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最牛的公司,賺錢卻這麼難,歡迎閱讀。
作者|Eastland
頭圖|視覺中國
中國船舶(600150.SH)為國内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產品結構最齊全的造船旗艦上市公司,旗下擁有江南造船、外高橋造船、中船澄西、廣船國際四大船廠。
1998 年上市的中國船舶(原滬東重機),2007 年 10 月股價達 300 元(不復權),超過同期的茅台(199 元)。随後 26 年,中國船舶股價震蕩下跌,與茅台的差距越來越大。
2007 年中國船舶股價超過茅台的背景是中國造船行業訂單大爆發:新接訂單 9845 萬載重噸。2007~2009 年,三年接單 1.8 億噸。
2010 年開始,中國造船行業迎來完工交付高峰:2010 年交付 6560 萬噸、2011 年交付 7665 萬噸、2012 年交付 6021 萬噸。三年完工交付 2 億噸。
2010 年、2013 年新接訂單分别達到 7523 萬噸、6984 萬噸。但後續若幹年沒有出現明顯的完工交付高峰。
2021 年,中國造船業承接新船訂單達 6707 萬載重噸。根據通常的建造周期,2023 年将進入交付高峰。2023 年 1~5 月,中國船舶出口金額 608.5 億、同比增長 30.4%。
根據業績預告,2023 年 H1 中國船舶歸母淨利潤 5~6 億,同比增加 155%~206%。下半年大概率有更多業績被釋放出來。
中國船舶是一家好公司,但未必是好的長期投資标的,因為賺錢太難。
重組未能 " 去病根兒 "
1)中外軍工企業毛利潤率都不高
1999 年 7 月 1 日,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分拆為 " 中國船舶 " 和 " 中船重工 " 兩大集團; 2019 年,時隔 20 年," 中國船舶 " 和 " 中船重工 " 聯合重組為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
重組前中國船舶下轄三家子公司:外高橋造船、中船澄西、滬東重機,通過重組增加了江南造船、廣船國際兩家子公司。
江南造船
江南造船前身是 1865 年創建的 " 江南制造總局 ",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軍工造船企業。
除軍艦外,江南造船還能制造大型貨櫃船、超級液化氣船等民用船舶。
2018 年營收 177 億,毛利潤率 8.3%;2019 年前 7 個月營收 121 億,毛利潤率 6.9%,淨利潤 12.1 億,但資產處置、公允值變動、資產減值帶來的非經常性損益高達 15.7 億。
廣船國際
廣船國際產品涵蓋軍艦、超大油輪、散貨船。2018 年營收 74 億、毛利潤率 -1%;2029 年營收 92 億、毛利潤率 -0.2%。
江南造船、廣船國際的實力毋庸置疑,但毛利潤率并不高。因為軍工企業不具備賺取高額利潤的正當性。茅台毛利潤率 95% 沒問題,軍艦、戰鬥機毛利潤率高了無法向納稅人交待。
洛克希德 - 馬丁是純正的軍工股,毛利潤率不超過 15%。2022 年營收 660 億美元,淨利潤 57 億美元,淨利潤率 8.7%。
軍用、民用飛機都生產的波音更慘,2022 年毛利潤率僅 5.2%。
2)重組的短期效果
重組前,中國船舶已經摘掉了 "ST" 帽子。但扣除變賣資產等非經常性收益後仍然虧損。2018 年、2019 扣非淨利潤分别為負 3.4 億、負 4228 萬元。
重組後發布的 2020 年财報,對 2018 年、2019 年進行回溯。2018 年(新)淨利潤達到 11 億、2019 年(新)淨利潤 20 億。較 2018 年(舊)、2019 年(舊)的提升幅度分别為 121%、407%。
倒不是江南造船、廣船國際盈利能力有多強,江南造船 2018 年及 2019 年前 7 個月,資產處置收益達 28.2 億。
重組後,情況仍不容樂觀:淨利潤逐年下滑,扣非淨虧損有放大趨勢—— 2020 年淨利潤 3.06 億、2021 年降到 2.13 億、2022 年 1.72 億;2020 年扣非淨利潤負 9.64 億、2021 年負 8.74 億、2022 年負 27.48 億。
重組未能去掉造成中國船舶虧損的 " 病根兒 "。
造船難 " 賺大錢 "
中國船舶營收按產品分為三大類: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動力裝備、機電設備。2022 年,造船 / 海洋工程收入占比 84%。
造船 / 海洋工程成本主要包括:資材、勞務費、專用費及其它。2022 年,上述三項成本分别為 293 億、79 億、98 億。其中,資材占營收的 58.5%、勞務費占營收的 15.7%、專用費占營收的 19.6%,合計占營收的 93.8%(較 2021 年提高 1.1 個百分點)。
三項成本中,資材費占比随行就市波動,無明顯趨勢;勞服費顯著下降,2022 年勞動費占營收的 16%,2019 年這個比例是 26%;專用費及其它顯著上升,2022 年達 98 億,較 2019 年增長 146%。
專用費及其它費用,通常包括準備費用(包括設計、放大樣、鋼材預處理等)、專用設施(包括船台、專用工具)和專項用途費(包括船檢費、保險費等)。專用費大幅上漲的原因與承接船型有關,比如 2022 年承接油輪噸位幾乎翻了一倍(還有不便披露的軍艦)。
造船三大成本剛性都比較強,可壓縮餘地非常有限,毛利潤率低于 10% 是常态。造船廠很牛,但很難賺大錢。
接單交付
2020 年,中國船舶交付民品船舶 68 艘 /785 萬載重噸,噸位數完成年計劃的 103.3%。承接民品船舶 72 艘 /634 萬載重噸,年末手持民品造船訂單 161 艘 /1390 萬載重噸,噸位數完成年計劃的 187.6%。造船不可能偏離計劃太多,需求意外高漲,比預計高将近九成。
2021 年,交付 71 艘 /592 萬,載重噸位數完成年計劃的 107.5%。承接 132 艘 /1211 萬載重噸,噸位數完成年計劃的 164.4%。也就是說,中國船舶對市場需求的預估又保守了。2021 年末,持有造船訂單 220 艘 /1993 萬載重噸,相當于 2019 年交付噸位數的 254%,不接新單都能幹到 2025 年末。
2022 年,交付民品船舶 74 艘 /701 萬載重噸,承接 70 艘 /450 萬載重噸,年末持有 214 艘 /1744 萬載重噸。
中國船舶每年完工的船舶數穩中有升,但速度很慢,不可能出現爆炸式增長。訂單多就往後排,造船廠增加產能的可能性不大。
中國船舶每年完工交付的噸位數波動較大:2020 年 785 萬噸;2021 年 592 萬噸,下降 24.6%;2022 年 701 萬噸、上升 18.4%。
2020 年 ~2022 年,中國船舶完成交付民品船舶平均噸位分别為 11.5 萬噸、8.3 萬噸、9.5 萬噸。差異主要是交付結構造成的。
中國船舶交付的三種主要船型是散貨船、貨櫃船和油船,合計占總交付噸位的 80% 以上(2022 年占 88%)。
2020 年交付散貨船 368 萬噸,占總噸位的 60%,散貨船平均噸位 17 萬噸,将平均值拉高到 11.5 萬噸。
2021 年散貨船占比下降;貨櫃船完成 13 艘、平均噸位僅 7.7 萬噸;15 艘油船平均噸位僅 8.6 萬噸。全年交付船舶的平均噸位降到 8.3 萬噸。
2022 年,交付 5 艘貨櫃船、平均噸位達 19 萬噸;油船占比提高了 10 個百分點,平均噸位略有提高,全年交付平均噸位回升到 9.5 萬噸。
從承接到交付,大約需要 2 年時間。2021 年完成的訂單是 2018~2019 年承接的,那時集運、油動、散貨運輸都不景氣,船東下單造的都是 " 小船 "。
2021 年運價上漲,中國船舶承接 132 艘 /1211 萬載重噸;2022 年大幅回落至 70 艘 /451 萬載重噸。
2020 年交付 785 萬噸,扣非淨虧損 9.6 億、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入 9.7 億;2021 年僅交付 592 萬噸,扣非淨虧損降至 8.7 億、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入增至 20 億;2022 年交付 701 萬噸,扣非淨虧損暴漲至 27.5 億,經營流動現金流由正轉負。
總之,交付與利潤、現金流不必然正相關!
*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