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北大光華縱深中國講行社青年研學項目,歡迎閱讀。
走進中國商學院,今天我們來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胡老師、牟老師,一起來探索一個能學又有趣的課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縱深中國講行社青年研學項目。
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行動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有責任有擔當,青春才會閃光。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縱深中國講行社青年研學項目是幫助當代青年全方位理解中國,探索企業在中國本土經營之道的一個非學位研學項目。同學們不僅可以坐在北京大學的教室裡,與頂尖專家學者們思辨和探讨國家發展戰略、全球化背後的深層經濟與社會力量,以及技術将給未來帶來的機會和改變;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教授們的指導下,走進基層田野鄉村,對話地方官員,理解政策與方法,從方方面面去探求并理解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背後,中國發展的底層邏輯和核心動能。
*** 建議在 Wifi 情況下觀看 ***
一 .
項目背景
1. 北大光華縱深中國講行社青年研學項目
縱深中國講行社是幫助當代青年全方位理解中國,探索企業在中國本土經營之道的一個非學位研學項目,跨度為一年。
2. 區别于傳統項目,縱深中國講行社青年研學項目的設立初衷?
可能在大部分人的眼中,進入大學讀書,應該是坐在教室裡,聽講台上教授徐徐道來。講行社的同學們也能坐在北京大學的教室裡,與頂尖專家學者們思辨和探讨國家發展戰略、全球化背後的深層經濟與社會力量,以及技術将給未來帶來的機會和改變;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絕大多數學習時間,是在教授們的指導下,走進基層田野鄉村,對話地方官員,理解政策與方法,從方方面面去探求并理解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背後,中國發展的底層邏輯和核心動能。
講行社課程内容搭建的理性認知體系,目的是要面向所有希望對中國社會發展有深層次認識的學生們,給他們一個機會在與中國經濟最真實的接觸中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講行社,學生們不僅需要完成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更需要大量親身實踐。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此,研學課設計了以調研實踐為主,配合理論講授的教學模式。讓學員通過提出問題、理論學習、實地調研與教學得到總結升華。
3. 項目是以怎樣的人才為畫像,培養目标是什麼?
講行社中有很多是在海外求學多年的年輕人,回到國内再發展,或者從事的商業跨了國内外,通常有很好的國際視野,由于計劃立足于在國内發展,因此急需快速學習國内的市場和商業環境。
在授課過程中我們一直在跟同學們反復強調,在各地理論結合實踐的研學過程中,同學們需要擁有從以下視角看問題、分析現象的能力:
1)問題視角:我們往往過于重視解決問題,但是忽略了問題本身是到底是一個什麼問題,缺乏對問題的理解和拆解;
2)主人翁視角:這個問題是我來處理,我要怎麼解決它?
3)利益相關方視角:誰是利益相關方 ? 他們各自訴求是什麼?有矛盾嗎?如何處理?
4)可行性視角:我想做的事情現實中是否可行?需要什麼樣的成本?如何解決?
5)替代方案視角:現在的方案有瑕疵,但是否有更好的方案?
6)大局視角與時間視角:我關心的事情,放在更高更大的層面上去理解,會有什麼變化?我關注的事情,放到更長的歷史階段裡,處于什麼樣的位置,是常态還是非常态?-- 寧夏的葡萄酒產業一定會成功嗎?為什麼要鄉村振興?為什麼要共同富裕?
" 縱深中國講行社 " 并不僅僅是一個研學項目,它更是一場教學實驗,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反思與突破。
4. 為什麼選擇以模塊制調研學習的方式進行培訓,有何特殊之處?
相比于傳統教育,研學教育大不一樣:學習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走進中國大地,實現與社會生活和生產最直接的接觸。教學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理論灌輸,而是大家在親身實踐中提出并嘗試解決問題,由教授在過程中加以點撥和指導。授課的老師也不再只是教授專家,還可以有政府幹部、企業家、生產線上的工人、白芨灘上植樹農民,以及各種職業群體 .....
二 .
課程内容
1. 縱深中國講行社研學項目的課程設定是怎樣的?
講行社的課程圍繞着 " 區網域發展不平衡問題 "、" 產業結構問題 "、" 不同群體收入差異問題 " 等多個核心,共設定了九大模塊,每個模塊以一組對立統一的關系作為宏觀主題,下設 4 到 5 個子課題,并選取一個省市或地區作為主題對應的研究樣本,将理論知識和地方實踐深度融合在一起。
以貴州模塊為例,從基建先行的角度,課程帶領着學員們以平塘特大橋為切入點,探究了貴州在路橋工程方面的政府投入、工程創新、橋旅融合、商業拓展等實踐;以天眼為切入點,讨論大型科研工具的修建如何既能實現科研成果的突破又能實現科技旅遊的創收;以擺惹村為切入點,展示政府通過先解決鄉村居民住房、修建公共設施再發展本地產業、緩解養老和醫療壓力的實踐。
同時,從創新迭代的角度,課程也選取了老幹媽、貴州茅台等傳統行業巨頭,組織學員們實地參訪座談,讨論這一類企業的發展路徑和他們面臨的瓶頸,理解如何通過迭代與創新來解決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同時,學生們集中學習了地方政府提出的 " 傳統優勢產業挖潛更新 "," 發揮龍頭企業對產業集群的帶動作用 " 和 " 打造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 " 等政策,在讨論中重新審視了基建先行之外,如何通過鼓勵傳統產業更新發展尋找新的增長點。
講行社這樣設定課程,目的就是要盡可能地将中國真實、立體、全面地展示給學員,并且通過每個模塊的學習,打破此前的路徑依賴與思維定式,反復錘煉學員們搭建理性邏輯認知體系,并依托這個體系在中國大地上去發現、分析和解決屬于這個時代的真問題。
2. 在研學中,學生将會面臨哪些挑戰?又會有怎樣的學習成長和收獲?
1 ) 學術挑戰:研學往往涉及深入研究和學習,學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專業知識和行業背景。這可能會對他們的學術能力提出挑戰,需要他們具備扎實的學科基礎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2 ) 适應新環境的挑戰:研學通常涉及離開熟悉的環境,如家鄉或學校,前往陌生的地方進行研究或學習。同學們需要很快适應新的環境、文化、氣候等。
3 ) 社交挑戰:在新的環境中,同學們需要與來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進行交流與合作。這可能會對他們的社交技能提出挑戰,需要他們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4 ) 經濟挑戰:研學活動中的旅行費用、食宿需要由同學們自己承擔。
5 ) 語言挑戰:地方上有方言,在調研地,同學們會大量的和本地人做交流,這尤其對那些從小在國外成長的同學們有挑戰,閱讀中文和聽懂方言口音的普通話都帶來挑戰。
6 ) 時間管理挑戰:研學活動會與平時的生活計劃不太一樣,對于同學們的時間管理能力也提出挑戰,需要更合理安排時間,确保調研任務能夠按時完成。
通常經過多個模塊系統的學習和訓練,學員們會開始主動去分析并思考現象背後的成因和關鍵影響因素,而非簡單接受或武斷選擇。在 " 政府與市場 " 主題模塊後,一位學員在微信朋友圈留言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與疑惑:" 市場的心中究竟有沒有‘人民’兩個字?"
同時我們在前兩期的學員們身上已經看到了内在的變化:通過每次研學參訪,每次課堂讨論,每次作業反饋,同學們的成長和進步是令人欣喜的 —— 他們能越來越多地提出好問題,并用科學理性的方法去拆解和分析問題,能結合真正現實中的約束條件去嘗試找出相應的解答。
三 .
未來規劃
1. 對于未來,學院是否計劃擴大類似項目的規模或者推出其他類型的研學項目?
講行社主要是面向 30 以下的青年學員,目前二期班已臨近結束,三期班正在招生中,計劃于春季開學。我們也正在設計面向成熟型企業家的研學項目,無論是哪種類型,我想我們會堅定地在研學這條路上走下去。
2. 您認為該項目在培養青年人才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是什麼?
我們觀察到很多優秀的年輕人都擁有海外求學經歷,他們擁有歸國報效祖國的熱忱,有不錯的學習與思考能力,也有着國際格局和視野。
他們并不缺知識和才幹,但是他們需要一些接觸真實中國的機會,同時也需要搭建理性認識中國與世界的思辨體系。讓他們去打破認知局限去近距離接觸、去理解中國社會全貌,這并不容易,但十分必要。如何讓這些年輕人正确認識中國的發展模式、歷史沿革以及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這是我們教育最應該做的事情,因為在不遠的将來,這一批年輕人将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對經濟和社會的認知将影響未來的走向。
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有深入了解中國社會的必要性。只有當學生們走入社會的各個行業和角落,在真實案例面前聽教授們描述他們各自的研究與眼前所發生的一切的關系,學生們才能夠真正地理解中國社會基本面與運行邏輯,才能理解中國發展一路走來中形成的獨特的經驗與理論,也才能真正地去認識中國。
這也是由北京大學牽頭探索如何将理論課堂搬進社會各個角落這樣的研學項目的原因——北大肩負着為中國發展培養一代又一代建設者的責任,必須要不斷探索新的學習範式,不斷尋找如何在祖國大地上用最生動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的方法,更好地完成為國家發展教書育人這一重要使命。
歡迎加入光華大家庭
在燕園開啟自己人生新的旅程
掃碼報名咨詢
圖文 | MBAChina
轉載請留言
>