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反對的不是預制菜,而是預制菜進校園,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言詠 / 文 新學期剛剛開學,預制菜進校園的話題就引發關注。絕大部分家長都反對預制菜進入校園,一些擔心孩子在校吃預制菜的家長,甚至選擇中午送飯或接回家。
預制菜是否真如家長擔憂的那樣已經進入校園還需調查,一些家長或許是混淆了中央廚房配餐和預制菜的概念,畢竟不是每所學校都有條件自建食堂。但這波争議中有一個問題值得探讨:預制菜适合進入校園成為孩子每日的盤中餐嗎?
答案是否定的。而且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反對的是預制菜進校園,而不是預制菜本身。這是兩個問題。
坦白地說,預制菜并不是全新事物,我們在飛機高鐵上吃的便當、日常吃的速凍面點、罐頭都算這類產品,只不過近年來預制菜品類進一步豐富,很多以往只能新鮮烹饪的菜式,在工業科技化的加持下,也能做成料理包加熱即食,保質期長,還節約下廚時間。
但這類預制菜產品不适合進入校園。很多家長擔憂食品安全,這當然是有必要的憂慮。有一種聲音認為,正規廠家生產的預制菜,在安全和營養上并不輸于食堂現做,質控上可能還更有保障。我不太同意這種說法。首先我們不能假定工業化加工出來的食品,就一定比學校食堂或者中央廚房現做的安全;也不能假定進入校園的預制菜就一定是大供應商,作為新的風口賽道,這一行業也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再退一步,即便是大供應商,就能完全作為背書嗎?
如果擔心中央廚房或者學校食堂有食品安全隐患,那麼應該解決的是如何規範運營的問題,通過制度性安排減少 " 指鼠為鴨 " 事件,而不是用預制菜去替代。這沒有必要,也解決不了問題,那些可能存在的隐患和貓膩,換成預制菜少不了。
家長們還擔心預制菜裡添加了食品添加劑,長期食用對孩子健康不利。但也有人認為,工業食品裡大多含有添加劑,只要合乎行業标準,添加劑是安全的。現在的孩子多少都會吃些小零食,配料表上都有添加劑。為啥孩子吃零食沒問題,吃預制菜卻不行呢?
這裡要厘清兩點。第一,安全不等于健康。工業食品時代商場裡琳琅滿目的零食,包括糖水罐頭等等,都是安全的,但不意味着是健康的。在物質匮乏的時候,沒有人關注這些,有得吃就不錯了。那時我們把方便面和可樂當作神奇的舶來品,我記憶最深的是,父親出差帶方便面回來給我們嘗,而我看着包裝上印着的大片牛肉,一個勁地找泡出的面條裡牛肉藏在了哪裡。
現在時代不同了。大家都知道方便面可以偶爾解饞,但最好别頓頓吃。人們越來越關注配料表,盡可能吃配料表幹淨的食物。一個人的飲食習慣要從小培養,少鹽少糖少油少香精少色素少添加劑,盡可能提供 " 幹淨 " 的飲食給孩子,讓他們習得健康的飲食習慣,這是當下多數家長的理念。
第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選擇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确實也會面對很多與預制菜類似的不那麼健康的食物,但問題在于,我們有選擇的自由——可以選擇吃或不吃,還可以選擇吃的頻率。度的把握很重要。僅從健康的角度來說,天天吃和偶爾吃肯定不一樣,犯懶不想做飯的時候,吃個預制菜對付一下沒問題,但如果每天都吃一頓呢?
選擇的自由,本身也很重要。吃了一次覺得不好,下次不買就是了。這種消費自主,讓消費者和商家之間的關系是對等的,很大程度上對商家也有制約力。但孩子在學校吃飯卻不一樣,即便現在班級都有家委會,但實際上,學校還是處于強勢地位,家長話語權有限,更難有用腳投票的自由。在這樣的情況下,讓缺乏認同共識的預制菜進入校園,相當于一種 " 強加 ",顯然不合理,難怪犯眾怒。
說到底,人們反對的不是預制菜本身,而是預制菜進校園。那些預先做好的魚香肉絲、紅燒獅子頭之類的產品,躺在超市的冰櫃裡沒有任何問題,這是一個自由的市場,人們有選擇的權利。預制菜出現在飯館裡也沒什麼問題,口感不好或者食客覺得上當下次就不來了。這些消費場景和把預制菜塞進校園每天端上孩子的餐桌是兩回事。在校園餐飲的問題上,安全只是底線,安全之上還要健康,以及飲食習慣的培養。預制菜就不應該在校園中培育市場,孩子沒有責任成為這個行業發展的助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