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降價,直到40%汽車公司出局,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電廠
短暫的休整之後,新一輪汽車價格戰硝煙再起。
8 月,上汽、長城、奇瑞、蔚來、極氪、阿維塔等 10 多家車企陸續出台降價措施。其中,上汽大眾的降價力度最大,旗下 9 款 SUV 最高降價 6 萬元,ID 系列電車最高降價 5 萬元,阿維塔綜合補貼力度也超過 5.5 萬元,而其他車企普遍降價幅度則在 2 萬元至 4 萬元不等。
不過,這些都不如特斯拉的衝擊來得猛烈。8 月 16 日,特斯拉中國宣布從即日起下調旗下高端車型 Model S 與 Model X 現車售價,二者全系下調幅度在 5.4 萬元 -7 萬元不等。而在降價前兩天,特斯拉已經率先更新了旗下大眾車型 Model 3 與 Model Y 的促銷政策,9 月 30 日前提車的 Model 3 後驅版用戶可獲得 8000 元的保險補貼,Model Y 長續航版、高性能版則直接降價 1.4 萬元,兩個版本均刷新歷史最低價。
至此,這家電動車巨頭完成了新一輪價格調整,而國内汽車價格戰更新的趨勢也逐漸清晰。受此影響,特斯拉的股價在本周宣布調價後累計下跌近 10 個點,而它的最大對手比亞迪則累計下跌超過 8 個點,截至目前,比亞迪股價已從 8 月 1 日的階段性高點下跌 16.6%,特斯拉月内跌幅則超過 18%。
價格戰短期沒有赢家
事實上,市場的這種反應并不難理解:短期内,價格戰可能并不會有真正的赢家。
從上一輪價格戰的結果來看,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方寅亮認為,價格戰并沒有給國内車市帶來明顯提振。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今年 Q1,國内汽車產銷量為 621 萬輛和 607.6 萬輛,同比分别下降 4.3% 和 6.7%,如果去除 2020 年的特殊情況,今年 Q1 将是過去 5 年同期的最慘時刻。
這也并不完全是外部環境的因素。他進一步分析指出,今年 Q1,國内整個零售消費增速為 5.8%,若将零售消費增速進行拆解會發現,汽車行業在價格戰的刺激下也仍落後于大盤,甚至處于負增長狀态,車企到 Q2 的時候開始意識到,價格戰并沒有真正刺激銷量,而是讓更多消費者持币觀望。
" 随着價格戰的負面影響擴散,今年 Q2,車圈的競争開始逐漸放緩,市場反而恢復到了相對更好的狀态 ",方寅亮表示,過去幾年,中國車企通過新能源實現了換道超車,并向市場輸送了大量概念性的產品創新,但這種創新在競争中慢慢變得同質化,而用戶的品牌忠誠度也在大幅下降。
這也導致在同質化的價格競争中,即便是特斯拉這樣的巨頭也很難守住市場優勢。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上半年,特斯拉與比亞迪兩巨頭收割了最大的降價紅利,二者在國内的市場份額達到 48.9%,同比提升了近 12 個百分點,但随着 7 月同行促銷力度加大,特斯拉又迅速陷入增長瓶頸。
根據中汽協的最新統計,7 月份,新能源汽車國内銷量為 67.9 萬輛,同比增長 26%,但環比下降 6.9%,其中,特斯拉中國交付量更創下年内新低,倘若去掉出口,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交付量僅為 3.14 萬輛,而比亞迪銷量雖再創新高,但同比增速已從去年 7 月的 173% 驟降至今年 7 月的 61%。
不過,最難受的是哪吒、零跑、小鵬、埃安等原本就主打性價比的新勢力們。其中,去年曾一度問鼎新勢力銷冠的哪吒汽車掉隊最明顯。從去年 10 月特斯拉中國正式官降以來,過去 9 個月,哪吒汽車銷量持續下滑,1 月份曾跌至 6016 輛的銷量谷底,近兩個月更是連續同比、環比雙下滑。
這很大程度上與哪吒汽車的降價策略有關。今年上半年的降價潮中,哪吒汽車一開始并不積極,旗下兩款主力車型,哪吒 V 與哪吒 U 分别瞄準 10 萬、15 萬級市場,二者在對應的細分市場均是以價換量的典型,2022 年,哪吒汽車依托這兩款車累計交付 15.21 萬輛,但全年淨虧損達到 69.19 億元。
對于價格戰,哪吒汽車營銷公司常務副總裁胡恩平曾表示,這是對用戶不負責任的一種行為。今年年初國補退出之後,哪吒汽車一度逆勢漲價,最高漲幅達 6000 元,2 月,哪吒汽車僅對高端車型哪吒 S 給予了 1.5 萬元的限時補貼,3 月價格戰最鼎盛的時期,哪吒汽車還推出了 90 天保價政策。
這一切都難以抵擋整個行業愈演愈烈的降價侵蝕。從 4 月份開始,哪吒 U 所在的 15 萬級純電市場,新增了秦 PLUS EV 冠軍版、2023 款元 Pro、2023 款埃安 Y Plus、埃安 Y 星耀版等重磅新車,而哪吒 V 所在的小型車市場,不僅新增了海鷗、缤果等新車,新款零跑 T03 起售價更從 8 萬降到 5.99 萬。
今年上半年,哪吒 U 銷量同比下滑 9% 至 2.4 萬輛,哪吒 V 同比下滑 42% 至 3.1 萬輛,而高端車型哪吒 S 的銷量也不及預期,上半月均銷量不足 2000 輛,哪吒 GT 定位純電超跑才剛剛啟動交付,前 3 個月的銷量分别為 295 輛、1716 輛、1298 輛,按照這個走勢,這款車接下來的銷量或也不容樂觀。
按照規劃,哪吒汽車今年銷量目标為 25 萬輛,前 7 個月,哪吒汽車累計銷量為 7.25 萬輛,同比減少 6%,對應的業績完成度僅 29%。7 月 20 日,哪吒汽車聯合知名主播劉畊宏共同推出 2024 款哪吒 S。新車延續了原有尺寸與内外設計,并對車型版本與具體配置進行了優化,入門價則降低了 3 萬元。此外,哪吒汽車還推出了 4 項限時購車權益。 随即,這一系列的操作引發了老車主的不滿。最終,哪吒汽車被迫緊急推出四種補償方案,雖然上述方案并沒有完全平息改款風波,但哪吒汽車終究還是順應了車圈降價大勢。
而早在去年就意識到要打價格戰的零跑則幹脆利落得多。按照零跑創始人朱江明的說法," 新人進場,肯定不能按常規出牌 "。3 月 1 日,零跑汽車推出全系車型改款并集中刷新同級價格下限,一舉拿到了業界價格卷王的稱号,8 月 1 日,零跑汽車再度下調兩款主力車型售價,最高降幅達 2 萬元。
這種幹脆也讓零跑背負了很多壓力," 流血降價 " 的壓力輿論只是其中之一,按照零跑汽車高級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徐軍在 7 月中國汽車論壇上的說法,降價是一種決定,而降本是一種能力。對于所有新能源車企來說,如果無法找到支撐持續降價的降本空間,那麼這種燒錢遊戲終将無法持續。
車圈鲶魚與 5% 的存活率
造車就是一個規模遊戲,而特斯拉為所有車企打了個樣。
回顧過去 100 多年的汽車發展史,整個行業一直在發生不同的變化,但徐軍認為,無論是福特的标準化、通用的多樣化、還是豐田的精細化,本質都是專項技術驅動的延續性創新,直到 2010 年特斯拉以颠覆者的形象出現,徹底改變了傳統燃油車的發展邏輯,并推開了智能電動車時代的大門。
根據徐軍總結,特斯拉改寫汽車行業規則靠的是 3 個法寶:規模效應、網絡效應以及摩爾定律。首先,過往福特是用标準化來解決規模化,而特斯拉在智能電動車的進化過程中,不僅延續了這種傳統制造業的規模效應,還通過創新将技術效應更新放大,而這種效應最後又反過來作用于成本。
其次,特斯拉從產品思維跳轉到了用戶思維,并利用互聯網充分實現了網絡營銷,而這張超級網絡的價值會随着用戶攀升呈現出指數級增長。
此外,特斯拉帶給汽車行業的最大颠覆就是把汽車的元素由鋼鐵變成了矽,後者是由芯片決定的,具備了電子產品的屬性,最大的特點就是遵循摩爾定律,并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迭代,最終呈現出來的是制造升本、生產成本持續下降,所以汽車也會像手機一樣從耐用消費品變成準消費品。
某種程度上,超級工廠就是特斯拉發揮上述效應的超級魔盒。其中,作為全球最大的產能基地,上海工廠占地面積達到 86 萬平方米,但數字化的網絡卻覆蓋了園區的每個角落,衝壓、塗裝、原材料運輸、零部件生產、質量檢測均實現了自動化、信息化,并且每個零部件均可進行回溯。
這種全自動生產線可以極大提升效率,以往數千人才能完成的傳統生產線,如今特斯拉只需幾十人即可完成。最新數據顯示,上海工廠平均 40 秒就能造一輛白車身。而依托于這種體系化的能力,過去 4 年,特斯拉已将 Model 3 的生產成本降低了 30%,下一代車型預計生產成本還能再降 50%。
反映在業績上,從 2017 年年銷 10 萬輛,到 2020 年年銷 50 萬輛,再到 2022 年年銷百萬輛,特斯拉在三重增長飛輪的加持之下,總體規模正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而與亞馬遜等科技公司類似,特斯拉從 2020 年盈利之後,利潤回報也一發不可收拾,2022 年全年淨利潤翻番,達到 126 億美元。
" 傳統汽車行業的競争是靠專項技術,而智能電動車時代則是靠鏈 ",在徐軍看來,這種一環扣一環的產業鏈掌控能力,進一步強化了特斯拉的規模效應,而帶來的後果則是降價成了必然。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随着得州、柏林兩座新工廠的產能爬坡,特斯拉在全球範圍内開啟了大規模降價促銷。
事實上,從造車新勢力到傳統車企,大家都在摸着特斯拉過河,但受限于自身能力,不同車企的成本梯度差異很大。對此,标普全球汽車中國輕型車銷售預測經理林懷濱指出,汽車的成本構成主要分為制造成本、研發成本、銷售 / 營銷成本,三者加起來就是車企在制造利潤之前的總體成本。
按此計算,2022 年,蔚來、小鵬的總成本約占總營收的 133% 左右,相當于特斯拉 2015 年的水準。同期,零跑的總成本占比為 136%,但相較于蔚小理等玩家,零跑的毛利尚未轉正。今年 Q1,零跑的毛利仍為 -7.8%,同期,理想的毛利率已達到 20.4%,并成為新勢力中唯一盈利的車企。
" 這個水平跟比亞迪在 2022 年盈利的狀态基本類似 ",林懷濱表示,當前,理想跟比亞迪就相當于特斯拉 2020 年的水準,但成本與盈利其實是車企技術、規模、營銷等綜合能力的反映,從 2003 年成立到 2020 年盈利,特斯拉為此燒了 500 億元,并且現金流沒有出問題,但新勢力卻危險得多。
截至 2022 年,蔚來累計虧損接近 400 億,如果算上今年 Q1 的 100 億,整體虧損已與特斯拉相當。林懷濱認為,如果短期内仍不能扭轉局面,蔚來現金流可能只夠支撐兩年,而小鵬歷年虧損相當于特斯拉的 50%,剩下的時間也不是很多,狀況最好的是理想,但後者也面臨純電轉型的不确定性。
大部分傳統車企也都不樂觀。林懷濱指出,當前,新能源滲透率小于 5% 的日系、美系已在 " 紅色警示區 ",新能源滲透率大于 5% 的德系相對好一點,可德系三強的主要電動車在 2026 年左右上市,不确定性也很大。現在最好的是自主品牌,但長城等車企也很危險,卻又不能立馬放棄燃油車。
對此,方寅亮指出,2022 年是包括主機廠、零部件在内的整個汽車產業利潤制高點,每一家產業鏈上的公司決定是要規模還是要利潤的關鍵拐點。不過,特斯拉發動的價格戰打亂了市場的正常進化邏輯,而即便與巨頭之間存在上述種種現實差異,最終 99% 的車企還是被卷入了價格戰。
這背後是市場對于規模驅動下的電動車終局達成了共識。今年 4 月份,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曾發文稱,從 2023 年 -2025 的智能電動車淘汰賽,車企的技術、產品、交付三大綜合能力将往死裡卷,至少在中國市場,2025 年,市場的格局基本就已經定了,前 5 大車企會吃掉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按照林懷濱的說法,當前,整個汽車行業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路口,這是過往中國市場上從未出現過的情景,95% 的車企随時可能都要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車企斷臂救生
從長期來看,當車企的生存幾率被壓縮到 5% 的時候,要規模還是要利潤就已經不再是選擇題。
對于市面上 99% 的車企來說,先有規模才有生存空間,而利潤則完全可以後置。其中,原計劃今年實現毛利轉正的零跑汽車,今年 Q1 的财報會上已經放松了口徑。對此,零跑科技高級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敬華表示,當前汽車市場價格競争非常激烈,具體的改善時間點會根據市場情況變化。
" 當前,我們的戰略重點是确保規模增長 ",8 月 18 日,小鵬管理層在最新的業績電話會上反復強調,規模将是今年最重要的戰略重點,此前,何小鵬也曾表示,這場車圈淘汰賽中,300 萬輛的年銷量規模只是入場券,而在以價換量的策略下,今年 Q2,小鵬汽車的毛利率已經由正轉負。
今年 3 月份還宣稱要維持今年 Q4 盈虧平衡的蔚來汽車,今年 6 月份就已經正式宣布将盈虧平衡線推遲一年左右。這意味着,明年 Q4 之前,蔚來汽車還将持續大幅失血。截至 Q1,蔚來賬面現金僅剩 140 億左右,對此,李斌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繼續與資本市場保持溝通,并想辦法開源節流。
6 月 20 日,蔚來汽車宣布引入新的戰略投資方阿布扎比投資機構 CYVN Holdings,後者将通過定向增發與老股轉讓的方式向蔚來進行總計 11 億美元的戰略投資,但若刨去原第一大機構股東騰訊套現的 3.6 億美元,蔚來獲得的資金增量也僅有 7.4 億美元,相較單季高達百億的虧損仍是杯水車薪。
從現實的情況來看,節流似乎成為了蔚來更重要的手段。今年 Q1 電話上,李斌就曾對外透露,今年内部會減緩部分固定資產投資、推遲部分研發項目、并減緩部分海外市場的開拓。最新情況是,7 月中旬,蔚來已經确認推遲了自研電池的量產節奏,并放緩了電池工廠的部分設備采購。
此外,從年初老款 ES6 降價清庫存開始,蔚來固守的價格體系也逐漸松綁。6 月 12 日,蔚來将換電服務等權益與整車銷售解綁,試圖進一步降低消費門檻。6 月 15 日,蔚來的三箱車 ET5 T 定價已經與兩廂車 ET5 對齊,此前,蔚來曾表示主品牌不會出比 ET5 更便宜的車,這也倒逼 ET5 繼續降價。
不過,按照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的說法,電動車的定價就是競争定價,而包括傳統合資品牌在内,大部分車企其實沒有定價權。他表示," 現在就是特斯拉和比亞迪,這兩個企業怎麼定,其他企業就得怎麼定,賠不賠錢都得這樣,你想要這個市場就得這麼走,不能再按以前的模式了。"
對于追求極致規模的特斯拉來說,内部宣稱的一直都是成本定價。從數據上來看,即便已經連續多次降價,今年上半年,特斯拉的單車均價在 4.41 萬美元,而單車成本約為 3.62 萬美元,單車毛利約 7900 美元,單車淨利約為 5867 美元,這意味着,單從成本來看,特斯拉還有很大的降價空間。
按照馬斯克的宏圖計劃,特斯拉要保持年均 50% 的增長目标,2030 年產銷規模要達到 2000 萬輛。2023 年,特斯拉的交付目标則是 180 萬輛,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已經累計完成了 88.9 萬輛,而為了完成接下來的交付目标,馬斯克也在電話會上表示,将随時以價格來對衝需求市場的波動。
對此,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表示,随着市場競争壓力加劇,特斯拉也希望在毛利還不錯的狀态下盡可能搶占更多市場份額。因為後續下沉到競争更激烈的紅海市場,特斯拉也不一定能保持足夠高的利潤率,當前,特斯拉降價擴量并通過充電、儲能等服務強化用戶粘性,這些都是在為未來做準備。
另一巨頭的規模擴張也讓市場倍感壓力。8 月 9 日,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冠軍,比亞迪已經正式邁入 500 萬輛俱樂部,更重要的是,最新的百萬規模增速已刷新到了 4 個月,要到哪裡去尋找增量滿足這樣的胃口呢?對此,王傳福給出的答案是,未來 3 年自主替代能再貢獻 400 萬的空間。
問題是,這 400 萬可能都不夠比亞迪與特斯拉塞牙縫。今年,比亞迪的銷量目标為 300 萬輛,上半年已經累計完成了 125.6 萬輛,其中,國内市場占比達到 94%,按這比例,今年國内銷量要到 280 萬輛左右,即便明年增速放緩到 50%、海外市場也能迅速起量,比亞迪在國内仍需 140 萬的增量。
從賬面數據來看,比亞迪也開始擁有足夠的降價底氣。根據業績預告,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的淨利潤将在 105 億 -117 億元,同比增幅在 192.05%-225.43%,扣非淨利潤将在 93 億 -103 億元,同比增幅在 206.99%~240%。按此計算,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的單車淨利潤也将超過 8400 元。
根據徐長明的判斷,下一步,随着新能源汽車市場向主流車企、頭部車企集中,這兩大巨頭的規模效應還将驅動成本繼續降低。中泰資管基金業務部副總經理田瑀也認為,不同車企在成本梯度上的差異,疊加外部經濟環境的下行周期,整個行業将發生明顯分化,弱勢企業只有差和更差的結局。
不過,在走向差和更差的結局之前,大部分的車企還有很多選擇,比如斷臂求生,比如合縱連橫。但不同于戰術上的多樣性,車企在戰略上似乎只有一條路:繼續卷價格。對此,徐軍表示,價格戰是新能源汽車進化的必然,當前,車企的規模之戰才剛剛開始,後面會出現更惡劣的價格競争。
這樣的價格内卷還要堅持多久?對此,徐軍的判斷是,下一個階段,40% 的玩家都死掉之後,車圈會打開新的生存遊戲,車企也會開始逐漸向内看,并尋求品牌提升與產品溢價,而在那個階段到來之前,降價仍是車圈常态,而車企不僅要合理調配資源與節奏,更要持續提升核心的降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