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日系車集體向國產車低頭!日產被曝将用東風汽車技術 生產電動車,歡迎閱讀。
快科技 8 月 17 日消息,據報道,日產汽車将使用東風汽車最新發布的 " 量子智能電動架構 " 來研發、生產自家的純電車型," 具體合作形式尚不清晰 "。
事實上,近幾年來,日系車作為曾經國產車的老師,如今卻在電動化方面普遍落後,而國產車卻引領全球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作為曾經的老師,日系車在逐步萎縮的市場面前,也不得不低下頭,開始向國產車尋求 " 技術支持 "。
此前,豐田向比亞迪尋求三電技術,其推出的 bZ3 電動轎車,搭載比亞迪刀片電池和弗迪驅動電機,并且在此過程中學習電動車型的研發經驗。
對于豐田和比亞迪的合作,王傳福此前做過解釋:豐田和中國新能源車企相比,在產品的快速投入上面還有一點差距。而通過與比亞迪合作,可以讓豐田的電動車產品,提前兩到三年進入市場,更快落地。
也有業内人士指出,豐田汽車的開發周期一般都是在 48 個月左右,而用上了國產技術,開發周期可以縮短至 24 個月。
此外,不只是日系車,德系車如今也在虛心向國產車 " 求教 ",今年 7 月份,大眾汽車官宣與小鵬達成技術合作,通過技術付費的模式,采用小鵬電動平台開發大眾電動車、奧迪品牌選擇智己汽車進行技術合作、而大眾旗下的捷達品牌,又被傳出有望采購零跑技術平台等消息。
對此,東風公司副總經理尤峥向媒體表示,海外車企之所以選擇購買國内車企的純電平台,是因為 " 我們的企業在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方面已取得領先地位 "。
并且,大眾自家的 MEB 平台在 2022-2026 年之間存在空窗期,因此大眾在這四年間選擇使用上汽、小鵬、零跑的平台、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技術來填補。
毫無疑問,在新能源汽車加速轉型的浪潮下,國產車已取得明顯競争優勢。目前,國内汽車市場甚至出現了 " 除了國產車,其它電動車全是‘雜牌車’ " 的言論。雖然有些誇張成分,但也從民間情緒上說明了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