導上位的情況,因為公司需要有人完成 KPI。
那麼,為什麼有些管理者不願當個好人?壓榨下屬,欺下媚上的領導們背後的心态是什麼?我認為其實是一種不自信。人們之所以得到升職,其實考察的只是過去一年的業績,導致有些人升職太快了。
這時候,人容易缺乏安全感,擔心自己的位置坐不穩,擔心下面的人光芒太盛蓋過自己,所以需要巴結更上一層的領導,因為領導能關照他。
其可能導致的結果是,假設大領導布置了一個任務,要求各部門兩天内完成。但有些部門領導想要拍馬屁,于是告訴自己所在的部門:必須在一天内加班完成,這就會造成 " 層層加碼 ",誕生了所謂的 " 黑心領導 "。
如果碰到這類管理者,很多人會選擇 " 用腳投票 "。這種情況下我非常不建議跳槽,原因很簡單——下一個不會更好,只會更糟,畢竟好領導真的不多。
如果每次都因為對領導不滿而跳槽,就會陷入惡性循環:永遠無法和上司建立真正的聯系,你們之間的相處模式始終是不歡而散,然後你會把這種模式帶到下一份工作中,最終導致頻繁換工作。
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 CEO,你是為了自己而工作,不是為了公司而工作。我把自己看成 " 沈氏咨詢公司 " 的 CEO,這個公司只有一名員工:我。
公司是 " 客戶 ",而不是雇主, 我為公司工作,付出時間,提供服務,公司付給我的是 " 咨詢費 " 而不是工資。有了這種提供咨詢服務的思維方式,我的工作動機就與把自己當成雇員時完全不同。
有一個詞叫 " 逆商 ",是指面對逆境時的心态和行動。如果碰到壞領導,只有留下來,才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很多人在職場中,視野僅限于自己的直屬領導,要知道,和其他部門保持良好關系也很重要,這有助于獲得内部轉崗的機會——當不滿意直屬領導時,你完全可以選擇内部 " 跳槽 ",申請換個部門。
對于管理者而言,内部轉崗的難度比普通員工更高,這時候要盡量把技術性的工作留給下屬做,體現自己的管理能力——如何高效激勵團隊,形成優勢互補。畢竟,當一個管理者技術很強,遠超自己下屬的時候,就沒法換到其他部門了。
02
保護好自己的團隊,
其實是保護自己
我曾經見過一名管理者,她讨好更高層,卻不搭理職位比她低的下屬。聰明人一眼就能看穿,她的熱情只是因為對方職位高,職場中真正能夠反映人品的,在于如何對待比自己職位低的人。
每個人的職業生涯都是一場漫長的比賽,而不是局限于眼前的一兩年,我碰到的那名管理者在不到一年後,就被公司解雇了。
職場是存在正義的,不是每個人都能恣意妄為,心安理得當個 " 黑心領導 "。黑心領導很可能面臨的局面是:下屬在某一天突然說," 我要離職了,這是我的辭職信,請查收。" 而管理者對此一無所覺,心裡還納悶:為什麼這麼突然?只能匆忙發布招聘消息,尋找替代人選。
對管理者而言,保護好自己的團隊,其實是保護自己。如果只講短期利益,把下屬全都氣跑,反而更麻煩。此外,如果管理者要跳槽,很重要的評判标準在于管理能力,能否快速組建合适的團隊。如果他與前同事、前下屬保持良好的聯系,就可以邀請大家加入團隊,而不是在新公司當光杆司令,為招不到人發愁。
因此,管理者要替下屬擋掉一些不必要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自己做個 " 好人 ",維護和其他部門的良好關系,一味接下其他部門推來的所有工作;管理者還要做到傾聽,了解下屬的職業規劃和興趣所在,而不是在自己的部門内為所欲為,壓榨他人。
的确,有些領導欺下媚上,對下屬極為強勢、唯我獨尊,所有人都要順着他,服從 " 一言堂 "。
我覺得這背後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能成為管理者的人,已經擁有相當的經驗和履歷了,思維更容易定勢化。他們不願意去傾聽其他人的意見,覺得自己就是正确的。在沒有新信息輸入的情況下,人會越來越固執,甚至會把不聽話的下屬都趕走,剩下的人都只敢說好話,不敢提反對意見,愈發加重固步自封。
另一方面,這與自信有關。當 " 新官上任 " 時,管理者由于根基不穩,會更看重權威,強勢壓制下屬。但随着自身經驗的增多,在公司高層人脈也逐步增加,這時候管理者就有更多自信,不用擔心下屬取代自己,管理模式也可以切換到 " 導師模式 ",培養、訓練并輔導下屬,而不是 " 獨裁式統治 "。
03
短視或遠見,
取決于人的本質
我每年都會與下屬一對一或小範圍共進餐食,保持對下屬的傾聽。
如果一個人管理十幾名下屬,我認為每年可以與下屬單獨有 1-2 次進餐,有時候,管理者也可以組織 4-5 人的小規模聚餐,并借此觀察哪些人喜歡坐在一起,了解誰與誰關系更好,誰與誰關系一般。
吃飯的時候,下屬會更放松,如果對工作有一些不滿,他們很難在公司中開口,但會在吃飯時暗示:" 我最近實在太忙了 " 或 " 我最近在某個項目協同上碰到了些困難 "。
與下屬吃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了解他們是否要離職。舉例而言,你可以從聊天中,獲悉下屬的家庭大事,例如下屬的丈夫要被公司派去美國,那管理者就要有心理準備,下屬是否可能跟着一起走?如果公司在美國也有分部,可以把下屬調到美國,讓她與老公團聚,同時盡早尋覓替代者。
當你和下屬彼此熟悉,如果下屬要離職,你會有一種 " 第六感 "——不僅猜到下屬近期會提離職,而且還能猜到離職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如果離職原因是公司的錯,一定要盡快糾正。當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新來的人依然會走,再招多少人都沒用。
在察覺到下屬有離職意向的時候,管理者手中的權力是足夠打斷 " 離職衝動 " 的。假設下屬對工資不滿意,而公司整體工資就是低于行業平均值,這看似是一道 " 無解題 ",但其實工資只是一方面,對管理者而言,依然有很多解決措施。
例如,我人脈豐富,認識業内各家公司的高管,可以組織聚會,帶下屬認識更多的精英;我可以安排下屬輪崗,了解其他部門的產品,學習更多知識;有些下屬認為自己缺乏露臉的機會,接觸不到公司更高層,那我會告訴他們:" 下次大領導來的時候,你來負責點菜 ";有些下屬在同一個崗位待了太久,缺乏新鮮感,我會請他帶一帶新來的實習生,這時候,下屬的崗位角色有了變化,可以自己當領導了。
有些人可能認為:我已經是管理者了,何必如此在意下屬的感受?這背後是長期主義和短期主義的區别。一個高度 " 利己 "、只會欺下媚上的人或許可以憑借業績,升為中層管理者,但真正能做到職場高層的,往往懂得 " 互利互助 ",而不是盲目壓榨。
對企業而言,能否通過設立相應規章制度,避免管理者只知道利己,從而過于短視的情況?我覺得不能。能成為管理者的都是聰明人,必然清楚長期主義的重要性。
為什麼偏偏有人做不到?這背後取決于人的本質——講究長期主義的人,短期内難免吃虧。部分人從小就很優秀,凡事都要得第一,不願錯過任何出彩的機會,那就很容易變得短視。
我見過有人曾經身居高位,但退休後人走茶涼,所有下屬都不再與其往來,他甚至因此陷入抑郁。權力使人麻痹,管理者有時會分不清:别人所追捧的究竟是他的職位,還是他這個人本身?
但其實,衡量管理者好壞的标準很簡單:當離職或退休時,下屬是否還願意與你聯系?當跳槽的時候,下屬是否願意追随你去新的公司?職場是一場漫長的征途,你希望在行業中留下怎樣的口碑?你究竟是為眼前短暫的升職而努力,還是願意更順暢地走完整個職場生涯,甚至擁有和諧美好的退休生活?
所有當下的選擇與行動,都會鋪就未來的人生道路。(本文完)
不懂匯報,工作等于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