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豆瓣20年,做個局外人,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雪貝财經,作者:栖遲,頭圖來自:虎嗅(小雨攝)
被豆瓣這盞燈照了挺長的路,2025 年 3 月 6 日是它二十歲生日。
關于豆瓣的個人回憶要從 2010 年談起,那時候在北京的日子像白開水。從友人那兒得知豆瓣,說是個能記書、電影、音樂的地方,還能寫點什麼。點開那個綠色的網頁,注冊了個賬号,沒什麼特别的念頭,就是試試。
那一年的豆瓣其實已經五歲了,不算新,也不熱鬧,像個安靜的賬簿,等着你記下看過的電影、讀過的書。那年,中國互聯網早已不再青澀,它從野蠻生長轉向加速瘋跑,豆瓣只是個不起眼的小點。那時候 QQ 還是社交老大,淘寶開始教人網購,微博剛冒頭,大家擠在那兒發 140 字的牢騷。
這 20 年,豆瓣從當初一個簡單的評分工具,到如今塞滿了小組、同城、閱讀的大平台。它變了太多,有些東西又像沒動過。
2010 年時,我第一次用豆瓣,是标記《盜夢空間》。那會兒片子剛上映,我給了五星,寫了一句:" 夢和現實,誰套着誰?" 第二天,有人回:" 别想太多,諾蘭就想讓你暈。" 就覺得這地方挺有意思——它不只是個記事本,能裝下我的碎念,還有人跟你搭話,哪怕很多時候是抬杠。
那會兒,中國互聯網還是個大集市,豆瓣像個小攤,賣的不是熱鬧,是安靜。" 小組 " 那時候是豆瓣少有的熱鬧地方。年輕人手頭緊,最愛跑去 " 窮遊天下 " 學怎麼省錢出去看世界,北京的年輕人喜歡擠在 " 北漂互助會 " 看别人聊日子。
有個帖子我一直沒忘,有人寫:" 北漂第一年,天天吃煎餅果子,覺得自己不是人。" 底下有人回:" 加個蛋,7 塊,能活。"
同一時期,互聯網上的人人網還火着,年輕人忙着刷狀态,開心網偷菜偷得熱火朝天,豆瓣不愛摻和這些。
後來幾年,豆瓣像在試水商業化,社區氛圍也從安靜變得雜亂。2012 年,同城活動多了,有一次花 30 塊錢去三裡屯參加《藍色大門》線下觀影會。片子裡陳柏霖騎單車穿過夏天,我坐在那兒喝塑料杯裝的冰汽水,心裡晃過點什麼。結束後在豆瓣寫:" 青春像沒說完的話。" 有人點了個贊,有人回:" 還行,别太酸。"
我看着,覺得這地方挺實在,能留住點東西。中國互聯網此時已經換了檔,微信乍起,吞沒了社交,微博成了輿論場,電商大戰打得昏天黑地。豆瓣反而慢悠悠的,像個老派紳士。
2015 年,豆瓣上線了 " 豆瓣閱讀 ",大概是想從電子書市場賺點錢。我買了本《島上書店》,讀完在評論區寫 " 書能讓人喘口氣。" 有人回 " 沒那麼玄。" 讀完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後寫:" 愛到極致是毀滅。" 被一個網友批評:" 别把張愛玲讀成瓊瑤。"
這地兒你說你的并不行,因為總有人怼你。
那時候,移動互聯網的生長快得吓人。微信接管了社交,微博每時每刻吵翻天,直播開始冒頭,短視頻雛形初現,BAT(百度、阿裡、騰訊)成了巨無霸,資本到處撒錢。
豆瓣的界面還是老樣子,界面像十年前的遺物,有人嫌它落伍,我倒覺得,這慢勁兒挺難得。外面是狂歡,豆瓣是喘息。
2019 年," 豆瓣鵝組 " 很紅,偶爾去看八卦,覺得有點亂,又有點新鮮。這時候,抖音、快手造就的短視頻時代已經搶完了所有人的閒暇時光,B 站成了年輕人的新營地。互聯網從信息時代跳到了娛樂時代。
豆瓣沒跟風,它還是那個豆瓣,守着書影音,守着小組。2022 年疫情,大家關在屋裡,我加了個《鼠疫》的線上讀書會。有人念加缪的句子:" 人生無意義,所以更值得一過。"" 加缪讓我覺得活着還有意義 ",聲音有點啞,像憋了很久。那一刻,我覺得豆瓣原來不只是個記東西的地方,也是無數人對抗孤獨的武器。
15 年,豆瓣從五歲長到二十歲,多了不少花樣,可有些東西像根兒,沒拔起來過。中國互聯網呢,從 PC 搬到手機,從文字變成視頻,從工具變成生意,走上了一條狂奔的路。
前幾個月看了《沙丘 2》,在豆瓣寫了個長評,沒幾個人看,有點失望,可一想,這不就是豆瓣嗎?它不急,也不哄,等着你說話。外面的互聯網,算法推得你喘不過氣,短視頻一刷就是幾小時,慢成了稀罕物。
豆瓣的人不愛裝。《戰狼》有人誇得不行,有人罵得痛快,批評的話直得像刀子。小組裡也一樣,有人說實話,有人接實話,沒那麼多彎彎繞。而互聯網早就變了味兒,營銷号滿天飛,熱搜能買,評論能刷,真話得扒拉半天才能找着。
豆瓣有種倔強的光。豆瓣不只是工具,像個歇腳的地方,不管是記下一本厚書,還是在小組裡看别人聊電影,它總給你個角落,能讓你喘口氣。
有個網友曾在豆瓣上坦白:" 我 32 歲了,還沒談過戀愛,覺得自己是個廢物。" 結果底下有人回:" 我 35 歲了,也一樣,别慌。" 這種赤裸裸的共鳴,是豆瓣常見的溫柔。
這 15 年,中國互聯網從開放的草原變成了圍起來的城,流量為王,内容變現,豆瓣像個局外人,它慢的要命。它像盞綠燈,亮着,不刺眼,但也不滅。
豆瓣 20 年,不光是我的日子,也是好幾代人的。中國互聯網這 20 年,從撥号上網到 5G,從論壇到短視頻,像一列飛馳的火車。豆瓣是車窗外的一棵樹,沒跑起來,卻一直在。
對最初一代網民和 80 後,它是青春的舊本子,和天涯、貓撲不一樣,它是逃離現實的出口;對 90 後,它是摸路的拐棍,不讓你迷失在微博微信的喧嚣熱海;對 00 後,它像個舊攤子,或許是個復古的玩具,抖音 B 站再熱,也擋不住有人來這兒淘東西。我認識個年輕人,迷上 " 復古穿搭 " 小組,整天研究老衣服。她說:" 豆瓣讓我覺得,日子還能有點别的。"
這 20 年,豆瓣也并非沒有危機。商業化的壓力、用戶流失的威脅、監管的陰影,都曾讓它搖搖欲墜。2021 年,它被下架整改,有人以為這回真沒了。那時候,互聯網監管越來越嚴,内容平台人人自危,小紅書忙着洗白,知乎忙着轉型。小組裡有人寫:" 豆瓣要是沒了,我去哪兒唠叨?" 有人回:" 别急,它比咱們硬。" 後來它真回來了,帶着點傷,像個戰後幸存的不死老友。
現在,豆瓣還是我手機裡常點開的 App,看完電影我去翻評論,在小組裡看人聊書。它不是以前那個小角落了,可還是那盞燈。
中國互聯網呢,還在跑,AI 來了,元宇宙又在炒,短視頻吞噬了一切,電商直播賣得昏天黑地。豆瓣沒跟上這趟車,可也沒沉。這大概就是它的精神内涵:不喧譁,不讨好。
剛剛我翻到 2010 年的第一篇日志,寫:" 五年後,還能記得現在嗎?" 現在,五年翻三倍了,我記得豆瓣。
我想,豆瓣終究會老去嗎?可能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雪貝财經,作者:栖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